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Y摘記║2022年末『大內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剛進醫院的PGY們,通常首先會擔心的便是內科的輪訓。
  由於內科病人常具有「年紀較長、多共病」的狀況。而當這些經年累月的疾病,累積到需要住院的程度時,狀況基本上不會太好。
  加之若為年長者,「老年照護」─無論是機構照護、看護照顧、家人照護,這些種種所衍伸出的照護品質、長期照護與經濟開銷、進入末期時家屬的意願、是否需要急救......等醫療相關的社會議題,更是不在話下。
  當然除了年長病患,也是有屬於不分年齡、單純屬於內科急症的狀況,住進來病房的。
  而按照目前衛生福利部的規範,PGY第一年,需要在大內科進行總共為期三個月的訓練。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依序來到了一般醫學內科、腎臟內科、與呼吸胸腔內科。

  在這間醫院裡,大部分的PGY都會去到一般醫學內科。不確定是不是這個病房教學性質比重較大的緣故,一個PGY照顧的床數通常不會太多,但每個病人的病況複雜度倒真的不一定。
  也因為這裡的照顧病人數相對較少,對於第一次正式顧病房的人來說,真的是再好也不過。畢竟先不說剛上第一線的緊張感,如果連住院醫囑系統、或是病房的一些醫療常規都跟著不熟悉,基本上上班就會是一團混亂,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完成一件稀鬆平常的小事。
  內科第一個月,印象最深刻的約莫就是一位懷疑為類天皰瘡的病人。病人年紀甚長,也幾乎不太有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只能隱約從表情和一些外在反應,臆測他對於我們現在的處置有甚麼感受。
  除了類天皰瘡,考量病人的年紀與本身有的慢性病,病患一開始入急診時的意識狀況並不好,且長期臥床所導致的肢體僵硬頗為嚴重。而後收上病房住院,在醫療團隊照護之下,阿公的意識狀態逐漸好轉,身上大面積的水泡、與水泡破掉後的傷口,都慢慢地癒合,的確很為這位阿公感到開心。
  另一個記憶很深的病患,則是在第二個月的腎臟內科照顧到的。一位四五十歲附近的中年女性,最初因為低血壓,而從門診住進了病房。從一開始的探查低血壓原因,找出了可能為其原因的菌血症,接著又在影像學上發現了異常的腫塊。而後續出現的下肢無力狀況,可能有著不同的解釋原因,但因為身體狀況太差,而難以麻醉並進手術室,進行更進階的檢查或處置。而在第二個內科即將離站之際,親自幫她篩檢而驗出的COVID-19確診,送她進了專責病房。只知道她最後出了專責病房,後續也住過加護病房,最終在身體逐漸衰敗之下往生。女兒年紀尚且不算太大,只希望一直陪伴並照護她的媽媽,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仍能堅強的生活著。

  而除了主要照護病人以外,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便是值班了。

  平時上班,雖然也身負醫療照顧者的角色,但在一般的時段,遇到真的不會處理的狀況,主負責的主治醫師,或是其他臨床經驗豐富的學長姐們,都很容易找到進行詢問。但只要進入值班時段,身為當天的值班醫師,就開始要負責為為病人當下的處置做決定─當然,遇到超過自身能力所能應付的狀況時,向上級求援也是絕對必要的,如此才能確保病患的安全。
  「在不影響當科主要治療方向的前提之下,讓病人活過值班時段,並將緊急狀況的傷害降到最低」就是最高的信條。也許這乍聽之下有些誇張,但對於狀況本就不穩定的病人來說,一整個值班時段─今天下班之後到隔天的上班之前,或周末的某個24小時─可以發生的各種狀況,真的是只有經歷過才能想像。
義大癌治療醫院美食街
與下值班後的食物能量補給
  總的來說,在值班能發生的事情,可大可小。基本上電話接起來,聽護理師描述一下狀況,就會對於這個況處理的難易度會有點概念。
  小一點的狀況,諸如不算太離譜的高血糖、病人住院睡不好希望開一點藥幫助睡眠、一些瑣碎的行政項目需要補上醫師章等,處理難度相對低一些。但若是接起來,病人喘、掉血壓、發高燒,那接下來大概需要多加小心。而倘若交班交的確實,能提前知道某些病人的特殊情形,也能讓半夜的突發狀況減少許多。
  在三個月的內科班中,也是塞滿了各種事情。說到印象較深刻的,除了病房CPR以外,還有就是一位癌末病患。印象裡那位阿姨因為疼痛或喘,而希望能開立藥物,去病床旁邊探視她時,確定了暫時沒有其他問題、便表示等一下就去開藥。阿姨嘴巴發出氣若游絲的聲音,似乎想詢問甚麼問題,而當我靠近一聽,便發現她在詢問的是「我甚麼時候會好......」話聽到至此,只能趕緊安慰她。但稍微瀏覽一下病歷,便也知道病況的凶險,實在也難以和她娓娓道來。
  而除了比較嚴重的部分,也是有在值班時段大鬧的病患。血糖長期控制不佳且正在嚴重高血糖卻不想打胰島素、血氧不穩定卻三不五時把「雙相呼吸道正壓換氣輔助機(BiPAP)」的面罩從臉上拿開,此外對醫護人員態度還極差。此時也只能連同其他人,好說歹說讓他接受治療,並將情況報告給隔天來查房的主治醫師了。
  而以這間醫院的規範來說,雖然PGY平時不用顧專責病房,但值班的區域還是有涵蓋到這個區域。因此若是有狀況的病患在專責病房內,便有可能需要穿上「兔寶寶裝」進去探視。

  而也是在內科的三個月期間,自己得到了COVID-19。確診時按照規定休息了一個禮拜,同時也更加對病患的狀況更有同理心。
  內科的知識真的博大精深,而臨床常規亦常常多而繁雜,這些對於初入職場的菜鳥醫師來說,都需要逐步累積。
  此刻就會更加感謝一步步帶領的老師和學長姊,和護理師們─畢竟帶新進醫師總是需要提醒和注意更多事情。
  在此向他們獻上感謝。
  
avatar-img
1會員
18內容數
這裡收錄了一些日常軌跡, 多為記敘和心情隨筆, 歡迎喜歡這些文字的人來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mileyseason1022 的其他內容
時間飛逝,已經來到2023年初。 趕快來補記這幾個月間,曾經去過的科別。 PGY是不分科的醫師,在各科之間輪訓。這樣的模式,其實也和以前實習醫學生時有些相像,其中最大的差別,應是責任承擔上的變化─從學生、學習者為主的身分,變成具有執照、需要正式對病人負責的照護者。 2022年9月,來到了耳鼻喉部。
隔了好久沒更新,現在已來到2022年8月中旬。 期間考過了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與醫師二階國考,同時也從後醫系畢業,終於從醫學生階段變成真正的臨床醫師。
我們總是期望小孩們一路平安健康的長大。 但對於生病,或重病的小朋友來說,這些病房或許是最後的希望。只盼能從此處重生,繼續過著健康的人生。   
  時值農曆端午,國曆六月中旬,全台三級警戒已達四個禮拜,也已宣布會再往後延到6/28(一)。
 來到了和女性習習相關的婦產,碰巧一開始先從同為高醫體系的小港醫院開始見習。   
  進了外科的範疇,總計有四個course。而因為也只有四科可以選,因此並非所有的外科,我們都會去過。依著選科規則之下,來到了外科加護病房、心臟血管外科、大腸直腸外科、與一般及消化系外科。  
時間飛逝,已經來到2023年初。 趕快來補記這幾個月間,曾經去過的科別。 PGY是不分科的醫師,在各科之間輪訓。這樣的模式,其實也和以前實習醫學生時有些相像,其中最大的差別,應是責任承擔上的變化─從學生、學習者為主的身分,變成具有執照、需要正式對病人負責的照護者。 2022年9月,來到了耳鼻喉部。
隔了好久沒更新,現在已來到2022年8月中旬。 期間考過了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與醫師二階國考,同時也從後醫系畢業,終於從醫學生階段變成真正的臨床醫師。
我們總是期望小孩們一路平安健康的長大。 但對於生病,或重病的小朋友來說,這些病房或許是最後的希望。只盼能從此處重生,繼續過著健康的人生。   
  時值農曆端午,國曆六月中旬,全台三級警戒已達四個禮拜,也已宣布會再往後延到6/28(一)。
 來到了和女性習習相關的婦產,碰巧一開始先從同為高醫體系的小港醫院開始見習。   
  進了外科的範疇,總計有四個course。而因為也只有四科可以選,因此並非所有的外科,我們都會去過。依著選科規則之下,來到了外科加護病房、心臟血管外科、大腸直腸外科、與一般及消化系外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24 @醫院百態 這三年,平均每個月都需要到醫院,不是回診,就是做化療、看醫生。習慣了醫院的忙碌、熱鬧、人山人海景象,也看到人生的一些實相:年老、病痛、人性和無奈。所謂地獄,在醫院、病房就真實呈現。 那天看到一對年邁的長者,互相攙扶到診間看診,其他
我也不知道,老是在急診內,看到老者是誰?裡頭擔任如工蟻般推床員,聽從醫師護理師,將病人運送至觀察室、檢查、病房,日復一日的工作。 中元普渡後、過年前後的寒冬,很奇妙,某些觀察床號會站著位老人,手比個數字,沒有人能發覺,也不會有人知道?知道方式,往往殘酷…… 一位年輕剛入職的小護理師
Thumbnail
新加坡的加護病房護理嚴格要求,護理人員需經過培訓和考核。病房以顏色劃分病人照顧程度,從白色到藍色再到黃色代表不同訓練程度,並需要具備照顧能力。在這裡工作會面臨各種挑戰,但也抱有對病人的照顧和服務的滿足感。
Thumbnail
急診室待床患者 有增無減 最近一年來,各大醫院均鬧「床荒」,急診室待床患者有增無減,平均得等上兩三天。原本癌友兩周一次住院化療,卻變成一月一次,這讓病家萬分憂心,焦急問著主治醫師:「這真的沒有關係嗎?」再者,刷手護理師、麻醉專科護理師嚴重短缺,開刀房運作也受影響,不少病家在預定開刀日的前一天,突然
工作滿一個半月了,我負責照顧的是長照病房的21位住戶resident。長照病房的住戶都是老爺爺老奶奶,他們是長期住戶,病況也比較穩定,沒有一大堆頻繁入院出院或是要外送醫院的情況,雖然要照顧的病房數比rehab的人數還要多,不過仍然比照顧rehab病房負擔小些,比較適合我這種新護士。 這篇文章我
Thumbnail
小時候體弱多病,三天兩頭跑醫院。每次媽媽為了讓我快痊癒都會要求醫師打針,每次都哭得不可開交。那時我就想長大後要給很多人打針賺回來。   我如願以償考上了國防醫學院護理系。實習期間兩人一組,分別當護士與病人。還沒給病人打自己就先挨一針。當護士不容易白班夜班三班制,睡眠都會被打亂,年紀輕輕竟患失眠症。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跑醫院這麼多次,還是有一些新知。這是第一次爸爸在急診室待了五天之久。 急診室,就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地方。諸多限制例如陪病者限一人兩人、疫情時只開放大門,到院內便利商店要從院外繞一大圈,設備簡約克難又找不到人問或幫忙等等,多次經驗使得我在急診室都很自在,自己到處去找椅子、找被子,問護理師,有什麼就拿來用
Thumbnail
在於急診的工作中,我們患者總是進進出出的,一輪接一輪,而留觀在急診較久的通常還是以內科居多,內科患者對於我們醫院來說,最大宗還是取決於安養中心的患者,那麼故事就從年長患者開始說起吧!
Thumbnail
跟一位照服員在討論癌末個案,經驗上這樣的個案通常會有心裡不接受及身體病痛難忍的問題,並不好照顧。 照服員:其實這個個案很好照顧,因為他什麼事都自己來,有一些事我想幫他忙,他都 說不用,然後自己因為要做某些動作而滿頭大汗,氣喘如牛,甚至會因為自己做不來而 掉眼淚。 有時候我看不下去了,主動要去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24 @醫院百態 這三年,平均每個月都需要到醫院,不是回診,就是做化療、看醫生。習慣了醫院的忙碌、熱鬧、人山人海景象,也看到人生的一些實相:年老、病痛、人性和無奈。所謂地獄,在醫院、病房就真實呈現。 那天看到一對年邁的長者,互相攙扶到診間看診,其他
我也不知道,老是在急診內,看到老者是誰?裡頭擔任如工蟻般推床員,聽從醫師護理師,將病人運送至觀察室、檢查、病房,日復一日的工作。 中元普渡後、過年前後的寒冬,很奇妙,某些觀察床號會站著位老人,手比個數字,沒有人能發覺,也不會有人知道?知道方式,往往殘酷…… 一位年輕剛入職的小護理師
Thumbnail
新加坡的加護病房護理嚴格要求,護理人員需經過培訓和考核。病房以顏色劃分病人照顧程度,從白色到藍色再到黃色代表不同訓練程度,並需要具備照顧能力。在這裡工作會面臨各種挑戰,但也抱有對病人的照顧和服務的滿足感。
Thumbnail
急診室待床患者 有增無減 最近一年來,各大醫院均鬧「床荒」,急診室待床患者有增無減,平均得等上兩三天。原本癌友兩周一次住院化療,卻變成一月一次,這讓病家萬分憂心,焦急問著主治醫師:「這真的沒有關係嗎?」再者,刷手護理師、麻醉專科護理師嚴重短缺,開刀房運作也受影響,不少病家在預定開刀日的前一天,突然
工作滿一個半月了,我負責照顧的是長照病房的21位住戶resident。長照病房的住戶都是老爺爺老奶奶,他們是長期住戶,病況也比較穩定,沒有一大堆頻繁入院出院或是要外送醫院的情況,雖然要照顧的病房數比rehab的人數還要多,不過仍然比照顧rehab病房負擔小些,比較適合我這種新護士。 這篇文章我
Thumbnail
小時候體弱多病,三天兩頭跑醫院。每次媽媽為了讓我快痊癒都會要求醫師打針,每次都哭得不可開交。那時我就想長大後要給很多人打針賺回來。   我如願以償考上了國防醫學院護理系。實習期間兩人一組,分別當護士與病人。還沒給病人打自己就先挨一針。當護士不容易白班夜班三班制,睡眠都會被打亂,年紀輕輕竟患失眠症。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跑醫院這麼多次,還是有一些新知。這是第一次爸爸在急診室待了五天之久。 急診室,就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地方。諸多限制例如陪病者限一人兩人、疫情時只開放大門,到院內便利商店要從院外繞一大圈,設備簡約克難又找不到人問或幫忙等等,多次經驗使得我在急診室都很自在,自己到處去找椅子、找被子,問護理師,有什麼就拿來用
Thumbnail
在於急診的工作中,我們患者總是進進出出的,一輪接一輪,而留觀在急診較久的通常還是以內科居多,內科患者對於我們醫院來說,最大宗還是取決於安養中心的患者,那麼故事就從年長患者開始說起吧!
Thumbnail
跟一位照服員在討論癌末個案,經驗上這樣的個案通常會有心裡不接受及身體病痛難忍的問題,並不好照顧。 照服員:其實這個個案很好照顧,因為他什麼事都自己來,有一些事我想幫他忙,他都 說不用,然後自己因為要做某些動作而滿頭大汗,氣喘如牛,甚至會因為自己做不來而 掉眼淚。 有時候我看不下去了,主動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