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中俄兩國元首進行視像通話,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3年春季訪問莫斯科。此後兩國便未再進一步披露消息,然而近期似乎又有了新進展。
1月30日,俄媒報道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將於2月20日訪問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與俄方討論關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的準備工作,且會在訪問期間與普京會晤。俄羅斯外交部亦於同日表示,普京已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春季出訪莫斯科,料將成為俄中兩國關係的頭等大事。俄羅斯外交部更稱,相信兩國合作潛力遠未枯竭,希望將俄中關係提升至「新高度」,提前實現兩國貿易額達到2,000億美元的目標。
而相較於俄方的高調宣布,中方選擇了低調以對。在中國外交部2月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中國領導人將於今年春季出訪莫斯科,請問中方能否確認這一計劃?」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稱,中俄雙方在多層級保持着密切溝通,推動兩國關係發展,也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關於具體訪問,目前我沒有可以發布的消息。」
與此同時,相關會前準備持續進行。2月2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到訪俄羅斯,與俄方就中俄關係、雙多邊協作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亦表示,俄中關係沒有限制,儘管不是正式的軍事聯盟,但具有更高和更廣泛的性質,俄方願同中方加強交流合作,深化雙多邊層面戰略協作,推動俄中關係達到更高水平。此一行程,或可視作王毅訪俄的前聲。
而由上述互動可見,如何對外展現中俄關係,北京與莫斯科採取了不同的表現形式:俄方高調宣揚、不惜渲染,中方則低調運作、力求穩步向前。
中國為何低調
而中俄表現的溫差,源於兩國所處的不同情境。
對俄羅斯來說,自己因戰爭成了西方公敵,只能靠向東方尋求支持。雖說北京並不提供軍援、也不承認俄羅斯對被佔領的烏克蘭領土擁有主權,但眼下莫斯科沒有腹背受敵的本錢,要獨自對抗美國也相當勉強,只能希望同受美國壓力的中國共同分擔。
然對中國來說,與俄羅斯共抗美國的戰略壓迫當然可行,卻也不能不考慮外界觀感。
戰爭之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紛紛祭出對俄制裁,並且要求中國必須參與,否則便是支持戰爭與侵略。只是放眼全球,不參與對俄制裁的國家多不勝數,除了中國,更有印度與普遍的阿拉伯、拉美、非洲世界。現實如此,西方自不可能僅對中國窮追猛打,故這一輿論攻勢最終未能徹底包圍中國。
然而伴隨戰爭出現持久化趨勢,中國又被投射了不同期待:發揮對俄影響力,說服普京(Vladimir Putin)結束戰爭。但俄烏之所以無法和談,關鍵不在中國「缺席斡旋」,而是雙方的戰鬥意志持續高漲:烏克蘭憑藉歐美軍援、全國總動員,發起了一次次反攻,希望收復克里米亞在內的所有失地;俄羅斯則進行了二戰以後首次動員,即便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的目標已難完成,其仍要鞏固佔領烏克蘭部分領土的既成事實。平心而論,在俄烏任何一方有所退卻、歐美減少對烏軍援前,不論是中國或聯合國,都難有斡旋空間。
但即便如此,外界依舊關注中國與俄羅斯的每次外交互動。例如2022年9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烏茲別克登場,中俄元首舉行了戰爭爆發後的首次線下會晤,西方媒體便從雙方圍繞俄烏衝突的一系列談話與聲明中,包括普京所謂「理解中方在這個問題上的疑問和關切」,解讀出了「中俄立場分歧」、「中國對俄政策生變」等訊號,並暗示俄軍攻勢即將崩潰。當然從結果來看,此一解讀的現實意義不高,因為不軍援俄羅斯、不承認俄羅斯對佔領地擁有主權,本就是中國的一貫立場,中俄互動也未因此走低,西方更不會因此停下對中國的輿論攻擊;且中國雖沒有軍援俄羅斯,俄羅斯的前線卻也沒有因此崩潰,戰爭至今仍在進行。
然可想而知,只要習近平真於今年春季訪問俄羅斯,西方發起的「中國支持侵略與戰爭」攻勢,又將在輿論場掀起巨浪;而但凡中國沒有宣布進場軍援、承認俄佔地主權,便又會有另一波西方輿論炒作中俄交惡。兩種針對中國的敘事彼此矛盾,卻還是在親西方輿論場持續共存、據有了一定的市場版圖。中國雖不會因此放棄對俄互動,卻也不可能全然不顧輿論成本,這便是北京何以維持低調的原因。
中俄能談什麼
雖說在中國官方正式宣布前,習近平會否訪俄、何時訪俄,都存在一定變數,但由於俄羅斯眼下已是「半確認」狀態,故訪問成行的可能性相當高。在此情況下,推測中俄元首會談的可能內容,便有了一定的實現機率。
首先是俄烏戰爭這一話題。有鑑於俄羅斯的輿論處境依舊艱困,若習近平真於今年春季訪俄,不論中俄的合作程度如何提高,中國依舊不會宣布軍援俄羅斯,也不會承認俄羅斯對「公投入俄」的烏克蘭四地具有主權,而是會秉持2022年2月以降的一貫立場,呼籲俄烏雙方回到談判桌解決衝突。
然而春季之末或有一可能變數,即俄烏兩軍經歷3月、4月的春季攻勢後,可能會有一方認為繼續戰爭的成本過高,決定放棄原本相對強硬的談判底線,選擇務實調整相關條件。例如烏軍可能會因為有生力量的損耗加大,決定放棄「俄軍必須撤出烏克蘭」的初始底線,轉為接受美國促談派的建議:以領土換和平,即雖不承認俄羅斯對「入俄四地」擁有主權,卻實質放棄了軍事收復的努力。
而在一方讓步的情境下,包括中國、聯合國、美國等國際力量將有斡旋空間,結果可能促成兩國以相對務實的條件停火。有鑑於春季攻勢可能集中在3月、4月上演,如此一來,4月下旬至5月便可能出現俄烏「冷靜期」,如若習近平是在3月到4月訪俄,便可能有機會與普京談及酣戰之後的下一步規劃;若是於春季之末的5月訪俄,則其與普京或有機會談到俄烏停火的可能與談判條件。
然而所謂春季攻勢也可能打成一片膠着,導致最終沒有任何一方願意退讓,那麼停火談判便依舊遙遙無期,中國也無法發揮斡旋作用。此外俄烏談判不可能僅憑中國斡旋、繞過歐美來進行,平心而論,中國不是相關當事國,俄烏談判可以沒有中國斡旋,卻不可能沒有歐美在場,中國當然會繼續勸和促談,但其成效如何、有無空間,須看俄羅斯、美國、烏克蘭的三方博弈結果而定,中國不太可能佔據主導地位。如若4月、5月前後真的出現談判窗口,習近平也在此時訪俄,可能會出現以下場景:通過普京之口,習近平了解了俄羅斯的下一步規劃、停火條件,並順勢表達勸和促談的一貫立場。但如前所述,若無美烏配合,儘管俄羅斯有意停火、中國表示支持,戰爭依舊難止。
在此情況下,中俄元首會晤便不可能僅談走向未定的戰爭話題,而是會有關乎兩國協作的新項目,不論戰爭如何發展,2022年的合作趨勢將被延續。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2年的中俄貿易額逼近1,9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根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的資料,2022年中國透過「西伯利亞電力」管線進口的俄氣,增加至少50%;全年前11個月的俄油輸入也增加約10%,達到約8,000萬噸。12月21日,俄羅斯科維克塔凝析氣田與「西伯利亞電力」天然氣管線的科維克塔—恰揚達段正式投產運行,標誌着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全線貫通。
進入2023年,中俄正在加快推進「中俄遠東線路天然氣管道專案」,此案是繼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專案後,兩國又一重大能源合作項目。起迄地是從俄羅斯海參崴至中國,天然氣來源地為庫頁島,當中涉及一段通過達利涅列琴斯克地區的烏蘇里江和虎林市的跨境路段。2022年2月4日普京出席北京冬奧開幕式期間,中俄簽署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遠東天然氣購銷協議》,彼時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便曾發布公告稱,中俄遠東天然氣管道達產後,俄氣每年輸往中國的管道天然氣供應量將增加100億立方公尺,加上「西伯利亞力量」管道的輸氣量,屆時對華供氣總量將達到每年480億立方公尺。
2023年1月30日,俄羅斯政府公布通過遠東線路對華輸送天然氣的政府間協議草案,其中提到中俄兩國鼓勵在遠東線路的天然氣貿易中多使用本國貨幣,並稱俄羅斯能源部和外交部此前已與中國有關部門展開談判,待雙方達成一致時將簽署正式的政府間協定。
由此來看,若習近平的春季訪俄行成真,其與普京極可能在莫斯科宣布關於此案的新進展。此外中俄也正就中蒙俄管道合作進行談判,其進度雖可能不如「中俄遠東線路天然氣管道專案」迅速,卻也是未來可期的合作項目。
從歷史視角來看,中俄結盟並非常態,即便交好也是合作中帶着防範,但伴隨美國近年漸強的戰略施壓,這層藩籬正在消解,俄烏戰爭的爆發更讓俄羅斯日漸緊靠中國。展望未來,不論習近平有無在春季訪俄,中國對俄烏戰爭勸和促談的立場都不會改變,並將繼續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能源場域如此,實體貨貿亦然。
原文發表網址:
2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