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表達的容易與不易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是連續更新方格子的第31日。

下面簡單檢視一下過去30日的輸出嚐試: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樣的發現?


什麼樣的表達不容易?

首先,如何維持每日發文即為挑戰。中間,也一度遇到真的不知道該寫什麼主題而卡住了,後來,直接縮減了篇幅,覺得與其硬撐而在文字灌水,還不如有事說事,沒事練字。但是細細想來,或許真實的情況,並不是真的不知道該寫什麼或真的沒啥可寫,而是因為,如果想好好地寫,那必然是浩大的工程。

畢竟,當我們真的了解一件事情了解得足夠透徹時,就會知道當中的千絲萬縷與錯綜複雜,不是簡單的三五句話或者隨便的立場表達與情緒抒發可以承擔的。

這有點像是,前幾日和朋友聊天時,提到在研究所方畢業的前半年,我曾經在移工的庇護中心擔任個管師。而身在第一線的經驗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清楚地看到了在一個事件中,每一個身在其中的行動者因其角色而生立場,如何難分難解。明明那麼多衝突與掙扎,但是沒有一個人是單純的好人或壞人,更沒有一刀切開的是非善惡。

理解到真實世界的複雜性,就知道大部分的事情難以一概而論,不可輕易給人貼上標籤。畢竟發言必須負責,表達應當謹慎,輕易踩著單一立場大放厥詞不太合適。

寫到這裡,我也想到,這也就是文學作品或者小說故事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吧。

真實世界太過複雜,好好講話工程浩大。

當然,好好地釐清或辨明一件事情,和作為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行動策略之間,不完全是同一件事。達成目標有一百種方法,只要我們清楚知道起心動念是什麼、想要解決什麼問題,期望達成什麼樣的成果——身為成熟的社會人士必深諳此道。



什麼樣的說話很簡單?

話說回來,如果只是單純的發發訊息類型的內容,門檻確實不高。

過去,還在媒體業工作的時候,許多小編都是每日每日五六篇即時稿在那寫。當然,那樣的內容是灌水與衝流量用的,無所謂深度,也不是什麼認真的調查報導。畢竟,媒體從來不缺話題,網絡社群更是分分鐘的噴出各式各樣的「意見」。

歸功於社群媒體及其中的每個人,我們的生活從來不缺噪聲。

從社會話題到名人生活,乃至於與我過往職業相關的圈子內部,隨時都有各種話語與討論進行著。比如,之前對於什麼兒童教育的討論、上個月的書展,再到近幾日國語日報編輯與作者之間引發的科普編輯與寫作之爭……。

看著看著,滑著滑著,許多時候,不說話的人並非沒有看法,只是想得比較多,光是想到要好好組織、清楚交待背景與前因後果,就知道那不只需要時間,也需要專注和誠心實意的投入。這時候,如果此事缺乏迫切性,可能就暫時先放著了。

不是必須解決的事,真沒必要對著人家叨叨,更不應該簡單粗暴的隨意點評。要把一件事情真正梳理清楚、分析透徹,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發發評論或者在社群上喧鬧一波。人很複雜,社會很複雜,關係更複雜,表達立場與抒發情緒從來都是最是簡單的。

世界太嘈雜,我們身邊最不缺的就是「高見」了。


該寫什麼好?是嚐試每日發文後首先會遇到的問題。

正因為知道認真表達的不易及其需要投注的時間與注意力,所以大部分時候,我寫的是觀察、寫現象,或著寫寫日常小紀錄或小故事。最近幾日,更是夾敘夾議,因為時常邊寫邊想、邊寫邊整理。有時候,寫著寫著,就會冒出許多其實原先沒有想到的念頭、長出不同的思路,可以說,寫字也是一種小小的探險。

不過,為了找題目、想角度,或許會開始特別關注在周遭發生的事情,默默在心裡多紀幾筆,同時思考如何有組織地重述、鋪陳,甚至分析整件事。

要是,當天真的沒有特別的事想要分享,或者想說的話不合適在平台上公開發表時,或許,讀書心得與各種研究報導的閱讀整理,也是一條途徑。

另外,專注在當下,也是維持穩定輸出的必要能力。書寫,非常需要集中注意力。

除此之外呢,最近還意識到,要能穩定地持續輸出,除了自我規範與形成紀律之外,還要有明確的「對象感」。下回再聊聊對象感。

70會員
98Content count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未竟之途 的其他內容
前幾天提到和教練Wisdom的對話: 偶然還想起一事。 在去年七月的工作坊中,中間Wisdom穿插了一個小活動:他告訴大家,稍早他在教室裡藏了一個價值數千的東西,誰先找到,就是誰的。 東西是什麼,Wisdom沒有說。 找尋這個「寶物」的時間一開始,現場的15位學員,開始到處翻找。教室裡除了桌
四個多月之前,和朋友做了一檔內容,名稱是「我想和你說說話」。 因為自己是說話的主角,希望可以和人分享一些想法或思考,所以取名為「我想和你說」。還記得,在和朋友的討論中,談及製作這檔內容的起心動念時,我曾說到——因為自己過去曾經歷了一段低潮的時刻,當時,我找了許多在不同人生階段認識的朋友聊天,而在互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去年七月在教練的工作坊中,曾經討論到關於生命模式的迭代。 生命模式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我們的成長環境與家庭背景,更多甚至是沿襲自我們的父母輩,他們的生活習慣、做事方式,及其造成行為背後的思維慣性。 要迭代或改變,首先要能夠辨識出這個模式。 而,通常會意識到自身有其慣性,或者需要、想要改變的時候,就
我發現,許多長輩在使用社群平台或者手機的通訊工具時,大致是將實體場域的互動方式原封不動地照搬上來的,包含那個禮儀與和謹慎認真的態度,體現在用字遣詞、回覆的速度以及對話的開始與結束。 通常,一定是有來有往,有開頭,也期待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對話結尾。可能像是實際互動那樣,又或者像是在講電話,沒有清楚的
最近偶爾在臉書上會看見有認識的長輩在某些新聞或話題的粉絲專頁底下留言。比如,某新聞網可能發布了某新聞的貼文,然後長輩就會在底下認真回覆她/他對於該新聞話題的想法,很認真的那種。 作為曾經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我在離開業界之後幾乎沒再看過新聞了,頂多就是在滑Line時,點到了NEWS的欄目,快速翻過標
前幾天提到和教練Wisdom的對話: 偶然還想起一事。 在去年七月的工作坊中,中間Wisdom穿插了一個小活動:他告訴大家,稍早他在教室裡藏了一個價值數千的東西,誰先找到,就是誰的。 東西是什麼,Wisdom沒有說。 找尋這個「寶物」的時間一開始,現場的15位學員,開始到處翻找。教室裡除了桌
四個多月之前,和朋友做了一檔內容,名稱是「我想和你說說話」。 因為自己是說話的主角,希望可以和人分享一些想法或思考,所以取名為「我想和你說」。還記得,在和朋友的討論中,談及製作這檔內容的起心動念時,我曾說到——因為自己過去曾經歷了一段低潮的時刻,當時,我找了許多在不同人生階段認識的朋友聊天,而在互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去年七月在教練的工作坊中,曾經討論到關於生命模式的迭代。 生命模式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我們的成長環境與家庭背景,更多甚至是沿襲自我們的父母輩,他們的生活習慣、做事方式,及其造成行為背後的思維慣性。 要迭代或改變,首先要能夠辨識出這個模式。 而,通常會意識到自身有其慣性,或者需要、想要改變的時候,就
我發現,許多長輩在使用社群平台或者手機的通訊工具時,大致是將實體場域的互動方式原封不動地照搬上來的,包含那個禮儀與和謹慎認真的態度,體現在用字遣詞、回覆的速度以及對話的開始與結束。 通常,一定是有來有往,有開頭,也期待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對話結尾。可能像是實際互動那樣,又或者像是在講電話,沒有清楚的
最近偶爾在臉書上會看見有認識的長輩在某些新聞或話題的粉絲專頁底下留言。比如,某新聞網可能發布了某新聞的貼文,然後長輩就會在底下認真回覆她/他對於該新聞話題的想法,很認真的那種。 作為曾經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我在離開業界之後幾乎沒再看過新聞了,頂多就是在滑Line時,點到了NEWS的欄目,快速翻過標
本篇參與的主題策展
閱讀完《平台寫作倖存手札》後深感共鳴,分享寫作與專案管理的共通之處。 透過書中金句與專案管理觀念的連結,推薦這本在寫作領域不可錯過的好書。
閱讀完《平台寫作倖存手札》後深感共鳴,分享寫作與專案管理的共通之處。 透過書中金句與專案管理觀念的連結,推薦這本在寫作領域不可錯過的好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人在討論不確定的事情時,容易就此打住的原因,通常是覺得跟自己沒有直接關係,但如果這件事對自己很重要時,就會假設各種狀況,設想各種新的對策,想讓事情更順利的進行。 也就是說對方也一樣,當你們對話因為不確定因素而停滯時,善用假設某個前提,就能展開更多討論。 假設是一種允許我們在資訊不足的狀況下,
Thumbnail
你一定聽過有人說話講了很久,但還是聽不出來對方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也許是真的不知道想表達什麼,所以只好把想說的都說出來,這種沒有明確主張的表達,通常不會有想要的結果。 你的對話內容要先說出結論,對方就會知道你想要的,接著說你的理由根據是什麼,對方就會理解為什麼。 先說結論的表達方式並不只適用於
言語化力是將思考過的內容, 以清晰、明確的語言溝通的關鍵能力。 它不僅提高了我們與他人的溝通效率, 還能幫助我們在個人和專業領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以下是提升言語化力的三大關鍵:
Thumbnail
最近常常有許多學生問我: 「Emily,我想提升口語表達技巧,要怎麼做呢?」 「我希望我的提案能更有說服力,讓顧客買單」 如果你想成功跟老闆提案,或想精準跟家人、跟同事溝通,卻不知道有什麼快速應用的方法,那就讀這篇準沒錯了。
Thumbnail
我想可能有很多人看到書名《論證寫作》會好奇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所謂的論證是什麼?跟一般的作文又有什麼樣的不同呢?這本書是由六位建中各科老師共同著作,是少見陣容堅強的作者群,主要是致力於培養中學生在掌握既有的知識以後能展現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物的學習成果。 書中提到科學寫作有別於一般的
Thumbnail
在訓練自閉症者表達情緒,可以藉由討論的方式,協助自閉症者見到多元的表達情緒方式。 用圖片做媒介,並以〝為什麼〞做提問開頭 在剛開始,要以建立因果關係做前提。 照顧者:這小女孩發生什麼事? 肯納:唱著歌。 照顧者:為什麼這小女孩唱著歌? 肯納:因為開心。 簡單說,藉由之前提到,建立因果關係認知。 如此
Thumbnail
掐指算算,發生頂下郊拚的時候,鄭用錫已經66歲了,離他離世,還有兩年。 身為一位生命倒數計時的長者,他可以事不關己,但他卻選擇以文人的身份,寫了〈勸和論〉,並主持議和與善後事宜;之後又將文章內容刻於石碑(後龍)上,感化百姓。 而了解這點,成為〈勸和論〉打動我的重要因素。
Thumbnail
最近看胡希恕經方體系的東西,像追劇一樣欲罷不能。黃老師教《傷寒論》強在病理解說與觀天地氣候變化的能力,民國彭子益先生的則是古中醫圓運動升散斂藏一氣周流的觀點很系統化,而馬家駒老師教胡希恕經方體系,不只很系統化,還很簡單,傷寒條文歸納在一起,而且反覆說明強調陰陽兩病性表裏半表半裏三病位的方證辨證與
Thumbnail
◎授課重點:帶領學生了解公民投票,並且運用公投公報的形式,引導他們以理性思維表達對於體制的意見,參與公共事務,打造公民素養。此外,學生在陳述建議與解決反方可能提出的質疑時,可以鍛鍊議論文的寫作技巧。 ◎適合對象:高年級、國中 ◎附學生範文、公投公報表格
Thumbnail
面對重要人物,必須在短時間內想告訴對方你的想法,你的腦袋會一片空白?還是會去思考,組織一下要說的話?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人在討論不確定的事情時,容易就此打住的原因,通常是覺得跟自己沒有直接關係,但如果這件事對自己很重要時,就會假設各種狀況,設想各種新的對策,想讓事情更順利的進行。 也就是說對方也一樣,當你們對話因為不確定因素而停滯時,善用假設某個前提,就能展開更多討論。 假設是一種允許我們在資訊不足的狀況下,
Thumbnail
你一定聽過有人說話講了很久,但還是聽不出來對方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也許是真的不知道想表達什麼,所以只好把想說的都說出來,這種沒有明確主張的表達,通常不會有想要的結果。 你的對話內容要先說出結論,對方就會知道你想要的,接著說你的理由根據是什麼,對方就會理解為什麼。 先說結論的表達方式並不只適用於
言語化力是將思考過的內容, 以清晰、明確的語言溝通的關鍵能力。 它不僅提高了我們與他人的溝通效率, 還能幫助我們在個人和專業領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以下是提升言語化力的三大關鍵:
Thumbnail
最近常常有許多學生問我: 「Emily,我想提升口語表達技巧,要怎麼做呢?」 「我希望我的提案能更有說服力,讓顧客買單」 如果你想成功跟老闆提案,或想精準跟家人、跟同事溝通,卻不知道有什麼快速應用的方法,那就讀這篇準沒錯了。
Thumbnail
我想可能有很多人看到書名《論證寫作》會好奇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所謂的論證是什麼?跟一般的作文又有什麼樣的不同呢?這本書是由六位建中各科老師共同著作,是少見陣容堅強的作者群,主要是致力於培養中學生在掌握既有的知識以後能展現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物的學習成果。 書中提到科學寫作有別於一般的
Thumbnail
在訓練自閉症者表達情緒,可以藉由討論的方式,協助自閉症者見到多元的表達情緒方式。 用圖片做媒介,並以〝為什麼〞做提問開頭 在剛開始,要以建立因果關係做前提。 照顧者:這小女孩發生什麼事? 肯納:唱著歌。 照顧者:為什麼這小女孩唱著歌? 肯納:因為開心。 簡單說,藉由之前提到,建立因果關係認知。 如此
Thumbnail
掐指算算,發生頂下郊拚的時候,鄭用錫已經66歲了,離他離世,還有兩年。 身為一位生命倒數計時的長者,他可以事不關己,但他卻選擇以文人的身份,寫了〈勸和論〉,並主持議和與善後事宜;之後又將文章內容刻於石碑(後龍)上,感化百姓。 而了解這點,成為〈勸和論〉打動我的重要因素。
Thumbnail
最近看胡希恕經方體系的東西,像追劇一樣欲罷不能。黃老師教《傷寒論》強在病理解說與觀天地氣候變化的能力,民國彭子益先生的則是古中醫圓運動升散斂藏一氣周流的觀點很系統化,而馬家駒老師教胡希恕經方體系,不只很系統化,還很簡單,傷寒條文歸納在一起,而且反覆說明強調陰陽兩病性表裏半表半裏三病位的方證辨證與
Thumbnail
◎授課重點:帶領學生了解公民投票,並且運用公投公報的形式,引導他們以理性思維表達對於體制的意見,參與公共事務,打造公民素養。此外,學生在陳述建議與解決反方可能提出的質疑時,可以鍛鍊議論文的寫作技巧。 ◎適合對象:高年級、國中 ◎附學生範文、公投公報表格
Thumbnail
面對重要人物,必須在短時間內想告訴對方你的想法,你的腦袋會一片空白?還是會去思考,組織一下要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