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X 之後 AI 議題持續發燒,其實背後就僅是一間公司把這波熱潮推至高峰:NVIDIA。NVIDIA 憑著 AI GPU 的大獲成功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甚至超越了蘋果和 Google。
其實說穿了,NVIDIA賣的從來不是只是硬體,而是整個生態鏈。最關鍵就是NVIDIA打造超過十年周邊生態體系的CUDA。CUDA是NVIDIA稱呼GPU核心的名詞,每顆NVIDIA的GPU不管是專為AI打造的H100、B100或是為消費性市場打造的RTX 4090都具備了非常多的CUDA核心。
但真正讓CUDA成為產業標準的,是NVIDIA基於CUDA打造的一系列開發平台,包含韌體、驅動,以及更上層的開發工具。而為了吸引更多開發者加入CUDA陣營,NVIDIA也積極地為CUDA建立起相當豐富的教學資源,並從2009年開始定期舉辦GTC(Graphics Technology Conference)開發者大會,大力推廣CUDA於圖形運算、機器學習以及近來相當火紅的生成式人工智慧以及自駕車的應用。
不只是為開發者建立起完整的CUDA生態系,執行長黃仁勳也積極地為NVIDIA建立AI供應鏈的生態系。擁有華人血液的黃仁勳之前宴請了多位台灣廠商的老董或是總經理,這些老闆們全部都是NVIDIA供應鏈的一員,包含在AI伺服器領域的廣達、鴻海和技嘉以及橫跨消費性和企業解決方案的華碩和微星,固樁意味相當濃厚。
講到這裡,每當看到有NVIDIA壟斷AI GPU市場不利市場發展的言論時,筆者總是萬分感慨。確實壟斷不利競爭,但筆者想問十多年前NVIDIA開始推廣使用CUDA開發機器學習或是人工智慧服務的時候其他人在幹嘛?而且當年NVIDIA的主要營收來源還是在消費性繪圖卡市場,且當年該市場還有ATI Radeon (後被AMD收購)這樣的強敵,意味著NVIDIA還需另撥資源推廣CUDA於專業領域的應用,實屬不易。當然NVIDIA現在的成績可以說是完全受惠於AI浪潮的興起,但內行人亦會了解之所有會有生成式AI,NVIDIA功不可沒。
總而言之,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定陸陸續續會有大咖瞄準NVIDIA推出取代性的產品和服務。但如同前面所說的,現在進入的競爭者要面對的已經不只是GPU本身,還有GPU背後龐大的開發暨供應鏈生態系,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件事,那挑戰NVIDIA永遠只會是大放厥詞。
AI 伺服器電源與 AI 散熱雙題材激勵下,台達電今天收盤股價首度衝破 400 元大關,收在 402 元;盤後公布上半年營收新台幣 1,947.42 億元,較去年同期微幅成長 0.69%。
以台達電四大產品線來看,6月電源及零組件產品營收占比53%居第一,接著是基礎設施占比22%,以及自動化、交通營收占比分別為13%和12%。
台達電今年以來受到電動車市況不佳等因素影響,營運遭遇逆風,不過台達電積極布局熱門的AI伺服器市場,包括高功率瓦數的電源供應器,以及水冷散熱等,可望為營運挹注新動能。台達電近期股價攀高,今天終場大漲15元或3.88%,收在402元,股價首度衝破400元大關。
據《彭博社》報導,微軟向員工寄出內部信指出,為了資安考量,其中國地區員工自 9 月起僅能在內部使用iPhone 工作。這也意味著 Android 設備在公司內不得使用。
《彭博社》認為,微軟的新政策凸顯出 Android 應用程式商店在中國市場呈現零碎化的局面,且中國市場的行動市場生態與國外皆不同。
Android 設備在中國市場無法使用 Google Play 商店,中系品牌手機如華為、小米等在中國市場皆提供自家打造應用程式平台。而微軟就是因為 Google Play 商店無法在中國市場使用,因此現在該公司決定禁止中國地區員工在公司內部使用 Android 設備。
資安考量,微軟中國地區員工 9 月起只能用 iPhone 工作
過去人類史上使用過許多材料,如陶瓷、鋼鐵和塑膠,而《華爾街日報》認為目前正處於下個時代的風口浪尖,即「複合材料」,如用於風力渦輪機、賽車和波音 787 中的碳纖維材料。
雖然複合材料好像未來技術,但其實可以追溯到人類以前的材料技術,也就是木材。木材重量輕、強度高、能承受壓縮和拉伸,且很容易加工成其他形狀,但也容易沿著紋理一致的軸線裂開。同樣地,複合材料也會出現許多障礙,如層間裂開。
至於新型複合材料的消費型電子產品應用,則不需要那麼長時間就能進入市場。Arris 正與至少一間公司洽談在虛擬實境設備中使用複合材料,因為重量一直是這類設備的主要障礙。也因此,未來消費者有機會買到用複合材料代替金屬製造的智慧手機、電動車。
「複合材料」可用智慧手機、導彈!華爾街日報:材料新時代即將來臨
進入人工智慧 (AI) 時代後,輝達 (NVIDIA) 無疑是最受惠科技公司,股價大漲,市值一度登上全球第一。輝達最重要代工夥伴台積電,也受 AI 業績拉抬,人工智慧營收將股價拱上千元價位,躋身全球第七大科技公司。
這些看在曾是全球第一半導體公司的三星眼裡應是又愛又恨,愛人工智慧創造新商機,恨自己卻沒撈到好處。使輝達大放異彩的 GPU,三星涉獵甚少,自然無緣;輝達與台積電生產 GPU,三星技不如人,商機也被台積電全盤端走。三星現又面臨工會罷工,除了宣布加強晶圓代工與 HBM 高頻寬記憶體業務,還決定投資 GPU。外媒開始關注,一再錯過的三星是否有翻身機會。
GPU 晶片最大瓶頸除了 IC 設計,還有先進製程與封裝加上 HBM。三星為先進製程全球第二大供應商,有機會 GPU 代工進帳,但台積電憑高良率產能,加上 CoWoS 承包輝達大部分產能,讓三星望塵興嘆。TechInsights 報告顯示,輝達 2023 年資料中心 GPU 出貨量不但爆炸成長,出貨量約 376 萬片,還拿下高達 98% 市占,光營收就達 362 億美元,2023 年更支付台積電 77.3 億美元,占台積電總營收 11%。
三星決心急起追趕。首先投資 GPU,對三星來說意義重大,但到底是確定入局還是用 GPU 強化製程,而非直接自研生產 GPU,業界議論紛紛。有消息指 GPU 賽道大熱,三星獲益太少,自然希望有更多籌碼。但從頭開發 GPU 顯然不太實際,因輝達護城河「GPU+NVlink+CUDA」非常難攻破,三星可行方案應是以 GPU 強化製程技術,並融合 HBM 優勢。
隨著 AI 大模型參數量從億飆升至兆,支撐大模型訓練的超大規模算力也越受關注,GPU 算力、頻寬和傳輸需求不斷走高,3 / 2 奈米製程和先進封裝、第六代 HBM 等將成為新變數。截至 6 月 17 日,輝達、AMD、英特爾等決定採台積電 3 奈米,三星代工部門一直想爭取 Google 和高通也都選擇台積電,儘管三星 3 奈米 GAA 製程先聲奪人,但低良率和低能效,讓台積電後來居上。看來三星 3 奈米製程落敗,只能利用僅有籌碼尋求翻盤機會。
地球越熱,人類和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就越弱。科學家認為,全球暖化比工業革命前的氣溫高出 2 度是一個重要的閾值,超過這個閾值的暖化會大大增加毀滅性和不可逆轉的氣候崩潰的可能性。
6 月 22 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這個時間點可能比預期的要早得多。根據這項研究,世界上超過五分之一的潛在災難性臨界點,例如北極永久凍土融化、格陵蘭冰蓋崩塌,以及亞馬遜雨林突然轉變為稀樹草原,可能最快在 2038 年發生。
世界已經走向暖化,即使在最樂觀的情況下,人們也要做好準備,加強應對計畫,科學家擔憂,如果氣候崩潰比預期來得早得多,政府就沒有時間做出反應。《衛報》今年對數百名 IPCC 科學家進行的調查發現,四分之三的人預計到 2100 年地球溫度將至少升高 2.5 度,其中約一半的科學家預計溫度將超過 3 度。科學界已經有共識,認為地球暖化災難勢必會來,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政府近期再度出手打炒房,房市景氣將跟著降溫?台灣房屋集團與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研究發展中心發布最新「台灣房屋市場景氣燈號」暨房市景氣預測,2024 年第三季景氣指標分數為 48.32,第四季則是 48.23,雖然下半年燈號皆為代表熱絡的黃紅燈,但指標分數呈現降溫趨勢,預測結果更顯示,明年第一季指標分數將進一步降至 46.71,從黃紅燈回歸象徵景氣穩定的綠燈。
周鶴鳴表示,美中貿易戰後匯回的海外資金,下半年陸續期滿解禁,預料將是房市下一波潛在資金潮,其次是「產業紅利」,受惠 AI、半導體相關產業領軍,各地企業擴廠動作頻頻,產業園區的建置如火如荼進行,區域房市發展受就業帶動,更具可期性。
近期房價漲幅鮮明,民眾面對高價越來越力不從心,「追價保守」將是買氣能否推進的隱憂,而且房市熱絡已引發官方關注,近期從央行到財政部,都祭出新一波的管控措施,若官方續拋打炒房新政,景氣波動的幅度恐高於預期,因此往後應密切留意「政策干擾」。
台灣房屋集團首席副總裁周鶴鳴指出,下半年景氣燈號雖仍熱絡,但指標分數逐季緩降,後續景氣可能面臨「二多二空」的拉鋸戰,兩大利多首先可關注「經濟紅利」,隨著台股續創新高,「由股入房」的資產布局可望延續。
打炒房發酵?台灣房屋市場景氣燈號「逐季降溫」估明年首季轉綠燈
蘋果 Apple Intelligence 將在今年稍後以 Beta 版形式推出,新功能僅在 iPhone、iPad、Mac 上提供,新 Siri 也不會在 HomePod、Apple Watch 或 Vision Pro 等設備上推出。
對於 HomePod 用戶來說,此一設備缺乏升級的 Siri 將令人失望;外界推測,蘋果未來將推出出支援 AI 功能的 HomePod 設備。只是現在《彭博社》報導指出,蘋果首款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 的家用設備不是 HomePod,而是桌上型機器人。
《彭博社》記者 Mark Gurman 在報導中指出「任何想要在蘋果家用設備上使用 AI 功能的人都不太走運,這些用戶必須等到蘋果推出由人工智慧驅動的桌上機器人。」
其實早在今年 4 月時,Gurman 就曾概述了蘋果機器人項目,並指出桌上機器人是蘋果開發進度最久的機器人項目,但仍處於早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