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關於少子化的討論,可以歸類為「抓戰犯文」,終究是個人主義式的思維。
關於少子化議題的文章,有一種文章我認為可以歸類為「抓戰犯文」,就是討論臺灣人為什麼不生小孩,而問題出在誰身上。
前陣子有一篇文章,標題是〈總生育率低落,經濟學家怎看?〉,發表於「思想坦克」,是一篇很標準的抓戰犯文,作者認定戰犯是台男。
首先作者要反駁台男的想法:「台男覺得有自己的房子才能養小孩。」但是台男是否普遍這樣認為,我們並不清楚,這是作者編出的稻草人。
高房價是一種經濟因素,作者想要證明這項經濟因素對生育率沒有顯著的影響,因此舉出各縣市的房價,對比各縣市的生育率,發現沒有一致出現高房價、低生育率的現象。
「台男將生育率低怪罪給高房價,只會變成怪東怪西的理由伯。」作者想要用這筆數據打臉台男,然而這是很詭異的邏輯,意思好像是說:你說你不生小孩是因為買不起房子,可是數據顯示沒有這樣的現象,所以你不應該有這種想法。
這完全是威權的教育現場會出現的莫名歸因:「別人都沒問題,就只有你有問題,所以一定是你本身的問題,既然問題出在你身上,那麼你提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這篇文章下一段提到近幾波少子化之亂都會舉出的婚育之間的高度關聯性,研究顯示只要是進入婚姻的女性,生育子女數沒有太大的降幅。
作者得出結論,女性不是不想生育,而是找不到可以結婚生小孩的對象。這一步推論是假設女性的生育意願沒有變化,但我認為不能如此假定,有可能這個世代的女性與上個世代的女性相較,生育意願已經下降,因此認為沒有必要進入婚姻。
也有人認為既然婚育之間有高度關聯性,那麼鼓勵年輕人結婚,自然就能提高生育率,但是不能假設結婚是促發生育的自變項,有可能結婚生子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個套裝行程,如果沒有生育意願,或是短期沒有生育的打算,那麼結婚這件事可能就會被擱置下來。
再下一段說明,因為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高學歷的比例增加,女性不需要藉由婚姻保障自己的經濟生活。在這裡預設了女性是以經濟作為是否結婚的主要考量,既然這樣,就算最前面一段用粗糙的數據對比出高房價與生育率沒有直接的關聯性,但如果假設女性是經濟動物,女性願不願意進入婚姻,取決於男性能夠提供的經濟資源,那麼男性有沒有房依然是很重要的事。作者其實無法處理自己的預設與數據之間的矛盾,從結論反推回去,作者反而應該去找到低生育率跟高房價有強烈相關的數據才對。
最後這篇文章提出幾項政治正確的建議作結:呼籲社會要育兒友善、男性不要自怨自艾、女性要更獨立,當然也同意要抑制房價,舉出了幾件與文章提出的論點不太相關的建議。
簡單來說,這篇文章要藉由說明高房價與低生育率之間沒有顯著關係,以此否決高房價作為不生小孩的理由(這應該是研究方法中的區位謬誤),但真正的問題不是去證明房價與生育意願之間的關聯在「過去」存不存在,而是當這套說法出現,打擊台男養家的信心,就有可能「現在」從男性那一方進入到生育的決策之中。可能現在看不到關聯,但三十年後發現就是有這樣的影響。
所以我認為少子化的討論應該放棄這類的抓戰犯文,不是去找問題出在誰身上,而是要分析為什麼某些常見的說法,成為當代人不生孩子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