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Y摘記║三月『泌尿外科』

PGY摘記║三月『泌尿外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尿路動力室

尿路動力室

這個月來到了「泌尿外科」。

這個一樣是隸屬於外科系統的科別,依舊相當地有趣。舉凡是跟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有關的外科處置,便常會被收入這裡做治療。

雖然這個科別,之於我而言雖然是選修科,但在排班方面,依本院規定也是隸屬於大外科的值班─這個在每間醫院,似乎不盡相同。


在泌尿科,常見的病患主訴,主要包含了急尿、頻尿、夜尿、與尿失禁等不同的狀況。後續經過診斷,則可能又包含了泌尿道感染、泌尿系統結石、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癌症、或是泌尿道上皮腫瘤等。經由問診、腎臟超音波檢查、X光影像、尿路動力學、尿液分析、癌症指數,去抽絲剝繭出不同的診斷。以男性學方面,則可能又包含了不孕症等地分析與治療。

在值班方面,外科的病人和內科的病人,型態有些許的不同。外科的病人,主要多了手術前病人的評估與手術後病人的照護。但若屬於慢性病的範疇,則處理方式則大致相仿。


而不論大外科或大內科,基本上PGY都需要參與病房照護。而外科,則依各家醫院或科別的規範、與個人興趣,來決定參與多少刀房的行程。

由於泌尿科刀種的屬性,其實相對不需要、或無法讓PGY每次都刷手上去,多由主治醫師、住院醫師、或是刀助協助處理完成。但在一些基本傷口縫合、或拉勾,依情況還是有機會實際上手術台做一些事情。

這個月印象最深刻的刀,最主要的有兩台。

一為達文西手術的腎臟囊腫切除。
在講求微創手術的年代,達文西手術也漸趨常見。但也並非所有手術都會、或適合以達文西進行,主要還是看特定種類的刀、病患意願、以及病患經濟能力做選擇─畢竟達文西手術,自費的部分金額還是不小。而這次對於達文西手術感到有趣,主要是因為以前還未看過這種類型的刀。以往只遇到使用達文西設備進行的大腸直腸外科手術,泌尿科的以前只耳聞過,但未實際見到。

二為 Boari flap的輸尿管重建。
這個病患,最早是因為子宮肌瘤、加上已無生育的考量,因此在其他醫院進行子宮的切除。但術後因為手術傷及雙側輸尿管,導致尿液無法順利由腎臟進到膀胱、並排尿,等到發現異常,再來到醫院尋求醫療協助時,已經有水腎的情形。
在住院期間,安排了相關的影像學檢查,發現不僅雙側輸尿管有損傷,其中一側的損傷距離還頗大。後續老師幫病人做了Boari flap─用部分膀胱形塑成輸尿管─來解決。但即便能以這樣的手術,完成輸尿管的修補,但終究不是原本的輸尿管,隨著時間過去,輸尿管狹窄等問題也可能產生。
經請教,雖然子宮肌瘤手術造成這樣的結果,偶會發生,但這樣嚴重程度的,亦相對不常見。術前先詢問好相關風險,也實屬必要。


在泌尿科的時間,也很快就過完了。這個月依舊遇到很棒的老師和學長姊,充實又愉快,真的很謝謝他們。
之後接續的,是連兩個月的大外科行程,不知道會如何呢。

avatar-img
smileyseason1022
7會員
55內容數
這裡收錄了一些日常軌跡, 多為照片、記敘和心情隨筆, 歡迎喜歡這些生活剪影與文句的人來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mileyseason1022 的其他內容
  剛進醫院的PGY們,通常首先會擔心的便是內科的輪訓。   由於內科病人常具有「年紀較長、多共病」的狀況。而當這些經年累月的疾病,累積到需要住院的程度時,狀況基本上不會太好。
時間飛逝,已經來到2023年初。 趕快來補記這幾個月間,曾經去過的科別。 PGY是不分科的醫師,在各科之間輪訓。這樣的模式,其實也和以前實習醫學生時有些相像,其中最大的差別,應是責任承擔上的變化─從學生、學習者為主的身分,變成具有執照、需要正式對病人負責的照護者。 2022年9月,來到了耳鼻喉部。
隔了好久沒更新,現在已來到2022年8月中旬。 期間考過了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與醫師二階國考,同時也從後醫系畢業,終於從醫學生階段變成真正的臨床醫師。
我們總是期望小孩們一路平安健康的長大。 但對於生病,或重病的小朋友來說,這些病房或許是最後的希望。只盼能從此處重生,繼續過著健康的人生。   
  時值農曆端午,國曆六月中旬,全台三級警戒已達四個禮拜,也已宣布會再往後延到6/28(一)。
 來到了和女性習習相關的婦產,碰巧一開始先從同為高醫體系的小港醫院開始見習。   
  剛進醫院的PGY們,通常首先會擔心的便是內科的輪訓。   由於內科病人常具有「年紀較長、多共病」的狀況。而當這些經年累月的疾病,累積到需要住院的程度時,狀況基本上不會太好。
時間飛逝,已經來到2023年初。 趕快來補記這幾個月間,曾經去過的科別。 PGY是不分科的醫師,在各科之間輪訓。這樣的模式,其實也和以前實習醫學生時有些相像,其中最大的差別,應是責任承擔上的變化─從學生、學習者為主的身分,變成具有執照、需要正式對病人負責的照護者。 2022年9月,來到了耳鼻喉部。
隔了好久沒更新,現在已來到2022年8月中旬。 期間考過了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與醫師二階國考,同時也從後醫系畢業,終於從醫學生階段變成真正的臨床醫師。
我們總是期望小孩們一路平安健康的長大。 但對於生病,或重病的小朋友來說,這些病房或許是最後的希望。只盼能從此處重生,繼續過著健康的人生。   
  時值農曆端午,國曆六月中旬,全台三級警戒已達四個禮拜,也已宣布會再往後延到6/28(一)。
 來到了和女性習習相關的婦產,碰巧一開始先從同為高醫體系的小港醫院開始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