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心理師有沒有在心裡偷偷罵我?為什麼問心理師在想什麼他都不說?(諮商搞什麼01)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去年八月的時候,我的好朋友邀請我去上她的podcast,題目是談諮商心理師的另外一面,希望可以打破大眾對於心理師的刻板印象,也讓心理師的心裡話能被聽到。那次節目就成為了這系列的濫觴,我發現身邊有很多人對心理師好奇,覺得心理師總是神神秘秘,但又要個案跟他們講很多內心深處的秘密,感覺好像不是很公平的事情?!

  所以這系列想要從比較後設的角度,從心理師的角度來解析一下心理諮商中的眉眉角角,試圖跟大家澄清一下心理諮商中到底正在發生什麼。不過在開始之前還是先說明一下,這系列三篇都是從我個人的經驗出發,當然也不是一個標準,假如讀者現在正在做諮商,而你對你的心理師或是你的諮商有任何問題,請直接對你的心理師發問跟討論。
  我們人生有許多的痛苦都是因為太隱藏真我而造成的,試著在諮商中坦承,可能會找出另外一條路徑。

*個案對心理師的兩種好奇

  以我的經驗裡面,個案或是身旁的人對於心理師最大的好奇有兩種:對心理師私人的好奇、對心理師的專業判斷的好奇。前者通常是對心理師的各種私人訊息的好奇,包含但不限於,心理師的感情狀態、生活細節、學習背景、對個案的感覺等等;後者則是對心理師怎麼看待個案的議題,通常會希望心理師能給一個明確的診斷。

  我想先從後者談起,有些個案會在諮商開始的前期,就很快速的問心理師自己是不是某某症的患者,通常這種類型的人,都是因為最近看了某某類型的文章、做了某某測驗,正在很擔心、緊張自己是不是罹患了某種病。其中的心態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希望心理師現在反駁他們,告訴他們很正常、不用擔心;另一種則是真的感覺到自己的困擾跟文章、或是測驗中的很像,所以想要趕快找到解決方法。

  另一種對心理師私人的好奇則是複雜得多,有可能是單純對於心理師好奇,畢竟對著一個人,每週、每週說自己的心聲,的確是會對心理師產生一些親近感,想要對心理師有多些了解;也有一種人是對自己所談論的議題有很多的不安,因此會擔心心理師對自己有些批判,會想要問心理師對自己的行為「真心的」想法為何;還有一種是,個案對心理師的好奇,其實是他平常人際互動的習慣,比較極端的例子是,邊緣性人格疾患者,可能會習慣性的去挑戰關係的界線,想要去過度的拉近自己與心理師的距離。

  簡單的介紹個案對心理師的好奇之後,我想先統整一下,心理師面對個案的好奇,通常不會停留在「好奇」這件事情的表面上面,因為在這些好奇底下有超級多的心理材料需要去討論,假如今天個案在諮商中對心理師提出問題,而心理師隨口回答了個案的好奇,其實只是埋沒了探索個案珍貴心靈的機會。

*心理諮商/心理師的假設

  講到這邊我想會有些人還是覺得很煩:「心理師每次都神神秘秘,不管我問什麼話,心理師都只會又反問回來:那我的感覺是怎麼樣?他們就不能直接說話嗎?」

  以上的狀況多半是在抱怨心理師講話迂迴,好像得不到心理師的正面回應。在解釋為什麼有這種現象前,我要先說,並不是所有心理師講話都會迂迴,我也是認識一些心理師在諮商中是很犀利的,這並不是一個心理師的必然。但無論心理師在諮商中是迂迴還是犀利,我想所有心理師都會同意,個案本身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心理師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當然有自己的想法、道德觀、價值觀,可能會對個案的議題有一些價值判斷,這個價值判斷可能是覺得個案的行為不妥當,也可能是會擔憂個案的狀態,但心理師的這些想法需要在專業的判斷下來表達跟使用。

  因為諮商不是聊天,是一種有目的的聚焦在個案身上,想要幫助個案解決困擾的專業行為。心理師在諮商的過程中專注力其實都在個案身上,試著踩在個案的心理位置上,在充分理解個案感受的前提下,陪伴跟引導個案探索自己,發掘改變的可能。

  我最喜歡用來解釋心理師內在狀態的比喻是「演員的三個自我」(註一)的理論,我認為心理師在諮商中也同時有三個狀態存在,第一個是心理師本人的狀態,第二個我則是心理師運用「同理」去經驗個案的狀態,第三個則是心理師在了解個案的動機、背景、環境後,運用心理知識去與個案共同工作的狀態。

  我覺得心理師在諮商中的心理狀態是極為特別的,我們既能夠深深的同理,以至於能感同身受,讓個案感受到自己被如其所是的接納,同時間,因為我們與個案畢竟不是同一個人,加上有諮商專業技能輔助,我們又能夠站在一個靠近但稍有距離的位子,幫助個案去拓展視野,甚至是挑戰一些盲點。

  在這種既是個案、又不是個案的狀態下,心理師的發言就不太可能是隨便說說、僅是回應個案表淺的問答,也不會把焦點放在心理師自己身上。心理師發言、回應的意圖,更多的是在想:個案現在狀態是什麼、個案現在需要什麼、我做什麼回應可以推動個案的思考。

  我在podcast裡面有說到,我自己也算是說話比較直接的心理師,像是我面對明明反覆表達自己憤怒感受,卻又不斷否認的個案,我會直接的探問他:「為什麼你現在不能夠生氣?我明明在諮商中聽到你用不同的話在表達你很火大。」。當個案對我有疑問的時候,我會視情況去回應,但這部分就真的得要看不同人的狀態,有些時候我也會判斷個案現在對我的詢問,其實有隱含的意義,我就會把焦點拉回到個案本身;也有些時候我會認為,個案現在的詢問只是單純對人的好奇,在不影響晤談節奏的情況下我也會有所回應,或是我認為現在個案需要一些心理專業上的建議,像是放鬆訓練的步驟、自我監控情緒的方式之類的,當然還是要直接說明。

  總之就是沒有一定。

*怎麼面對你的心理師

  我得先承認一點,我在自己被諮商/當個案的時候,我對我的心理師是沒有什麼好奇跟依賴的,我很專心在我自己身上,試著想要幫助我自己,以至於我並沒有什麼心力放在我的心理師身上。

  我想要強調的是,個案一一也就是你本人,才是諮商中的主角,人世間很少有時刻是 All about you. 而諮商就是這樣一個獨特的時刻,有個專業人士全心全意放在你身上,試著為你量身打造屬於你的心理療癒/改變計畫,你應該享受這個時刻,而不用擔心東、擔心西,更不需要把C位讓給你的心理師。

  假如你還是覺得對你的心理師/諮商有一堆問題,我覺得你可以:
  一、主動參與。你在諮商中是擁有主動權的,你完全可以提出自己期待什麼、好奇什麼,要求心理師跟你討論。能夠跟你討論你提出的困難,也是心理師的專業素養。

  二、調整心態。在諮商中對心理師有好奇、好感、惡感,都是用來加深了解自己的材料。諮商室是個有趣的地方,你跟心理師的對談很可能促發你潛意識中的感受,或是讓你聯想到過去的經驗,總之無論好壞,這些都是你過去不曾注視的感覺,多認識它們一定會讓你大有收穫。
  假如你發現自己在諮商中想談論心理師的事情,大過於你談自己的事情,那這更是一個好時機,先問問自己一直把重心放在心理師身上給你什麼感覺?又是什麼影響了你?

  三、嘗試不同經驗的挑戰。我身邊的朋友最常跟我抱怨心理師的事情是,對自己的心理師有所不滿,但又不敢開口,而這個不敢開口常常是擔心「心理師會生氣啊」、「覺得這樣很怪,一般人不會這樣直接講話」等等等。
  越是這樣我越覺得大家應該去勇於嘗試,心理諮商中有個概念叫做「矯正性經驗」,意思是過去我們與自己重要他人的受傷經驗,可以在諮商中重演,並藉著心理師的正向回應,讓我們重新感受:「喔!原來這樣做也是可以的。」。
  外面的世界有許多不確定,但是在諮商中我很鼓勵大家勇敢嘗試,因為改變才是變好的第一步。

*結語
  這次先是比較概說式的講講心理師在諮商中的內在狀態,但個案跟心理師的諮商關係,還有兩個不得不談的因素,也就是「自我揭露」、「關係界限」這兩種概念,未來兩篇也想再談心理師這個「職業」,到底會對當心理師的這種「人」有什麼影響,當然,還是很純粹以我的角度出發的。


※註一:演員的三個自我是表演理論的概念,意指演員在進入角色的時候,演員擁有作為自己這個人的我、劇本中角色的我,以及在理解了劇本並加以自我詮釋後,所呈現出的第三個我。

※參考收聽:美女也會挖鼻孔#01|狂跳火辣女舞的男性諮商心理師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跨性別者活在社會中,幾乎一定會遇到「你/妳的性別是什麼?」這樣的問題,當一個跨性別者在求職時,可能會因為他/她的性別認同、他們表現出的性別氣質與生理性別不同等因素,而影響到他們獲得職位的機會。也有跨性別者在職場上被迫要「出櫃」讓其他人知道他/她的性別認同狀態,甚至被迫接受不符合他們性別認同的對待。
結婚可視為一個壓力事件,伴侶需要一起去面對兩個人生活的巨大轉變,無論是家庭、工作、人際都有可能受到影響,有許多的未來式需要事先安排,很難只是兩個人開開心心的而已。所以,想要做婚前諮商當然不是杞人憂天,因為結婚所引發的,對未知的焦慮、對自我的懷疑,若沒有被有章法的解決,只會持續蔓延在未來的婚姻中。
這部電影特別適合有點厭世的人,反而是平常已經很積極正向有目標的人,看這部電影可能只會覺得有點可愛,或會覺得稍微平淡了些。但這也是我最喜歡這部電影的一個地方,它用一種坦然的態度跟大家說:「人生就是這樣,有些好、有些壞,但又讓人留戀。」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沒有人需要因為自己的性別被要求做任何事,也沒有人應該被性別這件事情給扁平化,我們都應該捨棄用性別來定義別人,而是去相信任何人的價值都是豐富又多元的。現在就從性別的框架解放吧!
真正在離開關係時,我們最需要討論的其實是我們的心理狀態,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可能會提到無數過往的事件,但真正需要關心的永遠是「在這些事件/互動底下,我所感覺到的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心理動力驅使我去這樣行動。」
因為這些社會的「教誨」,確實讓部分的直男,感覺到自己總是要符合一個又一個更高的標準,而且從小到大都充滿了壓力。因此,當多元性別在爭取權益、甚或指責「男性」是造成其他性別壓迫的來源時,他們就會跳起來捍衛自身,他們也感受到負擔了許多的壓力、折磨,同時他們也要自己高呼從來沒有意圖要去傷害其他性別族群。
跨性別者活在社會中,幾乎一定會遇到「你/妳的性別是什麼?」這樣的問題,當一個跨性別者在求職時,可能會因為他/她的性別認同、他們表現出的性別氣質與生理性別不同等因素,而影響到他們獲得職位的機會。也有跨性別者在職場上被迫要「出櫃」讓其他人知道他/她的性別認同狀態,甚至被迫接受不符合他們性別認同的對待。
結婚可視為一個壓力事件,伴侶需要一起去面對兩個人生活的巨大轉變,無論是家庭、工作、人際都有可能受到影響,有許多的未來式需要事先安排,很難只是兩個人開開心心的而已。所以,想要做婚前諮商當然不是杞人憂天,因為結婚所引發的,對未知的焦慮、對自我的懷疑,若沒有被有章法的解決,只會持續蔓延在未來的婚姻中。
這部電影特別適合有點厭世的人,反而是平常已經很積極正向有目標的人,看這部電影可能只會覺得有點可愛,或會覺得稍微平淡了些。但這也是我最喜歡這部電影的一個地方,它用一種坦然的態度跟大家說:「人生就是這樣,有些好、有些壞,但又讓人留戀。」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沒有人需要因為自己的性別被要求做任何事,也沒有人應該被性別這件事情給扁平化,我們都應該捨棄用性別來定義別人,而是去相信任何人的價值都是豐富又多元的。現在就從性別的框架解放吧!
真正在離開關係時,我們最需要討論的其實是我們的心理狀態,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可能會提到無數過往的事件,但真正需要關心的永遠是「在這些事件/互動底下,我所感覺到的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心理動力驅使我去這樣行動。」
因為這些社會的「教誨」,確實讓部分的直男,感覺到自己總是要符合一個又一個更高的標準,而且從小到大都充滿了壓力。因此,當多元性別在爭取權益、甚或指責「男性」是造成其他性別壓迫的來源時,他們就會跳起來捍衛自身,他們也感受到負擔了許多的壓力、折磨,同時他們也要自己高呼從來沒有意圖要去傷害其他性別族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週末的母親節過後,鋒面來襲,氣溫瞬降10-15度,天氣猛烈的變化,也使許多人身體不舒服起來。 我也是其中一人,有些感冒的前兆,尤其一直有過敏性鼻炎,鼻塞、鼻水流不停,發作起來是讓人難受。 這讓我想起過去去長照服務心理治療時,許多有憂鬱症的老人,也是不堪病痛的折磨。其中一位80幾歲的老太太,跟我這
Thumbnail
可不可以吃,牽涉到你對自己的飲食計畫、活動量的掌握度,也牽涉到你對自己情緒狀態的覺察。所謂飲食自由,並不是亂吃、看菜單哪個最地雷就直接點哪個。飲食自由是因為,你覺察到你有許多選擇,所以你更自由。
Thumbnail
這是網友在版上遭遇的情感難題: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811&t=6855339#88388661 三十年婚姻老婆認為我一直是窮鬼,其實 家庭開銷 兩人付出均分差異不大, 實質上我覺得夫妻關係還好,但是她總認為替我養父母 養兒女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因為 #賴佩霞 女士參選副總統候選人後,大家紛紛開始檢視他過往的一些經歷,我對於賴佩霞女士的認識就是暢銷書「非暴力溝通」和podcast跟著賴佩霞學快樂,覺得他好紅呀,講話慢慢的很溫柔很有智慧,再加上林月真角色的影響,真的覺得這個人好像充滿了愛與溫暖,但他有一份
Thumbnail
確實在未自我察覺以前,我並不覺得接受自己會嚎啕大哭、情緒失控這件事是值得被拿出來討論的,因為小的時候父母親工作忙不常在家,所以有任何情緒我都會壓抑,並且只想在他們面前呈現快樂的一面,久而久之變成了一種習慣。
Thumbnail
曾經有個個案來諮商時告訴我,他的焦慮來源就是他家的小朋友,小朋友大約1-2歲,正值好動愛玩,一發生事情又會哭的呼天搶地的階段。 那發生什麼事呢?從沒有人陪著他玩,或他要的玩具不給他,或是不想要吃飯,剛睡起來等都會,好像任何點小事沒有順他的意,他就用哭來表達抗議。然後照顧的過程就是在抱起他、安撫、眼神
Thumbnail
之前理科太太因為販賣諮商100多小時的筆記一事,引起話題討論,其中購買的人很多,但也受到專業的撻伐的聲讓。 這件事可以分為兩方面討論,第一,筆記到底有沒有用,第二,這樣做好不好?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先說到諮商界就有大師做過類似的研究,歐文•亞隆是諮商界使用存在主義治療學派的大師,他就是那種很有聲望
Thumbnail
誠如向陽所言:「岩上詩作深受《易》理影響」,不只是《岩上八行詩》的形式由《易經》衍生而來,甫出版的《另一面詩集》,同樣在陰陽變化、正反辯證中體現生命哲理。
Thumbnail
沒安全感是很常見的一種相處現象 常常讓關係中的兩個人愛得疲憊 但沒安全感或許不是個性問題 而是來自童年的一種「習慣」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週末的母親節過後,鋒面來襲,氣溫瞬降10-15度,天氣猛烈的變化,也使許多人身體不舒服起來。 我也是其中一人,有些感冒的前兆,尤其一直有過敏性鼻炎,鼻塞、鼻水流不停,發作起來是讓人難受。 這讓我想起過去去長照服務心理治療時,許多有憂鬱症的老人,也是不堪病痛的折磨。其中一位80幾歲的老太太,跟我這
Thumbnail
可不可以吃,牽涉到你對自己的飲食計畫、活動量的掌握度,也牽涉到你對自己情緒狀態的覺察。所謂飲食自由,並不是亂吃、看菜單哪個最地雷就直接點哪個。飲食自由是因為,你覺察到你有許多選擇,所以你更自由。
Thumbnail
這是網友在版上遭遇的情感難題: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811&t=6855339#88388661 三十年婚姻老婆認為我一直是窮鬼,其實 家庭開銷 兩人付出均分差異不大, 實質上我覺得夫妻關係還好,但是她總認為替我養父母 養兒女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因為 #賴佩霞 女士參選副總統候選人後,大家紛紛開始檢視他過往的一些經歷,我對於賴佩霞女士的認識就是暢銷書「非暴力溝通」和podcast跟著賴佩霞學快樂,覺得他好紅呀,講話慢慢的很溫柔很有智慧,再加上林月真角色的影響,真的覺得這個人好像充滿了愛與溫暖,但他有一份
Thumbnail
確實在未自我察覺以前,我並不覺得接受自己會嚎啕大哭、情緒失控這件事是值得被拿出來討論的,因為小的時候父母親工作忙不常在家,所以有任何情緒我都會壓抑,並且只想在他們面前呈現快樂的一面,久而久之變成了一種習慣。
Thumbnail
曾經有個個案來諮商時告訴我,他的焦慮來源就是他家的小朋友,小朋友大約1-2歲,正值好動愛玩,一發生事情又會哭的呼天搶地的階段。 那發生什麼事呢?從沒有人陪著他玩,或他要的玩具不給他,或是不想要吃飯,剛睡起來等都會,好像任何點小事沒有順他的意,他就用哭來表達抗議。然後照顧的過程就是在抱起他、安撫、眼神
Thumbnail
之前理科太太因為販賣諮商100多小時的筆記一事,引起話題討論,其中購買的人很多,但也受到專業的撻伐的聲讓。 這件事可以分為兩方面討論,第一,筆記到底有沒有用,第二,這樣做好不好?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先說到諮商界就有大師做過類似的研究,歐文•亞隆是諮商界使用存在主義治療學派的大師,他就是那種很有聲望
Thumbnail
誠如向陽所言:「岩上詩作深受《易》理影響」,不只是《岩上八行詩》的形式由《易經》衍生而來,甫出版的《另一面詩集》,同樣在陰陽變化、正反辯證中體現生命哲理。
Thumbnail
沒安全感是很常見的一種相處現象 常常讓關係中的兩個人愛得疲憊 但沒安全感或許不是個性問題 而是來自童年的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