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雖落幕,但馬英九放了「相信習大大」的最後一根稻草,倒下去是侯友宜!
朋友寄來加薩停火的國際連署,我去推特看,有人提到美國前總統歐巴馬 Barack Obama 卸任後也罕見地發出聲明,卻被反嗆其任內對敘利亞失策。
當年歐巴馬未能阻止敘利亞屠殺,恐怕成為他蓋棺論定的一部分。於是我想起來,2009年時在報上寫過一篇文,比較了馬英九和歐巴馬的大嘴巴:
2009.08.02
馬英九和歐巴馬有不少地方可類比。一年前,台灣因為厭惡民進黨的貪腐而讓國民黨取回政權,同樣的,美國因厭惡布希好戰而把票投給了歐巴馬,兩人都肩負族群舊包袱,都想塑造超越族群的新局面,都得在金融海嘯中避免滅頂。
比較這段期間南韓、泰國、日本等國領導人的情況,馬英九的運氣似乎被低估,而看看最近成為話題的白宮「啤酒高峰會」和歐巴馬下滑的民調,歐巴馬的能力又似被高估了。「啤酒高峰會」到底怎麼回事?歐巴馬沒犯什麼大錯,卻無幕僚或文膽出來滅火,最後,他非得當著媒體的面喝下那杯苦澀的和解啤酒,鐵定五味雜陳。因為評論這件事的,不管支持或反對歐巴馬,甚至於台灣的論者,多想把族群野火燒得更旺!
歐巴馬打算讓事情落幕,卻在論述的流沙裡越陷越深。歐巴馬錯了嗎?一國元首輕率發言讓「超越族群」成為新的「政治不正確」;因為「黑人的喉舌」的新身分,本來就是藉著突出種族角色而定義。不到一年,歐巴馬卻親手解構了「超越種族」的神話。
就法論法,這件事應在警民各執一詞中,還原當天的客觀真相,然而輿論看的卻是幾十年來的族群恩怨,連表面分際都難以守住。滿口譴責「族群標籤」的人卻拚命找機會把標籤貼到幾名當事人身上,主觀到令人震驚!
用這例子來看經濟部原來宣傳ECFA的「一哥」和「發嫂」,筆者不信歐巴馬是「痛恨白人的種族主義者」,也不認為負責「一哥」文宣的公關人員有意炒作族群矛盾;但「標籤」的殺傷力不在於事實與否,而在於那分「疑惑」!
在媒體過分發達的現代,美國的種族內鬥因哈佛事件被全世界公審,賴以平息內鬥的司法制度又被體制中選舉出來的黑人總統公開封殺了信任感。歐巴馬未來要推行任何政策,都需小心不觸碰族群間的猜忌。而「一哥」和「發嫂」不是統計學的議題,亦非文化成見的議題,而是徹底「政治不正確」!在政治正確的符號迷霧中要拿捏各方滿意的雙贏互利已不容易,如果馬政府不想綑綁自己在兩岸議題上的發言空間,應以歐巴馬為誡,不必自找尷尬,明明是可以客觀驗證的議題,卻被導向優勢族群與弱勢族群的權力宰制,完全模糊了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