方格精選

來自洛杉磯的信–– 張愛玲給少女鍾曉陽的手寫信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文:鍾曉陽
《停車暫借問》這次重出,我想告訴讀者我寫作生涯裡的一個重要事件。始末是這樣的:
1982年《停車暫借問》在台灣由三三書坊出它的第一版時,我是美國密西根州安雅堡市密西根大學的一年級生。三三書坊是台灣作家朱天文和朱天心在當時與家人好友合辦的出版社。該是在後來的一次通信中,朱天心把張愛玲的洛杉磯住址給了我,囑我給她寄一本。我照她的話做了,附了一封信。不知哪來的勇氣,一點也沒害臊的就把書寄給了張先生。我沒想過會收到回信,但數月後我收到了回信。
這時我已是二年級生,離開了宿舍在校園附近的一個人家租了個房間。收信讀信的詳細情形不記得了,但我記得那狂喜,那小心翼翼珍而重之。
我寫的信沒有留底稿,能記得的部分都是凭藉回信想起的。有兩處我覺得要稍作解釋:
──「續篇當然情調不同了,怎麼說是敗筆?」─「續篇」指的是小說的第三部分〈卻遺枕函淚〉。我在信中提到對這續寫的第三部分不滿意,覺得是敗筆,所以回信裡有這兩句話。 
──「報紙總是引錯話,千萬不能介意。」─ 這是回應我提到報紙稱我為「小張愛玲」的事。記得我還寫了一些表示歉疚和慚愧的話,想是我詞不達意,張先生以為報紙引錯了話。 
往後的日子裡,這封信都和我的重要文件放在一起,隨著我遷移。但我拿出來看的次數並不多。我想我是完全沒辦法叙述,每回展讀是怎樣一種心情激盪的經驗。說不清楚是因為那字體,那話語,還是寫信人手澤的溫度。愈是年深月久,愈是覺得意味深長。
這一生僅有過一次的聯繫,本是因《停車暫借問》而來。把信拿出來放在書裡,是為了把事情來完整了,把從未說過的說一遍。關於一封信被貼上郵票從洛杉磯寄出,一個年輕女孩在安雅堡收到了信。關於前輩作家與後輩,關於溫暖,關於勉勵,關於感激。是快樂的故事也是珍貴的回憶。
二O一九年五月
少女鍾曉陽於1983年收到張愛玲的手寫回函之信封

鍾曉陽,一個天生註定寫作的女子,在小說世界裡和我們劈面相遇又擦身而過的身影,有些清傲,有些落寞。她可以在豆蔻年華便一鳴驚人,也可以在纷攘紅塵中蟄居十年,不著一字......
《停車暫借問》的早慧,《春在綠蕪中》的美好,《哀傷紀》對兜轉世情的洞見,《遺恨》寫下大時代與雋永的愛情。面對稍縱即逝的歲月舊情,鍾曉陽總能用小說凝止時光。曾停筆十年,2007年重新在香港《明報》發表散文。2014年推出全新作品《哀傷紀》,續寫了18年前,24歲時出手的神樣作《哀歌》。2018年將唯一長篇創作《遺恨傳奇》全部翻新,更名為《遺恨》。花樣青春的傳奇《停車暫借問》三十七週年精裝特藏版,2019/6/26 真情上市。
  • 新書活動:書迷募集,邀請年輕的朋友,一起讀《停車暫借問》(請點
  • 新書企劃:你的青春是否曾經遇上鍾曉陽的《停車暫借問》? 我們希望能邀請在校老師重返青春,一同找回這本經典小說帶給你的美好舊時光。(請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勒利•索可洛夫(Lale Sokolov,1916~2006)人生中有超過50年都懷著一個秘密,這段不能說出口的往事發生於二戰時的歐洲,那時,納粹德國人對猶太人做出不可思議的恐怖事跡。80歲以前,勒利完全無法向人說出這段過去,即使他的生活離那個恐怖地方有千里遠。 勒利曾經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刺青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反叛是憤怒,憤怒不用清醒。要清醒的是這個時代......這是他們(年輕人)的世界,為什麼不是他們開路? 看黎智英自述從赤貧到今日的人生轉折、說成長看社會、還原雨傘革命現場、綜觀全球大事......
桑貝是國際知名的漫畫/插畫家,但是他卻在新書中說:「其實,我真正的夢想,是成為音樂家。」對音樂的愛,桑貝毫不保留顯露在他的作品裡。他從70年代開始,幫《紐約客》雜誌畫封面,至今50多年的時間裡,桑貝畫了超過 166個封面,其中有許多他熱愛的主題反覆出現:海灘、自行車……而最常出現的一大主題就是音樂!
日本戰後代表評論家川本三郎,年輕時的夢想是當記者,卻碰上日本的學潮,時代的浪潮與敏銳的情感,讓他決定站在革命青年那邊,卻意外捲入謀殺自衛隊隊員的「赤衛軍」事件,遭到逮捕,居留23天,遭到所屬的《朝日雜誌》解聘。從此無法回到新聞工作崗位。面對香港遭遇時代風暴,我們選擇支持,透過閱讀沉澱出自己該有的位置
她走氣質非凡高貴淑女的路線,絕對不可能放任自己如此邋遢,她妝容精緻,髮型跟衣服都走在時尚最前端......經過會反射影像的櫥窗或大鏡子時,二十幾歲沒什麼自信的我不然不好意思看不然就是偷偷瞄一眼自己走在街上的樣子,維菁則是目不斜視昂首闊步。如果要照,她一定是停下來,好好面對著鏡子......
我不只從母親處自然的學到了一些廚藝, 更重要的是,看到她在做菜時, 散發的自信與從容……
普立茲小說獎得獎作《#分手去旅行》作者安德魯‧西恩‧格利爾寫過不少暢銷作品,《分手去旅行》是他的第六部小說,讓眾人意外的是這本以喜劇口吻敘事的小說居然能拿下普立茲獎。 小說寫的是中年作家悲喜交織的人生,格利爾自己的身影也在其中......
反叛是憤怒,憤怒不用清醒。要清醒的是這個時代......這是他們(年輕人)的世界,為什麼不是他們開路? 看黎智英自述從赤貧到今日的人生轉折、說成長看社會、還原雨傘革命現場、綜觀全球大事......
桑貝是國際知名的漫畫/插畫家,但是他卻在新書中說:「其實,我真正的夢想,是成為音樂家。」對音樂的愛,桑貝毫不保留顯露在他的作品裡。他從70年代開始,幫《紐約客》雜誌畫封面,至今50多年的時間裡,桑貝畫了超過 166個封面,其中有許多他熱愛的主題反覆出現:海灘、自行車……而最常出現的一大主題就是音樂!
日本戰後代表評論家川本三郎,年輕時的夢想是當記者,卻碰上日本的學潮,時代的浪潮與敏銳的情感,讓他決定站在革命青年那邊,卻意外捲入謀殺自衛隊隊員的「赤衛軍」事件,遭到逮捕,居留23天,遭到所屬的《朝日雜誌》解聘。從此無法回到新聞工作崗位。面對香港遭遇時代風暴,我們選擇支持,透過閱讀沉澱出自己該有的位置
她走氣質非凡高貴淑女的路線,絕對不可能放任自己如此邋遢,她妝容精緻,髮型跟衣服都走在時尚最前端......經過會反射影像的櫥窗或大鏡子時,二十幾歲沒什麼自信的我不然不好意思看不然就是偷偷瞄一眼自己走在街上的樣子,維菁則是目不斜視昂首闊步。如果要照,她一定是停下來,好好面對著鏡子......
我不只從母親處自然的學到了一些廚藝, 更重要的是,看到她在做菜時, 散發的自信與從容……
普立茲小說獎得獎作《#分手去旅行》作者安德魯‧西恩‧格利爾寫過不少暢銷作品,《分手去旅行》是他的第六部小說,讓眾人意外的是這本以喜劇口吻敘事的小說居然能拿下普立茲獎。 小說寫的是中年作家悲喜交織的人生,格利爾自己的身影也在其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鹿苑長春》是一九三九年獲普利茲獎的名作,張愛玲形容它是一本橫跨不同年紀都能品嚐箇中滋味的讀物。故事講述一名孩子從「小孩」轉為成熟「大人」的過程,原作者以近乎日常的詩意筆觸,鑽進角色的內核,疊加著張愛玲纖細的情緒展延,自此,一名男孩和他的幼鹿便在讀者心中奔馳了起來。
打從國中起,我就愛上了張曉風先生。若要問我是怎麼受吸引的,老實說,我已經忘記了,只知道凡是她的新書,我非買不可。現在回想起來,應當是因為她的作品屬於美文吧。美好的事物,有誰不喜愛呢? 當時,對張曉風先生的《步下紅毯之後》印象深刻,讓我以為她年紀大概只大我一二十歲而已。等我知道她的年齡以後.....
Thumbnail
因為張愛玲,從此香港和上海有了交集。 再怎麼說張愛玲都嫌多餘,當你知道這只是她二十三四歲時的短篇小說集,於是心中除了驚訝讚嘆,底下還藏著隱隱的妒忌。 之前從沒看過張愛玲,但你當然早就對張愛玲是很熟的,但那是從八卦的角度,瘋狂的找尋她在上海和香港的背影。於是你知道了她的生世,了解她是李鴻章之後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Thumbnail
去年購入了張錯翻譯的《致年青詩人十封信》。(如左圖) 最初讀時只大略翻閱、體會能呼應當時心靈的幾段文字,後因生活忙碌,便也未再仔細閱讀。 近日,或許是找回了過去的生活秩序與節奏,在完成正事的空閒之餘,我終於重新拾起這本被我擱置在床頭書架前好幾個月的書本。 也許是前段時間多了一些經歷及反思,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回首高中時期,因憂鬱症困擾,經常缺席課堂,學業成績不佳。然而,背後是她努力面對種種困難,偽裝著笑容勉強度日。若看見她的努力和不懈奮鬥,或許會對她有更多的理解和原諒。這篇文章向高中時期的曉致敬,表達了對她的理解和支持。
Thumbnail
這次《逆流:鍾理和與鍾肇政書信錄》的發行,我好奇的將已經絕版的《臺灣文學兩鍾書》找來閱讀,過程中彷彿閉上雙眼就能穿越時空看見他們伏在案上寫信給對方的模樣,好幾度,那些或是隔空打氣、或是訴說頹喪的情感,一再如力透紙背般的渲染上我眼眶裡,令淚濕衣襟。
林夕曾受到黃霑、盧國霑、鄭國江以及林振強等前輩詞作家的影響。在影響自己的作家當中,張愛玲是林夕經常提到的一個人。林夕的性格和造型,多變多樣,不受拘束。此外,文章內容還提到了林夕的電視、電影主題歌詞和他為電影創作歌曲的一些經歷。
Thumbnail
張愛玲,在現代中文文學圈子裏,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不過老安很俗,只喜歡看熱血澎湃的爽文,像張愛玲這種被傳揚到幾乎成為標桿的名作家,老安一直沒有動力去拿她的書本來看看,覺得看這種女性名著壓力很大。 不過世事難料,老安上週從圖書館漂書櫃上,拿到了一套兩冊「二魚出版社」出的《小說讀本》,書中收錄了
Thumbnail
《鹿苑長春》是一九三九年獲普利茲獎的名作,張愛玲形容它是一本橫跨不同年紀都能品嚐箇中滋味的讀物。故事講述一名孩子從「小孩」轉為成熟「大人」的過程,原作者以近乎日常的詩意筆觸,鑽進角色的內核,疊加著張愛玲纖細的情緒展延,自此,一名男孩和他的幼鹿便在讀者心中奔馳了起來。
打從國中起,我就愛上了張曉風先生。若要問我是怎麼受吸引的,老實說,我已經忘記了,只知道凡是她的新書,我非買不可。現在回想起來,應當是因為她的作品屬於美文吧。美好的事物,有誰不喜愛呢? 當時,對張曉風先生的《步下紅毯之後》印象深刻,讓我以為她年紀大概只大我一二十歲而已。等我知道她的年齡以後.....
Thumbnail
因為張愛玲,從此香港和上海有了交集。 再怎麼說張愛玲都嫌多餘,當你知道這只是她二十三四歲時的短篇小說集,於是心中除了驚訝讚嘆,底下還藏著隱隱的妒忌。 之前從沒看過張愛玲,但你當然早就對張愛玲是很熟的,但那是從八卦的角度,瘋狂的找尋她在上海和香港的背影。於是你知道了她的生世,了解她是李鴻章之後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Thumbnail
去年購入了張錯翻譯的《致年青詩人十封信》。(如左圖) 最初讀時只大略翻閱、體會能呼應當時心靈的幾段文字,後因生活忙碌,便也未再仔細閱讀。 近日,或許是找回了過去的生活秩序與節奏,在完成正事的空閒之餘,我終於重新拾起這本被我擱置在床頭書架前好幾個月的書本。 也許是前段時間多了一些經歷及反思,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回首高中時期,因憂鬱症困擾,經常缺席課堂,學業成績不佳。然而,背後是她努力面對種種困難,偽裝著笑容勉強度日。若看見她的努力和不懈奮鬥,或許會對她有更多的理解和原諒。這篇文章向高中時期的曉致敬,表達了對她的理解和支持。
Thumbnail
這次《逆流:鍾理和與鍾肇政書信錄》的發行,我好奇的將已經絕版的《臺灣文學兩鍾書》找來閱讀,過程中彷彿閉上雙眼就能穿越時空看見他們伏在案上寫信給對方的模樣,好幾度,那些或是隔空打氣、或是訴說頹喪的情感,一再如力透紙背般的渲染上我眼眶裡,令淚濕衣襟。
林夕曾受到黃霑、盧國霑、鄭國江以及林振強等前輩詞作家的影響。在影響自己的作家當中,張愛玲是林夕經常提到的一個人。林夕的性格和造型,多變多樣,不受拘束。此外,文章內容還提到了林夕的電視、電影主題歌詞和他為電影創作歌曲的一些經歷。
Thumbnail
張愛玲,在現代中文文學圈子裏,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不過老安很俗,只喜歡看熱血澎湃的爽文,像張愛玲這種被傳揚到幾乎成為標桿的名作家,老安一直沒有動力去拿她的書本來看看,覺得看這種女性名著壓力很大。 不過世事難料,老安上週從圖書館漂書櫃上,拿到了一套兩冊「二魚出版社」出的《小說讀本》,書中收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