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科技公司,用10分鐘帶你探索最新科技趨勢。
收聽Podcast:https://linktr.ee/monstech_inc
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monstech.inc/
硬體介紹:AirPods系列
如果說在賈伯斯(Steve Jobs)時代,iPod和iTunes的發明導致整個音樂產業的顛覆,毫無疑問的,在庫克(Tim Cook)時代,同樣有如此影響力的創新產品,絕對非AirPods系列莫屬。AirPods一款發布於2016年的真無線藍牙耳機,一開賣就因為供不應求,一度導致蘋果(Apple)最引以為傲的供應鏈大塞車。要拿到現貨甚至要等待至少6週之久。
AirPods系列是蘋果在庫克時代的創新,甚至影響整個科技業界投入發展藍牙耳機。
對於自家系統的連接方式,AirPods會自動透過iCloud同步,讓耳機能夠在蘋果生態系的不同裝置間自由切換。當然蘋果也考量到了生態系外的用戶,所以也採用藍牙4.0協議,讓蘋果外的裝置也可以連接。
AirPods不同系列的比較
AirPods總共有三種系列,分別是一般版、Pro版及Max版。
一般版目前推出到第三代,是外耳式(淺耳式、半入耳式)耳機,這種耳機因為不會把耳道整個填滿,所以不會有耳壓導致的不適感,適合長時間的佩戴,但缺點就是會漏風。其主打的功能有音訊空間,能夠追蹤頭部位置,讓聲音隨時處在對的方位。另外還有個功能是適應性等化,透過內向的麥克風偵測耳內播放效果,適時去調整音樂低中頻的範圍,讓使用者不會因為過多的高頻而感到刺耳。
Pro版,是入耳式耳機,附贈另外三種大小耳塞,讓使用者能夠自行替換。除了一般版主打的功能都有之外,主動式降噪是這個系列的一大亮點,其運作的原理是透過外向的麥克風偵測外部聲音,搭配其內部的晶片運算後,發出抗噪波抵銷噪音,不過缺點就是開啟降噪模式時,音質會下降。當然不只有降噪功能而已,在使用者有對話需求時,Pro版還能開啟對話增強模式,讓使用者無需拿下耳機就可以聽清對方的聲音。
最後是Max版,它是一款耳罩式耳機,售價是三者中最貴的,貴到幾乎可以買一台旗艦級安卓手機。既然這麼貴,功能自然是要是三者最好的,透過高傳真技術,大幅降低傳導間的失真問題,所以音質是三者最優質的。再來,它同樣也擁有Pro版的主動式降噪,不同的是它擁有6個外向麥克風偵測,所以能夠更細膩地捕捉外界的噪音。而Max版最大的亮點就在於高續航力,根據官方數據,在完全沒電的情況下,充電5分鐘,可以連續使用1.5小時,當然原因不外乎外型大,讓電池有更大的空間。
為何AirPods貴,大家卻趨之若鶩?
當然這其中不乏有廣大的蘋果粉絲,但撇除這些不理性的因素,AirPods仍然有其優勢。首先,AirPods的通話品質是有目共睹的,針對環境音的過濾,使得人聲更加清晰。再來,蘋果的超音控觸控技術(只有Pro版和Max版有)也是首屈一指的,甚至有獲得專利技術,這項技術能夠讓使用者,即便在耳機上有水珠或是帶著手套的情況下,仍然精準觸發功能鍵。另外,蘋果透過行銷的手段提高普及率,搭配蘋果自家的其他產品可享有更多功能,例如:開蓋連線動畫,甚至前一段時間搭配BTS教育方案,就會直接贈送。
科技冷知識:無線、真無線差在哪?
藍牙的牙,常有人誤植成有艸字頭的芽。會是牙齒的牙,其實是有典故的,1996年,Intel、Nokia和現在已經被SONY買下來的Ecrisson希望讓不同裝置可以擺脫各種線材的束縛,在短距離內透過無線方的方式連結,並希望這樣的方式有個統一的標準。在三家公司開會時,Intel的人就提議要用10世紀統一挪威和丹麥的果王哈拉爾的綽號藍牙(Bluetooth)作為暫時的名字。那國王的綽號為何叫做藍牙呢?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這位國王的牙齒很爛,爛到甚至呈現灰藍色。另一種說法則是說這位國王太愛吃藍莓。總之最後推出在2.4GHz頻段上能夠讓裝置彼此間無線傳輸訊號的技術標準就取名為藍牙。藍牙的符號,其實就是哈拉爾和藍牙的第一個字幕H和B的北歐文字盧恩文組合而成。
藍牙竟然是國王哈拉爾的綽號,為了致敬他「統一」分裂的兩國。
回到無線和真無線的差別上,要區分兩者其實十分簡單,簡單來說,真無線藍牙耳機,就是完全沒有線材的耳機,例如:AirPod一般版和Pro版,兩耳都是獨立的單體,中間沒有額外的線材連接。不過若是想要追求極致的音質,購買有線耳機才是正確的選擇,因為藍牙在傳輸時必須將聲音進行壓縮方便快速傳送,所以音質會稍微失真,但有線就沒有問題,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早已經有廠商推出那種二合一的耳機,既可以享受無線的自由,接上線材後有可以享受良好的音質。
使用者心得
使用者姓名:峻
購買機型:AirPods Pro
購買原因:蘋果BTS教育專案
使用滿意度:8/10分
理由:
優點—設計圓潤、重量輕巧,長期配戴舒適度高,戴很久也不會有異物感,再加上通透模式,和別人對話時,不用特別摘下來。另外,空間音訊這個功能讓聆聽體驗更上層樓,聲音的方向性很真實,而且隨著頭的轉動,聲音也會跟著改變。
缺點—因為本身是安卓手機陣營的使用者,所以特別重視跨平台的使用感受。脫離了蘋果生態系,AirPods的體驗就大大降低,少了開蓋動畫,電量通知,甚至最糟糕就是不能快速連線,是使用上的一大痛點。
軟體介紹:iCloud
隨著時代的改變,蘋果從原本的硬體供應業也慢慢往服務業的方向發展,而iCloud就是其中的代表服務。iCloud的前身是2000年發布的iTools,這個雲端服務甚至比Google還要更早開發,最開始是免費的,因此也吸引了一群看中其便利性的早期使用者。不過令人意外的,隔年iTools就被蘋果給名為.Mac,並且每年要收費99美金,許多使用者就因此流失,在當時,智慧型手機也尚未問世,所以這項雲端服務就鍵入低潮。爾後,蘋果就再次進行改名,將.Mac改成了MobileMe,到了這個階段的雲端服務基本上和iCloud已經極為相近,唯一的差別就在於還沒有全自動備份。
iTools是元老級的雲端服務,也是iCloud前身,當時的Email和iDisk功能甚至到現在都還存在。
iCloud的基本功能
基礎的iCloud有哪些功能呢?郵件、聯絡人、行事曆、照片、提醒事項、備忘錄的備份,這些功能如果是蘋果的使用者應該都蠻熟悉的。還有一個功能就是iCloud Drive,這個功能就像是Google Drive,但不一樣的是對於自家iWork的支援。另外像是支援多台Mac桌面、檔案夾同步或是手機不見的找尋功能也是透過iCloud在搜尋。註冊帳號就送5GB儲存空間,但基本上,手機數據加上相片就不太夠了,如果要完整使用iCloud的功能還是需要付費。不過只要付費,不管那種費率,就會自動升級iCloud+。
iCloud+和iCloud差異何在?
最主要的差別就在於,iCloud+多了5個功能。
- 隱藏電子郵件可以避免廣告信,讓廣告商不知道你真正的email地址。
- iCloud 私密轉送(Private Relay)可以讓你可以使用Safari是隱藏IP不被追蹤的。
- Homekit則是和物聯網相關,支援居家安全錄影的功能。
- 家庭成員共享則是讓iCloud+訂閱戶的家庭成員可以輕鬆共享音樂、電影、電視節目、App、書籍、iCloud 儲存空間方案、訂閱項目等等,甚至可以幫小孩設置使用螢幕時間。
- 自訂電子郵件網域是讓擁有付費域名用戶,能夠透過iCloud+來代管郵件。
為什麼付費?付費後的好處?
我們特別從私密轉送這個iCloud+比較少人知道的服務來探討。這是蘋果新發布的網路隱私功能,這個功能會將所有流量數據都加密,就連是蘋果也無法獲取用戶的數據,另外也要注意,這只能透過Safari 瀏覽器使用,如果是改用 Chrome 或 Firefox 就不會有這個隱私保護,就算更改預設瀏覽器也同樣無法啟動。
原理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裝置先加密,蘋果中繼站解密並把真的IP位置藏起來後,第三方中繼站取得另一個匿名IP,最後讓你瀏覽網站。這樣的話廣告就沒辦法辨識你過去曾經是否瀏覽,廣告商也無法得知你的瀏覽行為和喜好,對於不喜歡被追蹤的人保障非常全面,不過因為程序比較多所以速度會延遲幾秒。不過聽起來怎麼和VPN有點像?
VPN和私密傳送差在哪?
簡單來說,兩種方式都會生成一組新的IP,傳統VPN會將設備所有流量全部改用VPN伺服器IP對外連線,但使用者只是換IP,做什麼事情伺服器仍會知道,但是私密轉送連蘋果本身都無法知道使用者行為。也就是說,VPN也許存在有安全疑慮,但是私密轉送並不會有這問題。不過VPN的強項在於跨域連線,而這也是隱私傳送完全沒有的功能。所以兩者在本質上還是不同的,只是有類似的功能。
使用者心得
使用者姓名:Eric
使用滿意度:8/10分
理由:
優點—蘋果自家各種裝置上的資料都可以同步。當初購買也考量到備份功能,備份手機中的照片等內容,以避免手機壞掉時,救不回資料。另外是家庭的共享功能,家中多數成員都是蘋果的用戶,家人們會把相聚的照片影片蒐集起來,有效地將自己私人和家庭公有的部分進行妥善的分配管理。
缺點—有時在不同生態系裝置其中的一個裝置打的資料,在另外的裝置上找不到,就是在同步的穩定度上還有加強的空間。另外,在跨平台使用上,因為工作上的需求,會在Mac和PC系統間來回切換,覺得對於iCloud的系統對於PC不太友善,資料的讀取較慢,文書的軟體只能在網頁上使用操作也比較不順手。
回饋與思考
- 你覺得AirPods還可以怎樣調整或是增加怎樣的功能呢?
- iCloud對於的你工作可能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附贈的功能有吸引你的購買慾嗎?
- 你之後還會想要知道什麼軟體或硬體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