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熱門」與「冷門」科系的論戰,每隔一段時間便不時會浮上檯面:專業性較強的科系如醫學、電機、資工、法律、商管等等,通常因為市場需求大、較容易找到對應職業而被歸入「熱門」科系之中,而這些科系以外的文史哲、人類學、天文學、氣象學等等,則被劃入所謂的「冷門」科系之中。
一般來說,容易被劃入冷門科系中的學科,大多是所謂的「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的概念源於古希臘,並在中世紀時濃縮為七門學科,分別是文法(包含文學)、修辭(包含歷史)、辯證、算術、幾何(包括地理)、天文、音樂。
相對地,被視為是熱門科系的學科如法律、醫學、商管等,則是屬於以職業技能為導向的「專業教育」,大多數的技職體系科系也屬於此類別。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便是:博雅教育比起專業技能,更強調人文素養與對世界的探索。
但是,博雅與專業之間,真的只能二選一嗎?
過度強調博雅與專業科目之間的分界,不利於學界與業界的創新
在討論這個話題時,大多數的討論方向都會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想要對應職場技能就應該去走技職體系」,另一派則認為「大學必須要符合學生的需求,以學生未來的職涯規劃為考量」,但這兩種論點,事實上都是依循著同一套思維:認為博雅教育與專業教育完全分割,我們不需要去了解另一邊的知識。
但事實上,理論與實務兩者之間是環環相扣的:如果我們只學習其中一邊的知識,對兩邊的創新與發展都是很大的阻礙,尤其是與「人」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更需要業界與實務經驗的連結。
「博雅」與「專業」的結合:以歷史學與哲學為例
就以「歷史」與「哲學」兩門學科為例,這兩門學科都是屬於傳統定義下的博雅教育,但實際上這兩門學科所需要的知識領域,是遠遠超過其本身的。
以歷史學來說,歷史事件背後的起因與發展是相當複雜的,我們要了解一個事件時,需要包含經濟、政治、法律、商管、藝術,甚至是生物、物理或天文學的知識,才能對一個人物或事件進行更透徹的思考。而「法律」、「政治」與「商管」都是一般定義下的「專業教育」。
哲學也是如此,雖然哲學經常給人一種「打高空」、「不食人間煙火」的印象,但事實上哲學的背後是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哲學包含了教育哲學、政治哲學、經濟哲學,甚至管理、大眾傳播等領域背後都有哲學的影子。被視為是「不食人間煙火」哲學領域,事實上反而更需要專業技能的結合。
專業教育如果沒有博雅思維,只能教出「匠人」而非「職人」
相對地,專業技能的教育,如果沒有博雅精神支撐,那只能教出徒有技術的「匠人」,而不是同時擁有技術與創造力的「職人」。
就以廚師為例:一個好的廚師除了烹飪之外,更需要了解食物的配色與擺盤、不同食材與烹飪方式之間的差異,以及顧客對菜餚的需求。這些層面分別牽涉到藝術、美學、化學及消費者行為,如果再更進一步,自行創業成為餐廳的經營者,那他還要懂得會計、成本管理、行銷學等領域。這些不同領域的知識,都很難單純以「博雅」與「專業」簡單劃分。
醫學、法律等領域更是如此:一個好的醫生或律師,不只是要擁有醫術或法律知識,更要站在病患或案主的角度思考,才能找出最適合他們的療法或是法律途徑,以協助當事人解決問題。這些能力都是需要透過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甚至是文學、人類學的薰陶才能培養的能力。
博雅與專業並非二元對立,大學應該促進雙方的交流與融合
事實上,將博雅教育與專業教育強行二分,從一開始就是有問題的:人文思想與專業訓練,應該是雙軌並行,而不是二擇一。
只可惜,目前主流的教育體制,大多還是將這兩種領域區分開來,而不是尋求結合的方式,然而在資訊時代,當大部分的知識與技術都可能被AI與機器人取代時,我們將會更需要同時擁有博雅精神與專業能力的人才。要怎麼教出這樣的人才,是未來的高等教育必須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