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心理師不筆記 #07】進諮商所前你應該看清楚點:成為心理師的多重潛意識宇宙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近年台北及不少縣市都有大量的心理諮商所/治療所新開業,許多心理師想要成為單靠接演講和自由接諮商個案來賺取生活的(行動)心理師;在更基層的,即針對考上諮商所(以及畢業後的心理師國考)的補習班開班不斷,都讓心理諮商(治療)迅速以一個光鮮亮麗的新型職業選項的方式來到一般民眾眼前。
這盛況所相對產生的,無疑是一種同行生存競爭的焦慮,即上游者或半上岸者害怕太多新血的到來,從商業角度看便是分薄了案量、沖淡了利潤。不知道大家有否留意活躍於社交媒體的網紅心理師,他們有一部份在近兩年很常分享這類型的文章主題:心理師競爭大、碩班畢但薪水低、吃不飽、各種繼續教育(課程、督導、被諮商等)的成本付出高、從大學畢業再到碩班畢業考取執照最快也要 7 年光陰、實習期間就要燒錢受訓、未執業就先燒掉一台汽車(或其他等值的財產)……總而言之,大家不要妄想著「光鮮亮麗」就來考諮商及臨床所──除非你家境很好。
然而,不管這些貼文說得再動聽,彷彿關心著大家的金錢和時間成本,但其主要功能就是「勸退」無誤,其潛藏(潛意識)的臺詞很可能就是:「學弟妹你們不要來一窩蜂的考上來,搶走我的飯碗!」或「我才是付出夠多的前輩,你們看著辦吧!」
但今天我不是要探討這類網紅、文章和背後的心態,而是借此指出人們怎樣思考「想成為心理師」一事的動機。今天我們很容易把一個人要成為心理師一事,簡化為對光鮮亮麗的理想追求,或是想幫助他人、想為世界做點善事、去解決問題、以及能夠高時薪地(所謂的「聊聊天一小時就2000元」的想像)爽爽賺錢。
以上種種成為心理師原因或動機,都停留在意識的層面,多的卻是你不知道的事:多重的潛意識的因素。我曾在舊文〈見太多個案才生病/生病才要當心理師──對成為心理師的精神分析〉中,從「欲望」的角度把一心想著要成為心理師的人分成兩類。那是一種很法式哲學味兒的初探,今天我會進一步從實例講述一個人的早期經驗到底是如何構成他(她)想成為心理治療師的三種慾望。

救不了父母的罪惡感

已經記不得是在研究所的哪一本書上唸到的:許多成為心理師的人在其孩童時期都是一名「親職化小孩」(parentified child),他們從小就像父母般去照顧比自己小的手足、幫忙家裡各種家務、成為父母眼中的小父母角色。
精神分析師 Theodore J. Jacobs 在〈分析師的內在經驗: 其對分析歷程的貢獻〉(The inner experiences of the analyst: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analytic process, 1993)文章裡深化了這個觀點,他認為這些小孩從小就得變得敏銳且善解人意,好為家中憂鬱的母親提供安慰。他說:
Support the creator with action! Pay to unlock
本篇內容共 3587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You currently cannot view the following content, possibly because you are not logged in or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view the room.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沉默,於是思考開始。往往在個案保持沉默的瞬間,心理師才發現伴隨說話的互動本身,原來並非理所當然的。 沉默的意義千百種,在了解以前就作出介入的回應亦千百種,但當中的一大部份只是時機未成熟的干擾,即心理師(甚至是個案本身)受不了這個沉默的一次逃離。 在以往的精神分析操作中,治療師在不知道要回應甚麼的時候
打開今天的各種心理諮商教科書,都會指出「心理諮商以一週一次,進行以 6/8/12 次為一期的方式進行」,加上心理師對該議題的專業能力、個案的動機與投入度、二人的適配性等等,方可能達到理想上最佳的效果。 這些對心理師們不證自明的想法,到個案腦海中思考的卻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請不要怪個案無知或不尊重,因
在一月的時候我曾在臉書寫了一篇〈心理師該不該收個案送的禮物?〉,當中以十分精簡的方式耙梳了一個行內對這個議題的思考發展輪廓:從嚴格的「一定不收」,只思考「禮物的潛意識意涵」,再帶到一些「彈性的處理」,以及最終來到送禮物的「過程本身的意義」。也許沒有談及的,是那種「甚麼都可以收」的取向思維。
如果你已經有過諮商經驗,你還記得自己是怎樣看待這個過程的嗎?或者,還沒有諮商過但曾經在心中動念過的你,又是怎樣想像未來的自己踏進諮商室的經驗呢? 在 Carl Rogers 的人本主義及後現代思潮的吹拂下,過去諮商時二人就坐在正對面、椅子對椅子的格局有了改變,椅子變成呈現 90 度以上的斜角,中間放
到底著重潛意識知識,且工作時程都強調慢慢地感受與思考的精神分析模式,要如何使用於跟大專學生們的一次性職涯諮詢呢?網路一找,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資料,那就邊做邊學,讓經驗說話吧! 在 2022 年的十月,我受心理師朋友邀請,第一次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來幫十多位學生做職涯諮詢!那位朋友擺明是在逗我:「你要用
大家好,我是哈理斯 Harris,蘇俊濠諮商心理師。在這個單元裡,我會用相對隨心的方式,筆記一些我工作裡頭比較特別的時刻與想法,一方面是諮商工作的整理與連結,另一方面是希望讀者有機會從中一瞥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師──或者只是我本人──是以怎樣的角度去看、思考與回應個案及他們帶來的困擾。
沉默,於是思考開始。往往在個案保持沉默的瞬間,心理師才發現伴隨說話的互動本身,原來並非理所當然的。 沉默的意義千百種,在了解以前就作出介入的回應亦千百種,但當中的一大部份只是時機未成熟的干擾,即心理師(甚至是個案本身)受不了這個沉默的一次逃離。 在以往的精神分析操作中,治療師在不知道要回應甚麼的時候
打開今天的各種心理諮商教科書,都會指出「心理諮商以一週一次,進行以 6/8/12 次為一期的方式進行」,加上心理師對該議題的專業能力、個案的動機與投入度、二人的適配性等等,方可能達到理想上最佳的效果。 這些對心理師們不證自明的想法,到個案腦海中思考的卻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請不要怪個案無知或不尊重,因
在一月的時候我曾在臉書寫了一篇〈心理師該不該收個案送的禮物?〉,當中以十分精簡的方式耙梳了一個行內對這個議題的思考發展輪廓:從嚴格的「一定不收」,只思考「禮物的潛意識意涵」,再帶到一些「彈性的處理」,以及最終來到送禮物的「過程本身的意義」。也許沒有談及的,是那種「甚麼都可以收」的取向思維。
如果你已經有過諮商經驗,你還記得自己是怎樣看待這個過程的嗎?或者,還沒有諮商過但曾經在心中動念過的你,又是怎樣想像未來的自己踏進諮商室的經驗呢? 在 Carl Rogers 的人本主義及後現代思潮的吹拂下,過去諮商時二人就坐在正對面、椅子對椅子的格局有了改變,椅子變成呈現 90 度以上的斜角,中間放
到底著重潛意識知識,且工作時程都強調慢慢地感受與思考的精神分析模式,要如何使用於跟大專學生們的一次性職涯諮詢呢?網路一找,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資料,那就邊做邊學,讓經驗說話吧! 在 2022 年的十月,我受心理師朋友邀請,第一次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來幫十多位學生做職涯諮詢!那位朋友擺明是在逗我:「你要用
大家好,我是哈理斯 Harris,蘇俊濠諮商心理師。在這個單元裡,我會用相對隨心的方式,筆記一些我工作裡頭比較特別的時刻與想法,一方面是諮商工作的整理與連結,另一方面是希望讀者有機會從中一瞥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師──或者只是我本人──是以怎樣的角度去看、思考與回應個案及他們帶來的困擾。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因為每個人對於友誼的標準和價值觀可能都不同,而且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人之間的相處也會有所不同。 然而,以下是一些過去諮商案例中總結出來的九種人,建議你遠離他/她們,讓你的人生更幸福: 不誠實:如果一個男生或女生經常撒謊或隱瞞事實,人們可能會感到不信任他,因此可能會不想和他/她成為朋友。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知道我在想什麼?」、「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不會生氣?」、「跟心理師交往感覺好像會很棒~」 這些都是大家對於心理師的迷思,簡單來替大家破解一下: 迷思一:「心理師是不是都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 當然不知道呀,通常會知道的應該是通靈師,或是擁有哆啦
Thumbnail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糟心事,可能是工作或感情,因為自己或環境的資源有限,在相互的配合或競爭中,就可能產生不公平的狀態。 不公平,是容易引起人們氣憤情緒的開關。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每個人或許可以接受拿到的少,但不能接受拿到的多,卻不公平。 例如: 因為主管喜歡聽好聽、馬屁的話?
Thumbnail
天啊!又是討厭的星期一!   每個星期日晚上,是不是都特別憂鬱?回想起星期五晚上要放假時的快樂心情,一轉眼就又要上班了!奇怪?不是才剛放假嗎?怎麼好像沒做什麼事情兩天就過去了,一點都沒有充電休息到的感覺,如果再一次選擇,我一定會做其他事讓週末更有意義!(於是開始無止境的星期一迴圈)
Thumbnail
和心理師通信,還有看了他寫的書,最大的收穫是:原來 1.我對自己的情緒不敏感; 2.對於情緒的覺察有時間差,要幾分鐘,幾小時,幾天,或幾年後才知道; 3.幾種情緒一起出來時,會搞不清楚,不是逃避,下次再說,就是選擇政治正確或是別人優先的那一項,將我自己真正的那項忽略、壓抑。   然後,對應到注重養生
Thumbnail
     第一次來做諮商/ 心理治療的來訪者,常常提出這個問題。他們跟你我都一樣,每天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沒錯,事情是會有一些不如意,但從來沒想到過,自己會失去控制,會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更多人,是等到壓力與情緒影響生活,直到 #失眠問題、#沒有食慾和 #失去工作動力 時,才會發覺自己好像快要撐
Thumbnail
我最喜歡用來解釋心理師內在狀態的比喻是「演員的三個自我」的理論,我認為心理師在諮商中也同時有三個狀態存在,第一個是心理師本人的狀態,第二個則是心理師運用「同理」去經驗個案的狀態,第三個則是心理師在了解個案的動機、背景、環境後,運用心理知識去與個案共同工作的狀態。
Thumbnail
心理諮商師、心理輔導師這些名詞我想大家一定都聽過,我們都了解它的功能以及在社會上的重要性,我們也都知道心理健康不佳時可以找他們,但我發現很多企業主好像不太了解。 以現在台灣的大小企業來看,似乎還很少企業主重視員工的心理狀態。這些大老闆或資本家其實應該都必須認識到員工的心理狀態跟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是有絕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因為每個人對於友誼的標準和價值觀可能都不同,而且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人之間的相處也會有所不同。 然而,以下是一些過去諮商案例中總結出來的九種人,建議你遠離他/她們,讓你的人生更幸福: 不誠實:如果一個男生或女生經常撒謊或隱瞞事實,人們可能會感到不信任他,因此可能會不想和他/她成為朋友。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知道我在想什麼?」、「心理師你們是不是都不會生氣?」、「跟心理師交往感覺好像會很棒~」 這些都是大家對於心理師的迷思,簡單來替大家破解一下: 迷思一:「心理師是不是都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 當然不知道呀,通常會知道的應該是通靈師,或是擁有哆啦
Thumbnail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Thumbnail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糟心事,可能是工作或感情,因為自己或環境的資源有限,在相互的配合或競爭中,就可能產生不公平的狀態。 不公平,是容易引起人們氣憤情緒的開關。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每個人或許可以接受拿到的少,但不能接受拿到的多,卻不公平。 例如: 因為主管喜歡聽好聽、馬屁的話?
Thumbnail
天啊!又是討厭的星期一!   每個星期日晚上,是不是都特別憂鬱?回想起星期五晚上要放假時的快樂心情,一轉眼就又要上班了!奇怪?不是才剛放假嗎?怎麼好像沒做什麼事情兩天就過去了,一點都沒有充電休息到的感覺,如果再一次選擇,我一定會做其他事讓週末更有意義!(於是開始無止境的星期一迴圈)
Thumbnail
和心理師通信,還有看了他寫的書,最大的收穫是:原來 1.我對自己的情緒不敏感; 2.對於情緒的覺察有時間差,要幾分鐘,幾小時,幾天,或幾年後才知道; 3.幾種情緒一起出來時,會搞不清楚,不是逃避,下次再說,就是選擇政治正確或是別人優先的那一項,將我自己真正的那項忽略、壓抑。   然後,對應到注重養生
Thumbnail
     第一次來做諮商/ 心理治療的來訪者,常常提出這個問題。他們跟你我都一樣,每天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沒錯,事情是會有一些不如意,但從來沒想到過,自己會失去控制,會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更多人,是等到壓力與情緒影響生活,直到 #失眠問題、#沒有食慾和 #失去工作動力 時,才會發覺自己好像快要撐
Thumbnail
我最喜歡用來解釋心理師內在狀態的比喻是「演員的三個自我」的理論,我認為心理師在諮商中也同時有三個狀態存在,第一個是心理師本人的狀態,第二個則是心理師運用「同理」去經驗個案的狀態,第三個則是心理師在了解個案的動機、背景、環境後,運用心理知識去與個案共同工作的狀態。
Thumbnail
心理諮商師、心理輔導師這些名詞我想大家一定都聽過,我們都了解它的功能以及在社會上的重要性,我們也都知道心理健康不佳時可以找他們,但我發現很多企業主好像不太了解。 以現在台灣的大小企業來看,似乎還很少企業主重視員工的心理狀態。這些大老闆或資本家其實應該都必須認識到員工的心理狀態跟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是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