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表達的容易與不易

2024/03/1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是連續更新方格子的第31日。

下面簡單檢視一下過去30日的輸出嚐試: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樣的發現?


什麼樣的表達不容易?

首先,如何維持每日發文即為挑戰。中間,也一度遇到真的不知道該寫什麼主題而卡住了,後來,直接縮減了篇幅,覺得與其硬撐而在文字灌水,還不如有事說事,沒事練字。但是細細想來,或許真實的情況,並不是真的不知道該寫什麼或真的沒啥可寫,而是因為,如果想好好地寫,那必然是浩大的工程。

畢竟,當我們真的了解一件事情了解得足夠透徹時,就會知道當中的千絲萬縷與錯綜複雜,不是簡單的三五句話或者隨便的立場表達與情緒抒發可以承擔的。

這有點像是,前幾日和朋友聊天時,提到在研究所方畢業的前半年,我曾經在移工的庇護中心擔任個管師。而身在第一線的經驗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清楚地看到了在一個事件中,每一個身在其中的行動者因其角色而生立場,如何難分難解。明明那麼多衝突與掙扎,但是沒有一個人是單純的好人或壞人,更沒有一刀切開的是非善惡。

理解到真實世界的複雜性,就知道大部分的事情難以一概而論,不可輕易給人貼上標籤。畢竟發言必須負責,表達應當謹慎,輕易踩著單一立場大放厥詞不太合適。

寫到這裡,我也想到,這也就是文學作品或者小說故事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吧。

真實世界太過複雜,好好講話工程浩大。

當然,好好地釐清或辨明一件事情,和作為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行動策略之間,不完全是同一件事。達成目標有一百種方法,只要我們清楚知道起心動念是什麼、想要解決什麼問題,期望達成什麼樣的成果——身為成熟的社會人士必深諳此道。



什麼樣的說話很簡單?

話說回來,如果只是單純的發發訊息類型的內容,門檻確實不高。

過去,還在媒體業工作的時候,許多小編都是每日每日五六篇即時稿在那寫。當然,那樣的內容是灌水與衝流量用的,無所謂深度,也不是什麼認真的調查報導。畢竟,媒體從來不缺話題,網絡社群更是分分鐘的噴出各式各樣的「意見」。

歸功於社群媒體及其中的每個人,我們的生活從來不缺噪聲。

從社會話題到名人生活,乃至於與我過往職業相關的圈子內部,隨時都有各種話語與討論進行著。比如,之前對於什麼兒童教育的討論、上個月的書展,再到近幾日國語日報編輯與作者之間引發的科普編輯與寫作之爭……。

看著看著,滑著滑著,許多時候,不說話的人並非沒有看法,只是想得比較多,光是想到要好好組織、清楚交待背景與前因後果,就知道那不只需要時間,也需要專注和誠心實意的投入。這時候,如果此事缺乏迫切性,可能就暫時先放著了。

不是必須解決的事,真沒必要對著人家叨叨,更不應該簡單粗暴的隨意點評。要把一件事情真正梳理清楚、分析透徹,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發發評論或者在社群上喧鬧一波。人很複雜,社會很複雜,關係更複雜,表達立場與抒發情緒從來都是最是簡單的。

世界太嘈雜,我們身邊最不缺的就是「高見」了。


該寫什麼好?是嚐試每日發文後首先會遇到的問題。

正因為知道認真表達的不易及其需要投注的時間與注意力,所以大部分時候,我寫的是觀察、寫現象,或著寫寫日常小紀錄或小故事。最近幾日,更是夾敘夾議,因為時常邊寫邊想、邊寫邊整理。有時候,寫著寫著,就會冒出許多其實原先沒有想到的念頭、長出不同的思路,可以說,寫字也是一種小小的探險。

不過,為了找題目、想角度,或許會開始特別關注在周遭發生的事情,默默在心裡多紀幾筆,同時思考如何有組織地重述、鋪陳,甚至分析整件事。

要是,當天真的沒有特別的事想要分享,或者想說的話不合適在平台上公開發表時,或許,讀書心得與各種研究報導的閱讀整理,也是一條途徑。

另外,專注在當下,也是維持穩定輸出的必要能力。書寫,非常需要集中注意力。

除此之外呢,最近還意識到,要能穩定地持續輸出,除了自我規範與形成紀律之外,還要有明確的「對象感」。下回再聊聊對象感。

69會員
92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