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CEO的日常就像一點五倍速加快播放的影像,不停地與時間賽跑。在接受《理財周刊》專訪前,瑪菲司剛完成電視台的採訪,她沒有空擋休息,只用片刻時間轉換情緒,便開始接受記者對她人生、事業、生活的各種拷問。
瑪菲司是一個不喜歡停下來的人,她害怕自己沒有進步,所以時刻督促自己努力往前奔跑,而這份執著與自律全來自她熱愛的事業。
大學就讀新聞系的瑪菲司,畢業後沒有依循本業當記者,反而做起網拍生意,她說自己也曾有個記者夢,直到無意間發掘自己對「買賣」的熱愛,同時認知到新聞工作並不適合自己後,便毅然決然轉換跑道。
「大學時我就開始在無名小站販賣二手衣物,生意非常好,畢業後,我和當時的男友批了些女生的小物件,在敦南誠品外擺攤做生意。」
瑪菲司回憶,有一回她一如往常的在擺攤,卻碰到大學學長佇足在她的攤位前,怔怔地對她說:「學妹,你有必要過成這樣嗎?」
面對質疑與看輕,瑪菲司起初有些錯愕與難過,但她沒有深陷悲憤的情緒,反倒將質疑的聲音化為肯定自己的力量。「學長這麼一說,讓我清楚體認到原來我這麼喜歡賣東西,喜歡到不管別人怎麼看待我,我還是想繼續做下去。」
瑪菲司認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很重要,這兩個定錨成了她載浮載沉的創業歷程中重要的力量,憑藉著這股「擇己所愛」的信念,即使面對質疑,也能將它化為成就事業的臨門一腳。
與瑪菲司聊著,發覺她眼神中隱約透露一點執拗與不肯低頭的脾氣。那樣的性格,那樣的眼神會讓你明白,她多年來冒險走踏的歷程沒有一點僥倖,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懷疑,然後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忠於自己,最後,才來到這裡。
瑪菲司從日本代購做起,透過YAHOO奇摩拍賣販售商品,「早上班機抵達日本後,我就馬不停蹄地開始選貨,中午將待售商品拍完、整理照片,大約晚上八點前把照片都整理到網站上,飛一趟整整五天的時間,我都在做一樣的事情。」
客源穩定後,瑪菲司在台北東區開了一家實體店面,一圓自己的「闆娘」夢。「客戶都很開心,因為終於有一個地方可以試穿衣服,許多客人來取貨還會順便消費。」瑪菲司說,開店初期生意非常好,搭配網路平台,銷售表現十分亮眼。
眼見苦心經營的事業就要迎來收成期,房東卻開始向她喊漲租金,後來又碰上電商的平台轉移,讓她的網拍生意一下子流失了許多客戶。
「我逐漸將網路平台的經營重心轉移到臉書,實體店面則是不慍不火地經營著。」
後來,她與現在的丈夫相識、結婚、生下小孩,瑪菲司仍繼續經營實體店面與網路店舖,那是她第一次體會到職場媽媽要兼顧事業與家庭的辛勞與不易。
「我每天帶著小孩去店裡上班,一邊照顧小孩,一邊忙代購,心理壓力達到高峰。」瑪菲司說自己當時就像是隨時會爆發的活火山,與丈夫間的爭執更如連續劇般每日上演。她差點就要應驗了母親在得知她有小孩時說的那句話:「你的人生完蛋了!」
女性結了婚、有了小孩,事業就「完蛋了」嗎?
走在人生隘口,瑪菲司的心底有個聲音,宛如那個曾經執拗、不服輸的自己正向她拚命呼喊:「還不到放棄的時候!」
最終,她與丈夫冷靜下來促膝長談,他們決議合夥一起為代購事業打拚。於是,丈夫辭去人人看好的外商工程師職位,她則把實體店面收了,轉戰網路代購與電商事業。
生命因眾多的選擇、時間的推移而愈加閃耀。瑪菲司坦言,創業過程難免遇到挫折,但重點是在失敗之後,再次找回信念,繼續堅持。
如今,瑪菲司與丈夫共同經營的電商平台「Hola Mavis」已擁有一群忠實客群,甚至曾在雙十一檔期躍上全台灣電商熱度排行第四名,超越PChome,與電商龍頭們並列。
在電商高度競爭時代,Hola Mavis如何吸引消費者,且受到消費者擁戴?瑪菲司認為是「真實」。
當電子商務從單純的產品上架與出貨的網購流程,進入直播、下單的混合式購物模式,賣家與買家間的關係更像是朋友,雙方沒有距離感,有更多的互動與交流,螢幕另一頭的賣家似乎成了可親的對象。
為了讓消費者更加了解產品的效能與屬性,瑪菲司還曾在直播間洗頭,為消費者試用洗髮精;疫情期間她與丈夫更突破諸多限制,到美國進行精品品牌的封館直播。瑪菲司說,直播代購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陪伴事業,「重要的不是把東西賣給什麼樣的人,而是想陪伴什麼樣的受眾。」
Hola Mavis希望將最真實的自己與最真實的產品內容呈現給他們的受眾,他們真誠做自己,也吸引真誠喜愛他們的粉絲。瑪菲司表示,在直播電商的趨勢中,每一種風格都有生存空間,只要能真實展現產品的使用者經驗、找到明確受眾,並深耕這塊利基市場,就能成功打造個人電商品牌,創造穩定營收。
談起疫情期間「史無前例」飛到美國做封館直播,瑪菲司笑說自己獅子座A型的個性就是無所畏懼地拚命往前衝,儘管衝動的行為時常讓旁人替她捏把冷汗,但也為她開創出許多機會。像是在美國第一場封館直播結束後,亮眼的業績讓她接二連三地受到知名精品邀請去做封館直播。
事實上,瑪菲司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自己還能多做些什麼」,面對熱愛的事業,她總怕自己做得還不夠多、做得還不夠好,對她來說,一旦有了想達成的目標就一定能實踐,「沒有能不能,只有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