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妙的,不管西方或東方,Heart(心),在語言中都是代表我們想法存在的地方。那麼,"腦"呢?
前陣子Google AI 被前員工爆料已具有自我意識,鬧了好大的新聞。但,”自我意識” 的有或者無,到底又要如何判定? 這已經是亙古"哲學三問"最深層的問題:"我"是誰? 問腦? 還是問心?
笛卡兒著名的"我思故我在",顯然認為"思考"是"我"存在的本質,他認為這個”思” 其實跟大腦的生物性功能並不相等。所以像許多電影情節,人的思考記憶被儲存在網路雲端,或者某個晶球內繼續存在,也就被大家接受了。
然而現代腦神經科學告訴我們,人的喜怒都跟大腦內分泌有關,多巴胺血清素會讓人快樂,生氣是腦內杏仁核區充血,前額葉是主要邏輯與觀念思考運作的區域。由於這些發現都是可實證的,可用藥物控制或斷層掃描觀察,"我"的存在似乎更接近唯物主義了。
前面兩者剛好是”唯心”與"唯物" 二元對立的最佳範例,然而不管笛卡兒對馬克思,還是朱熹對上陸九淵,數百年來都沒能解決唯心vs.唯物的哲學問題。
“心腦合一論” 是最新的哲學思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引用現代科學的量子不確定性,1+1>2 的非線性理論,想斬斷"本我意識"與"腦神經活動" 緊緊綁在一起的科學唯物/虛無主義趨勢。這種論述有點複雜,但不失為一種對”自我意識”理解的突破。
另外,佛教的"無我"在玄奘取經天竺時就已經被研究到熟透了。大乘佛教的唯識與中觀就是在討論這個。可惜佛教理論需要配合禪修,佛曰"不可說"。文字只能傳達部分智慧。不過心經”五蕴皆空"之中的"識蘊",魂與識之間的論證,倒是對"自我意識" 能有非常棒的啟發。
週六早晨泡杯咖啡,看著落地窗外陽台的小盆栽與落地陽光。我思,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