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投縣集集鎮永昌里的『明新書院』,建於清光緒年間,和藍田書院、登瀛書院並列為南投三大書院,現為集集鎮重要觀光景點之一,也是集集鎮教育、文化、宗教等重要中心。
清光緒8年(1882年)集集堡(今集集鎮)因採樟煉腦而經濟繁榮,因此地方仕紳倡議募款興建書院。光緒9年(1883年)濁水溪山洪暴發,山上大量漂流木滾滾而下,就由當時的總理陳長江(1848-1933年)僱工集材,充為明新書院的建材,兩年後落成,並立『掌握文衡』匾額為記。日明治41年(1908年)遷建於柴橋頭莊現址,並改稱為『崇德堂』。臺灣光復後,成立永昌國民學校,部分廟地劃為建校用地,拆除入口、圍牆,成為書院、學校並存之樣貌。民國74年(1985年),內政部將明新書院指定為縣定古蹟,並進行修護工程,皆依古貌建材,保留簡樸古風之格局。
明新書院建築坐東朝西,為三開間、單進二護龍的建築。三開間的正殿,地坪升高五階,使殿宇特別明顯。書院在講堂與齋舍間,講堂呈長方形,縱深12.8公尺,屬於傳統閩南式三合院建築,分正殿、拜廊、過水、兩側廂房,廂房又合繞圍成一小天井,廟埕的一角還設有一座惜字亭。
正殿的樑柱上有豐富的字畫與彩繪,正殿上方懸掛『掌握文衡』、『立我蒸民』、『奎壁聯輝』等古匾。殿內主祀文昌帝君,配祀有魁斗星君、制字聖人、紫陽夫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其旁過水間供奉地藏王菩薩及開廟恩主等神位。正殿的壁體為日本時代的紅磚,柱珠則為飽滿的圓鼓狀,表面沒有任何圖案,只刻畫出簡單的線條,簡潔而古樸。
明新書院左側廂房,目前除了做為書庫,也擺設許多農村民俗文物,例如:牛車、車輪、水缸、石臼等,三合院的書院建築在百年時光的洗禮下,顯得格外的古意盎然。
『明新書院』無需門票,免費開放入內參觀,開放時間為:6:00am~9:00pm。由於該院主祀文昌帝君,因此不少學子會到此處祈求學業順利,考試過關。此外,在文昌帝君誕辰時,院方會持續三到五天的慶典活動。廟方會自印籤詩放在廟堂,以備學子赴試前問卜之用。每年農歷四月廿一日,書院鸞生會為應考學子在額頂、胸前等處,用清香及硃砂點上,象徵學子已開竅。
在此同場加映的是,靠近明新書院不遠處,有一處並不是古蹟,但可以順便前往一訪的地方『軍史公園』。軍史公園為921大地震後所建,佔地面積兩千三百餘坪,園區內擺設著不少除役的軍事裝備,且無需門票,24小時開放,對於軍事裝備有興趣的遊客可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