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情感亦成就】見太多個案才生病/生病才要當心理師──對成為心理師的精神分析

2021/06/2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家好,我是諮商心理師 Harris,蘇俊濠。今天想要聊聊一個很多人好奇的事:一個人為什麼想要當心理師?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稍微繞路一下,先去回答別的問題──我們很少去問一個人「你為什麼想當音樂家/游泳教練/工程師/無名的上班族」,但總是很好奇要問「為什麼你想要當心理師?」,這個現象大概已經反映了兩件重要的事:
第一,我們假設了「心理(治療)師」的工作選擇有著重要的心理學因素驅使;
第二,是人們對於這份工作有著許多心理想像與潛意識幻想。
我們先回答第二點,最後再回來第一點。

對「心理師」工作的潛意識幻想

我曾在〈在這時代,拜甚麼偶像?〉裡提到,從20世紀初心理治療師作為正常人的指標與導師,到20世紀中葉,大概是因為電影《What’s New Cat?》中因演員 Peter Sellers 飾演一位比病人更瘋的心理治療師開始,心理師可能比病人有著更瘋狂的本質形象,便因著電影與傳媒產業而滲透民心。這在今天 Netflix 的許多影集上,仍然會找到這種對「心理師更瘋狂」的變異與再現。
心理治療這門學問,既然是由西方傳至東方,上述對心理師的瘋狂想像也必然到貨。所以到了今天,我們在華人社會也常常會聽到「你會不會因為跟個案工作久了,聽太多他們的話、負面的情緒和想法,而弄得自己也生病了」這種指控,不是嗎?
但沒有人會問「律師跟被告工作久了,他也很容易捲入罪案成為被告?」這種蠢問題。再者,一部2019年台灣難得以心理諮商為主軸的影集〈魂囚西門〉,也就是講述一位罹患了嚴重精神疾患、被吊銷執照的心理師,仍妄想自己在做治療的故事。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