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時期風格
蒲甘王朝滅亡後,各族群各自為政,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各自發展出各族群特有的造像風格。其中,阿拉干地區繼承了蒲甘王朝若干造像的特點,如寶冠坐佛像頂上寶冠的形制,可與前面提到蒲甘的佛像相當類似。佛像胸前有一圈裝飾,從刻痕可見其身裝應為右袒式袈裟,但僅為象徵性的表現,光素無紋。造像結跏趺坐,左手施觸地印,右手施禪定印,其座為一蓮臺。與前代明顯不同之處,在於該像耳旁兩側各有一片紋樣繁複的植物紋裝飾,看似背光,但又與背光有不同之處,中文似無可對應的用語。類似的造型,也可在更晚期的造像中見到。如十七世紀被歸於撣族風格的佛陀坐像,佛像裝飾似受到藏傳佛教風格的影響,胸前有凸起明顯的胸環,蓮座為細長蓮瓣。其中最引人注目者,即為自佛冠後方向兩邊延展出的大片裝飾紋樣,不僅超出了佛冠,也向下延伸至佛的上臂之處。如此的裝飾手法雖可歸於地方的風格,但也是緬甸所獨有,可做為辨認緬甸佛像造型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