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育種難度高的作物,甘蔗絕對可以排上榜。怎麼說呢?因為甘蔗是高倍多倍體,甜甘蔗是八倍體,有80條染色體,而野生甘蔗則從四倍體到十六倍體,可以擁有高達128條染色體!
多倍體為什麼育種難度高呢?因為同樣一個性狀,如果在二倍體只由一個基因控制,在四倍體就變成兩個,而八倍體就變成四個,而且一個基因在兩個同源染色體上各有一個,所以在二倍體就是兩個、四倍體是四個、八倍體是八個!更何況一個性狀由單一基因控制的例子並不算多,通常都是多個基因一起控制一個性狀,所以多倍體之所以難以育種,就是因為單一性狀牽涉到的基因可能像一串螃蟹那麼多啊!然後再乘以染色體的倍數...
隨著基因工程的進步,就有人想到,為何不用基因編輯(CRISPR)來改良多倍體呢?最近有一個研究,就是使用基因編輯來調整甘蔗的葉片角度,讓甘蔗的產量上升。
為什麼葉片角度會跟產量有關呢?這是因為,植物需要進行光合作用來產生各種產物,而光合作用需要葉片照到光。我們在學植物生理的時候,都會學到光線穿透葉片時會發生所謂的「篩漏效應」(sieve effect)。
「篩漏效應」指得是,光線穿透葉片並沒有被吸收。為什麼會發生這個現象呢?是因為葉綠素並不是均勻地分布在葉肉細胞(mesophyll)中,而是被關在一個個的葉綠體(chloroplast)裡面。因此,光線就可能「閃」過一個個的葉綠體,從葉片的另一面跑掉。
要怎麼降低「篩漏效應」,當然可以多佈局幾層葉肉細胞,但是合成葉肉細胞也需要能量,所以現實上也不可能佈局很多層;另外還可以調整葉片的角度,讓光線直接穿透葉片的機率降低。
所以,研究團隊就想到用基因編輯來調整甘蔗的葉片角度,讓甘蔗可以更有效率的利用光能。哪個基因與葉片角度有關呢?
研究團隊選擇了LG1(LIGULELESS1 )基因。過去的研究發現,LG1 基因在禾本科植物的葉舌和葉耳發育中有重要的作用。葉舌和葉耳是葉片與葉鞘連接處的結構,它們的形態和大小可能影響葉片的傾斜角度。另外在小麥中,LG1 的同源基因 TaSPL8 被發現可以調節生長素(auxin)信息傳導和油菜素內酯(BL)生物合成,這些激素與甘蔗的節間伸長和分蘗有關。節間的長度和數量會影響甘蔗的整體株型和葉片角度。
於是他們在LG1上面找了三個點,以基因編輯來改變它們,看看會不會影響葉片的角度。在他們得到的品系中,有部分的葉片角度的確有改變。深入檢視以後發現,這些品系基因被編輯的程度介於7.4% 到 100.0% 之間。
接著他們選擇了四個品系 (L13、L26、L35 和 L44) 進行性狀分析。他們發現,葉傾角 (LIA) 和編輯頻率呈高度負相關 (r = 0.90, P < 0.05)。葉傾角愈小,葉片愈直立,光穿透量就越大。光穿透量增加,有利於更多分蘗的生長,從而增加生物量累積。
所有四個品系都顯示出 LIA 的顯著降低,其中 L44 的變化最為明顯。與野生種相比,L35 和 L44 的平均株高顯著增加,其中 L35 的地上部分乾重也顯著增加。
在田間試驗中,L44 的 LIA 降低幅度最大,冠層內的透光率也增加了一倍多。但是有趣的事情是,當他們收穫這些甘蔗時卻發現,L44 (編輯頻率約為 95%)的乾重與野生型無顯著差異,但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顯著增加;而LIA沒那麼大的L35(編輯頻率為12%) 的乾重與野生種相比卻增加了 18%。L26 的乾重和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增加趨勢。
為什麼L44的產量不是最高的?研究團隊認為,可能是因為過於直立的葉片導致分蘗數增加,但單個莖稈的直徑減小,抵消了分蘗數增加所帶來的生物量增加。
所以,雖然葉傾角與產量之間存在著相關性,但最佳的葉傾角可能是一個適中的值,而非極端直立的葉片。適度的葉傾角減小可以在增加光穿透的同時,保持足夠的莖稈粗度,從而實現產量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Brant, E.J., Eid, A., Kannan, B., Baloglu, M.C. and Altpeter, F. (2024) The extent of multiallelic, co-editing of LIGULELESS1 in highly polyploid sugarcane tunes leaf inclination angle and enables selection of the ideotype for biomass yield. Plant Biotechnol. J., https://doi.org/10.1111/pbi.14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