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研究需求,想要更了解文學中嘲諷修辭的脈絡,因此我借了伊拉斯摩斯的作品《愚神禮讚》[1],並且決定用寫心得的方式將過程記錄下來。
好久沒有寫讀書心得,之前總覺得這個好像是國小學生在做的事情,但是隔了20年,我發現把讀書的重點和想法,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幫助我整理思緒,梳理思考脈絡,留下更深刻的痕跡,不失為訓練思考的好方法。因此我回到最初的起點,把閱讀的過程記錄下來,作為形成自己想法的基石。
本書是歐洲人文主義學者伊拉斯摩斯的作品。作者以愚神作為主角,以第一人稱講述她為這個世界帶來的種種的歡樂與幫助,諷刺沽名釣譽的學者、依戀世俗權力的僧侶,以及為戰爭瘋狂地貴族。以下我挑幾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將之分類為學者篇、君王與廷臣篇、隱士與修道士篇與大眾篇(本書主要論述的對象)進行記錄。
第一篇是以愚神自我誇耀的方式起頭,講述雖然人們表面上唾棄愚昧的行為(愚神作為代表),但確無意識的被她所吸引。「最確鑿的證據就是,我只要出現在你們眼前,每個人立即都會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朗,你們的臉會一起轉向我這邊,彬彬有禮的歡樂笑聲對我表達了歡呼之意。」[2]尤其是文中尚特別強調只要她出現,觀眾的目光就會被她所吸引,並展開笑顏就像是對她表達讚許之意。
我想此處至少包含了兩個嘲諷的點,第一,大眾無意識的關注愚昧的行為。第二,且因此而「彬彬有禮」地發笑,禮讚愚神。不過第二點的部分,讓我有些困惑,因為「笑」本身在早期基督教世界中是不被推崇的,或許作者想要彬彬有禮合理化笑的行為,把它描述成贊同之意。又或者也可以理解為作者藉此揶揄大眾以為只要適當地笑就不是愚昧的行為?
其實我一開始在看文本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感到疑惑。就像上述引句描述的現象,在當代看似正常的現象,看到有趣的事物會發笑並不奇怪,也不愚蠢。趣味性甚至被認為是機智或有創意的表現。但是在中世紀的歐洲,歡愉似乎是應該被避免的情感,因為根據柏拉圖於菲力帕斯篇(Philebus)中的討論,他認為「笑」是源自於看到別人的不幸與醜陋而產生的優越感,此種愉悅是伴隨著痛苦的感覺。[3] 早期基督教福音書也勸戒不可嘲笑他人,應該要替他們感到悲傷或是流淚。[4] 以圖像的例子來看,是賽巴斯蒂安・勃蘭特(Sebastian Brant)於1494年寫的《愚人船》一書中,即有一章〈玩笑戲謔 難以理解〉描寫對於「玩笑」難以拿捏、矛盾與模糊不清的負面觀感。[5]
此文引句便提到若與長期與愚人為友,便不會對他們的「戲謔」感到厭惡。換句話說,「戲謔」或嘲弄他人是愚昧的行為。許多爭端都是源自於用輕浮,甚至是「以怨報德」的方式對待他人所引起的。例如對他人開玩笑或是被他人嘲諷等。該句「試看愚人之間常起爭執糾紛,互相譴責嘲笑對方酒醉糊塗,他又跟愚人和孩子逗弄玩笑,對愚人的遊戲還常常生氣惱火。」即點出愚人間互相嬉鬧嘲弄而產生爭執的情境。
此外,箴言似乎亦於「玩笑戲謔」意涵中加入小孩的形象,將玩笑比喻為兒童玩耍與嬉鬧般,是不莊重,不嚴謹的行為,還會不經意觸發負面的情緒。此章開頭的版畫亦將小孩邊騎著驢頭玩具,一邊用手中的樹枝逗弄一旁愚人的形象置於畫面中央,以顯示玩笑是多麽的荒謬與無意義。而由畫框右側走向畫面中央的愚人,頭上戴的愚人帽似乎將他的眼睛都矇住了,不知何去何從的他正在被小孩拿樹枝逗弄著。左側手持佩劍的人似乎在觀看著這一切,但不知不覺也融入眼前荒謬的情境中(身上出現類似愚人的裝束)。作者以此描繪告誡大眾對玩笑不該持有正向的態度,一不小心就會成為愚人的同類而不自知。
將幼童天真無知的特質納入愚行範疇的作法,同樣可以在《愚神禮讚》一書中看到。尤其是作者將老年人的遺忘比喻為初生幼兒的無知,並將之形容為返老還童的現象。「侍奉我的遺忘之泉在福樂島源源湧現⋯⋯。我帶這些老人來到泉水旁。於是,他們大家都從這泉水飲下了永恆之遺忘,洗去勞苦,而返老還童。」[6] 故愚昧反而跟人們所企求的青春與幸福的形象連結在一起。反之,從事研究且具有智慧的學者,則是因為時常緊張兮兮地思考,導致消耗過多的精力,成為愁苦與陰鬱的年老形象。[7]
[1] 伊拉斯摩斯,《愚神禮讚》,由李映狄翻譯,書中含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記述伊拉斯摩斯博士的文章,1976年,臺北:志文出版社。
[2] 伊拉斯摩斯,《愚神禮讚》,頁89。
[3] Francesca Alberti, “Menacing Laughter in Sixteenth-century pitture ridicule”, in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 vol. 73-74, 2020, 41-59, https://doi.org/10.1086/711327, 41.
[4] Walter S. Gibson, Pieter Bruegel and the Art of Laught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15.
[5] 塞巴斯蒂安・勃蘭特(Sebastian Brant),《愚人船》,1494年,曹乃云翻譯(2019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246-247。
[6] 伊拉斯摩斯,《愚神禮讚》,頁108。
[7] 伊拉斯摩斯,《愚神禮讚》,頁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