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聽你說說話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四個多月之前,和朋友做了一檔內容,名稱是「我想跟你說說話」。

因為自己是說話的主角,希望可以和人分享一些想法或思考,所以取名為「我想跟你說」。

最近發現,有效的「跟你說」的前提是「聽你說」,是出於對溝通對象的理解與同理。

還記得,在和朋友談及製作這檔內容的起心動念時,我曾說到——因為自己過去曾經歷了一段低潮的時刻,當時,我找了許多在不同人生階段認識的朋友聊天,而在互動中,常常發現他們的想法與見解非常有幫助,聽著聽著,就會讓我有種近乎體驗到Aha-moment(頓悟時刻)、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正好,我那許多的朋友,都是長輩與前輩。我想,不同的人生體驗或者足夠的生命資歷,對於他人或後輩而言,真的十分寶貴。

如果一個人的故事或體驗,可以成為另外一群人的養分,那麼,如果可以分享更多的故事或經歷,應該會是很有意義的吧。



這些年,不管是內容製作,或者是與人的私下互動,時常聽著聽著、說著說著,就會突然察覺到:其實多數人,甚至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很多很多話想說。

若更精確一點,也可以說,我們都希望有人可以聽自己說話、希望自己可以被誰聽懂。被理解、接納與共情,或許可以說是人所賴以維生的重要需求之一。就像是海上鋼琴師與他的小號手朋友,小號手支持朋友的決定,不是因為認同,而是出於理解。

同時,我們也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投射對象,以指點的方式(且時常包裝為「分享」),透過不斷地說——說自己的見解、說自己的建議,期望甚至強迫對方依照自己的想法行動……,而他們所說的,時常是自己出於各種因素而沒能落地實踐的事情、那些幾乎反映了他們對自身的期許、不滿或擔憂。

比如說,前一陣子和朋友聊天時,我時常會告訴對方:ㄟㄟ,我覺得每天寫文章很棒,可以累積與反思與鍛鍊思考能力(下略五百字……),你應該也要試試看!

其實,想要動手寫字的人,從來都是我自己。



又比如,可能曾有人問你說:你現在選擇這樣的方式生活,等到你九十歲時,回頭看看,會不會覺得自己不夠成功?你現在選擇安逸的工作,五年之後,會不會發現自己沒有留下任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呢?你選擇去澳洲打工渡假,沒有進入到台灣職場,少了兩年累積資歷的時間這樣好嗎?你現在拒絕結婚生小孩,等到四十歲,變成高齡產婦了怎麼辦?

類似的問題或對話可以不斷延伸、不斷擴大。

許多時候,我們透過「對別人說」來說服自己;而那許多對於他人的評論與建議,其實都是自身欲望或願望的投射。

或許,此刻的我們早已熟知:不要拿著自己的價值觀或生活方式去匡定別人,特別是不同的世代,畢竟不同時代的人類就是面臨著不同的考驗。那麼,是否更不應該把自己課題與焦慮投射到別人身上呢?



寫到這裡,想分享 洪七寫的一篇關於身心靈工作的心理狀態分析,特別是關於「自尊感的缺乏造就權威上癮」症頭的探討:

許多「嚴師」經常會以「罵哭顧客」為傲,以為這代表打到客人的痛點、抑或可彰顯自己的見解透徹。然而很多時候,這只是身心靈工作者不願花更多時間精力對客人負責的手段罷了。

另外,許多身心靈工作者誤將權威等同於能力,以為無法幫助眼前的客人,就等於失去權威,就等於能力不足。這時許多助人工作者會逞強,甚至用權威來掩飾自己的不安。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很多身心靈工作者其實是自我感、自尊感缺乏的。他們可能本來在職場受雇於人、經常看人臉色,或是在其他生活領域並不順遂,而身心靈工作則可以讓他們翻轉立場,讓他成為能給人意見的老師。這時,搖身一變成為老師的他們,就越加難以割捨權威的誘惑了。

雖然文章談到的「身心靈工作者」是相對明確的對象,看似是比較極端的案例;不過,這樣出於對權威的掌控欲望在自我認知失調狀態下,對於他人或者外在世界的回應方式,卻也是很好的提醒——小心別成為那樣的角色。

畢竟,好好說話的前提,是好好聽別人說話。

70會員
98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未竟之途 的其他內容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去年七月在教練的工作坊中,曾經討論到關於生命模式的迭代。 生命模式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我們的成長環境與家庭背景,更多甚至是沿襲自我們的父母輩,他們的生活習慣、做事方式,及其造成行為背後的思維慣性。 要迭代或改變,首先要能夠辨識出這個模式。 而,通常會意識到自身有其慣性,或者需要、想要改變的時候,就
我發現,許多長輩在使用社群平台或者手機的通訊工具時,大致是將實體場域的互動方式原封不動地照搬上來的,包含那個禮儀與和謹慎認真的態度,體現在用字遣詞、回覆的速度以及對話的開始與結束。 通常,一定是有來有往,有開頭,也期待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對話結尾。可能像是實際互動那樣,又或者像是在講電話,沒有清楚的
最近偶爾在臉書上會看見有認識的長輩在某些新聞或話題的粉絲專頁底下留言。比如,某新聞網可能發布了某新聞的貼文,然後長輩就會在底下認真回覆她/他對於該新聞話題的想法,很認真的那種。 作為曾經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我在離開業界之後幾乎沒再看過新聞了,頂多就是在滑Line時,點到了NEWS的欄目,快速翻過標
正是因為很重視或者很珍惜,所以在失去的時候才會特別孤單吧。但是,也總不能因為害怕失去而選擇什麼都不要。如果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遊戲,多接觸一些不一樣的關係,才有機會讓生命更豐富嘛。
有一種表達不是在溝通,而是在表演。 在工作的場域應該很常見,某人對著你講話,但他不是在跟你溝通,而是在跟你附近的同事表達、或著在對著你身後那扇門裡面的主管或長官表演。 你只是他的道具。 所以言不及義、避重就輕,甚至答非所問。 又或者,他在和別人講電話,也是講給旁人聽的,顯得自己很忙碌、很重要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去年七月在教練的工作坊中,曾經討論到關於生命模式的迭代。 生命模式很大一部份來自於我們的成長環境與家庭背景,更多甚至是沿襲自我們的父母輩,他們的生活習慣、做事方式,及其造成行為背後的思維慣性。 要迭代或改變,首先要能夠辨識出這個模式。 而,通常會意識到自身有其慣性,或者需要、想要改變的時候,就
我發現,許多長輩在使用社群平台或者手機的通訊工具時,大致是將實體場域的互動方式原封不動地照搬上來的,包含那個禮儀與和謹慎認真的態度,體現在用字遣詞、回覆的速度以及對話的開始與結束。 通常,一定是有來有往,有開頭,也期待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對話結尾。可能像是實際互動那樣,又或者像是在講電話,沒有清楚的
最近偶爾在臉書上會看見有認識的長輩在某些新聞或話題的粉絲專頁底下留言。比如,某新聞網可能發布了某新聞的貼文,然後長輩就會在底下認真回覆她/他對於該新聞話題的想法,很認真的那種。 作為曾經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我在離開業界之後幾乎沒再看過新聞了,頂多就是在滑Line時,點到了NEWS的欄目,快速翻過標
正是因為很重視或者很珍惜,所以在失去的時候才會特別孤單吧。但是,也總不能因為害怕失去而選擇什麼都不要。如果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遊戲,多接觸一些不一樣的關係,才有機會讓生命更豐富嘛。
有一種表達不是在溝通,而是在表演。 在工作的場域應該很常見,某人對著你講話,但他不是在跟你溝通,而是在跟你附近的同事表達、或著在對著你身後那扇門裡面的主管或長官表演。 你只是他的道具。 所以言不及義、避重就輕,甚至答非所問。 又或者,他在和別人講電話,也是講給旁人聽的,顯得自己很忙碌、很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療癒文章「我想聽你說」 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每當有人來到他的面前,他都會讓對方感覺到被在乎。我知道不是只有我來時他才會這樣,但他就有這種本領,讓每個與他對話的人覺得,他的微笑是只對一個人而發的,他的專注力也只在一個人身上,而那一個人,就是坐在他眼前的你。 當他和你在一起時,他是真的和
Thumbnail
我只想你唱給我聼, 請別告訴我前方路多坎坷, 夢想有多麽容易破裂, 請只把那眨眼的星星, 唱給我聼。 我只想你唱給我聼, 聼那些過往的幻夢, 聼那些我曾想象的所有關於你的美好, 聼到那些所有別人口中不可能的可能, 請把你唱給我聼。 請把風唱給我聼, 把月光唱給我聼, 把黃昏的嘆晚和哀嚎, 也都唱給我
Thumbnail
劍山是一個中等仙門勢力。 諸如雲仙皇朝背後的雲閣、天旭皇朝背後的旭陽宗,都屬於中等勢力。
Thumbnail
突發新聞本週出現在新聞中……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突發新聞並不是真正的突發新聞……而且其中大部分都不是新聞! CNN 已宣布計劃拋棄或至少減少“突發新聞”一詞。他們的新頭條新聞執行官克里斯·利赫特(Chris Licht)宣布結束多年來一直是該頻道標點符號的紅色閃光燈和音樂宣傳。 這是個好消息……
有時候我們就是失敗了,失去很多,保護不了最重要的東西。今天聽人說「遺忘」是神賜予人最大的禮物,我不覺得是這樣。因為人們知道自己會遺忘,所以害怕遺忘、所以如此珍視那些。我們對美好的事物肅然起敬、齊喊「乾杯」而因此面對必然卻又徬徨若失的消逝,珍視的盡頭是好好道別,那才是神的贈禮:我們可以在最後好好道別,
Thumbnail
「風之電話亭」的傳說,成為傷心的人唯一救贖。緊閉不語的人們只在那裡嚎啕大哭、傾訴日常。 日本岩手縣大槌町在2011年東日本311大地震時,遭到海嘯嚴重的破壞。僅一瞬,沿海小鎮盡被淹沒,然而變成廢墟的不只是我們眼睛所及能看見的光景,還有存活下來的人,他們浸水受損的內心。
Thumbnail
殺人、自殺,一定都有它內在必然會「成形」的理由。簡化了這個部分,故事就容易扁平,如果連著五六個都一樣,就必然只會剩下「完成一個作品」,而少去那個稱之為靈魂的東西。
Thumbnail
青春是一場壯闊的迷路,在每一次的嘗試中找到自己。 即使不知道前方為何,也得要有披荊斬棘的決心。 起步 : 面對恐懼仍要前進的勇氣 你是否也常想著 : 自己還很年輕,或許可以多嘗試、做其他領域的工作。但卻始終覺得自己沒有好的條件與經驗,而畏縮留在原地。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療癒文章「我想聽你說」 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每當有人來到他的面前,他都會讓對方感覺到被在乎。我知道不是只有我來時他才會這樣,但他就有這種本領,讓每個與他對話的人覺得,他的微笑是只對一個人而發的,他的專注力也只在一個人身上,而那一個人,就是坐在他眼前的你。 當他和你在一起時,他是真的和
Thumbnail
我只想你唱給我聼, 請別告訴我前方路多坎坷, 夢想有多麽容易破裂, 請只把那眨眼的星星, 唱給我聼。 我只想你唱給我聼, 聼那些過往的幻夢, 聼那些我曾想象的所有關於你的美好, 聼到那些所有別人口中不可能的可能, 請把你唱給我聼。 請把風唱給我聼, 把月光唱給我聼, 把黃昏的嘆晚和哀嚎, 也都唱給我
Thumbnail
劍山是一個中等仙門勢力。 諸如雲仙皇朝背後的雲閣、天旭皇朝背後的旭陽宗,都屬於中等勢力。
Thumbnail
突發新聞本週出現在新聞中……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突發新聞並不是真正的突發新聞……而且其中大部分都不是新聞! CNN 已宣布計劃拋棄或至少減少“突發新聞”一詞。他們的新頭條新聞執行官克里斯·利赫特(Chris Licht)宣布結束多年來一直是該頻道標點符號的紅色閃光燈和音樂宣傳。 這是個好消息……
有時候我們就是失敗了,失去很多,保護不了最重要的東西。今天聽人說「遺忘」是神賜予人最大的禮物,我不覺得是這樣。因為人們知道自己會遺忘,所以害怕遺忘、所以如此珍視那些。我們對美好的事物肅然起敬、齊喊「乾杯」而因此面對必然卻又徬徨若失的消逝,珍視的盡頭是好好道別,那才是神的贈禮:我們可以在最後好好道別,
Thumbnail
「風之電話亭」的傳說,成為傷心的人唯一救贖。緊閉不語的人們只在那裡嚎啕大哭、傾訴日常。 日本岩手縣大槌町在2011年東日本311大地震時,遭到海嘯嚴重的破壞。僅一瞬,沿海小鎮盡被淹沒,然而變成廢墟的不只是我們眼睛所及能看見的光景,還有存活下來的人,他們浸水受損的內心。
Thumbnail
殺人、自殺,一定都有它內在必然會「成形」的理由。簡化了這個部分,故事就容易扁平,如果連著五六個都一樣,就必然只會剩下「完成一個作品」,而少去那個稱之為靈魂的東西。
Thumbnail
青春是一場壯闊的迷路,在每一次的嘗試中找到自己。 即使不知道前方為何,也得要有披荊斬棘的決心。 起步 : 面對恐懼仍要前進的勇氣 你是否也常想著 : 自己還很年輕,或許可以多嘗試、做其他領域的工作。但卻始終覺得自己沒有好的條件與經驗,而畏縮留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