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跨入生成式AI的時間比對手晚,雖然該公司已開發出小型AI模型,但較複雜或特殊的任務,仍希望交由AI夥伴接手。蘋果軟體負責人Craig Federighi先前表示,該公司希望一開始就提供最優秀選項;ChatGPT是蘋果用戶當今的最佳選擇。他並說,蘋果也想整合Google AI模型「Gemini」。Federighi認為,提供多種AI選項的作法很合理,因為用戶可能會想使用不同的AI模型,分別執行創意寫作、醫療資訊研究等各種任務。
不過,消息稱,Apple Intelligence最快本週就會首度透過iOS 18.1及iPadOS 18.1的beta版讓軟體開發商提前測試。這頗不尋常,因為蘋果向來會等新一代軟體公開發布後,才釋出後續更新的預覽版。蘋果需要開發商協助解決問題、擴大測試功能,確保AI能順利推送給消費者。據報,穩定性的疑慮,是讓蘋果不讓Apple Intelligence隨iOS 18、iPadOS 18一同發布的部分原因。
根據蘋果官網,Apple Intelligence僅支援內建M1或更新世代處理器的裝置(例如iPad Air、iPad Pro和Mac),以及2023年的iPhone 15 Pro Max和iPhone 15 Pro,入門款iPhone 15未獲支援。
穩定有疑慮?傳 Apple Intelligence 將延數週才推出
一方面,AI技術的深度應用可能會導致一些重複性工作被自動化,減少對這些職位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企業可能需要增聘具備AI技能的新型人才,以推動公司內部對AI技術的應用和整合。因此,增聘還是減聘,取決於企業的具體需求和未來發展策略,如果你有心儀的企業想要加入它們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建議可以多多關注它們的JD中是否也需要相關的AI技能。
公司持續應用AI技術後,原有同仁的工作內容可能會發生不小變化。企業應該主動提供再培訓項目,讓同仁掌握新的技能,以適應新的多元工作模式。例如,一些數據輸入工作可能會被自動化取代,而既有同仁可能會被培訓成為數據分析師,長遠來說,以員工的立場就是要利用AI技術,以進行更高價值型工作。倘若過程適應不良,是很有可能會直接選擇掛冠求去。
從永續經營的角度來看,AI技術對於行銷企業組織結構和人力資源策略的影響將會更加顯著。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會出現更多基於AI技術的新職位,如AI訓練師、AI應用專家(PROMPT咒語師)等,這些職位將成為未來行銷企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業務跟行銷(Sales and Marketing)工作很大部分是「找尋潛在客戶」、「了解他們需求」及「解決問題」。
這過程就像手工藝產業,業務跟行銷平均花六成時間「手動」建立客戶清單、研究與寫email,只用不到三成時間真正在談生意。
這正是全球知名創投紅杉資本(Sequoia)投資AI新創Clay的原因。成立於2017年的Clay,專注表格與數據處理,特別是自動化部分,讓業務與行銷快速建立資料庫,更多時間花在真正的生意。
6月Clay宣布完成4,600萬美元B輪募資,投資方含紅杉資本,估值也達5億美元。
Clay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Kareem Amin這樣形容自家服務:「你可從網路任何地方取得(客戶)資料,然後讓AI接手自動完成業務或行銷,如基於客戶資料自動撰寫電子郵件。」
簡單來說,網路有許多企業資料,假設必須推廣大安區餐廳,Google地圖就有大量潛在客戶名單。過去業務或行銷必須一家家從Google地圖把餐廳名稱、聯絡方法抓下來,再做後續陌生開發或拜訪
2017年Kareem Amin和Nicolae Rusan創立Clay,當時Figma和Miro等專案協作軟體工具越來越受關注,但他們認為API和SaaS工具提升工作效率有更大潛力。
產品構思時兩人不斷反思,不斷尋找突破口,最後目光鎖定試算表(表格)。「試算表是處理數據的利器,但它竟然沒有同步連結與網路數據」,Kareem Amin說,有了初步想法後,團隊決定將API導入試算表,並匯集龐大資料庫整合至試算表,讓用戶更方便取得分析數據。
不過開發過程不如想像順利,雖然試算表能直接顯示網路資訊,卻沒有明確目標客群。人力部門覺得可找人才,銷售部門想開發客戶,都看似找到金礦,卻不知道如何煉金。
追求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時,找到正確定位往往比做產品更具挑戰性。
「這是一條常見路徑:創辦人認為產品很酷,但必須縮小客戶範圍,以有凝聚力、連貫方式講故事。」Kareem Amin說,直到鎖定行銷人員開發潛在客戶的痛點後,他們才意識到這或許才是Clay真正的價值。
「這將成為重大突破」,Maple VC合夥人兼長期投資者Andre Charoo認為,Clay利用自動化研究和AI分析各種數據,為企業執行自動化銷售並節省大量人力。
近期,Clay服務更吸引美國創業投資公司Meritech Capital領投、紅杉資本跟投,B輪總融資金額高達4,600萬美元(約新台幣14億元)。如今Clay總融資額達6,200萬美元(約新台幣20億元),估值5億美元(約新台幣160億元)。
B輪龐大投資金額及知名融資者進場都展現投資者對Clay的信心。至於下一步計畫,Kareem Amin表示,經過B輪融資後,希望用最新融資金額將整合服務推向新高度,持續拓展平台工程設計和行銷團隊。
讓業務員花時間做「真正的生意」,Clay AI 應用如何獲 5 億美元估值?
根據外媒報導,日前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業務發展高級副總裁張曉強 (Kevin Zhang) 在 TechTechPotato YouTube 頻道上接受採訪時表示,只要我們能繼續推動技術規模化,我不在乎摩爾定律是活著,還是死了。
Tom’s hardware 報導指出,事實上,台積電的優勢在於它能夠每年導入一種新的製程技術,並提供客戶所尋求的性能、功耗和晶片面積 (PPA) 改進。這使得這 10 年來,蘋果始終是台積電的最大客戶,這就是為什麼台積電製程技術的演變,可以很好的描述蘋果處理器的發展。
同樣的,AMD 的 Instinct MI300X / MI300A、輝達 H100/B200/GB200 等一些列 AI 晶片都廣泛地採用了台積電的 2.5D 和 3D 封裝技術,這也是晶圓代工廠技術能力的最佳展示。
張曉強指出,根據 2D 尺度狹隘定義的摩爾定律,其現在情況經已不再如此。尤其,當你看到我們產業的創新熱潮時,我們實際上在繼續尋找不同的方法,將更多的功能和能力整合到更小的外形尺寸中。我們將繼續達成更高水準的性能和更高水準的能源效率。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摩爾定律或技術的發展將會繼續下去。
而在被問及台積電在逐步改進製程節點方面的成就時,張曉強表示,台積電的進步遠非小事。因為晶圓代工從 5 奈米到 3 奈米製程節點技術的發展,導致每代 PPA 改善超過 30%。另外,台積電也繼續在主要節點之間也進行較小,但持續的增強,這使得客戶能夠從每一代新技術中獲利。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UIC)提出新的雙重作用抗生素,能使細菌幾乎不可能產生抗藥性,因為研究人員開發一種「大環酮合成抗生素」,使用兩種不同的機制來消滅細菌,這種藥物使細菌產生抗藥性的難度提高一億倍,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
研究團隊指出,這種新型雙效合成藥物稱為「大環酮」,對細菌有兩種不同的作用,並可以殺死蛋白質的產生,就像目前使用的「巨環內酯類抗生素」一樣,大環酮類藥物可以干擾細菌的 DNA 結構(DNA 旋轉酶),其作用方式與目前的氟喹諾酮類藥物類似,這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抗生素。
研究人員發現,大環酮類藥物與核醣體的結合比巨環內酯類藥物更緊密,而核醣體是產生蛋白質的細胞結構,因為巨環內酯能夠阻斷已對巨環內酯具有抗性的細菌菌株內的核醣體,這些細菌在處理新化合物時未能活化抗生素抗性基因。
「這種抗生素的美妙之處在於能透過細菌中的兩個不同目標殺死細菌」,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藥物科學教授亞歷山大·曼金(Alexander Mankin)表示,如果抗生素以相同的濃度擊中兩個目標,那麼細菌就會通過兩個目標中任何一個,獲得隨機突變而失去產生抗藥性的能力。
從歷史看,AI 不會讓人類工作量變少,只會更糟。《華盛頓郵報》舉例上世紀科技變革,每種新技術誕生後,人類仍然要勞動,且工作條件日益惡化。
最明顯就是自動化。當時克萊斯勒生產線工人說「自動化並沒有減少苦差事,無論自動化對管理層、勞工官僚或工程師有多大意義,對工人來說,只是回到血汗工廠,提高速度,讓人適應機器,而不是機器適應人。」
辦公室「自動化」結果並沒有減少文職人員數,反而讓報酬更少。美國企業 1970 年代末引入文字處理器時,管理階層和勞工都明白這些機器將加速並強化最低層文員的勞動度。見證電腦時代前後轉變的辦公室職員回憶,「現在工作一切都在加速。」
比爾蓋茲曾說,有了 AI,人類不用再過度工作,一週可能工作三天就夠。然而從 19 世紀機械化、工廠自動化到辦公室數位化可能是歷史預言,AI 和 ChatGPT 這類技術,似乎準備繼續貶低白領,但工作卻不會消失。
為鏈結歐洲市場、瞄準科技人才庫,台灣半導體中心今年暑假號召捷克、義大利等 10 國學生來台,參加類比、數位 IC 設計短期培訓。參與學生表示,台灣擁有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半導體產業,是比去美國讀書更有吸引力的關鍵,甚至有學員未來想在台灣攻讀博士學位。
國科會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TSRI)舉辦暑期IC設計課程,篩選具備初步IC設計知識的歐洲學生來台,針對類比電路設計、微機電晶片設計、矽光子晶片設計以及數位電路設計等4大領域,展開為期1個月的培訓。
史坦格表示,現代社會可說是始於1947年電晶體取代真空管,確切而言,甚至是數十年後始於台灣的一場大冒險,工研院的成立,以及張忠謀從美國返台、創立台積電,歷經多年辛苦耕耘,如今台灣在全世界半導體領域取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出色地位,他樂見台灣願意與他國分享自身專業知識,也感謝台灣政府安排這次的暑期培訓。
捷克學生納吉(Josef Nagy)說,台灣擁有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半導體產業,並著重於精進研發(R&D) ,就這點而言,來台讀書比去美國更具吸引力;在台培訓期間,他學到如何計算、測量、模擬元件的參數以及如何設計電路,也確信自己未來將朝類比電路設計方向發展職涯。
川普影響力之大,令外媒紛紛指出,「『川普交易』又回來了!」這個名詞,也絕對是近一個月全球股、匯、債市中的交易者心中,最有共鳴的一個關鍵字。
究竟,什麼是川普交易?
川普交易,意味著圍繞在會受惠川普政策的相關產業,以及針對政策衍生效益進行的交易策略。
如川普向來支持石化能源產業,強調要放寬石油開採管制、提高油商產量,藉由提高供給來降低油價,進而使通膨放緩。
這樣的鮮明立場,就使得標普中的能源類股在過去一個月逆勢上漲,贏過今年至今都持續強勢的科技類股。
不過,這卻並不代表,投資人無腦跟著「川普投顧」買,就一定能賺大錢。
原因是,攤開川普的所有政見內容,裡面其實存在著根本性的矛盾。
「他(川普)既要降息,又要加關稅、限制移民,這是有點矛盾。」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表示,提高關稅,恐造成美國進口成本提升;限制移民,則可能使得勞動力供給不足,這兩項政策都會推升通膨。但同時間,川普還期望可以降息,利用低利率創造弱勢美元,強化美國出口。
根據摩根大通團隊估算,若照川普所述,要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60%,以及對其餘進口商品課徵10%的關稅,這兩者都可能使美國物價上升超過一個百分點。
劉家豪補充,當川普交易出現,市場出現更多波動與不確定性,難以保證未來不會出現快速降息的情境,在考量此極端風險下,把握此時的高殖利率優勢,仍是投資人可參考的配置策略。
他認為,以美國十年期債券殖利率做為觀察指標,若該數值落在4.25%之上,仍是適合配置債券的時間點。
至於配置策略,《商周》在採訪數位分析師後,所總結出最大的共識則是,避開長天期的券種,往中期債券做配置。
除了前述的能源類股外,聯博投信股票投資策略師李長風也點出,今年至今相對沒表現的醫療板塊,或許就是投資人後續可以關注的族群標的。
李長風解釋,相對於民主黨,川普代表的共和黨,在醫療議題上,更強調自由競爭,再加上川普傾向放寬管制,這些都有機會成為醫療類股的反彈利多。
另外,彭炫通強調,目前他仍看好在類股健康輪動下,美股可在波動中持續上漲。他提醒,若是單純想避開因川普發言「掃到颱風尾」的標的,除了將手中持股多元化配置外,也可考慮用ETF等一籃子標的分散式投資。
最後,投資人會關注的,是強勢美元格局,何時才會終結?
對此,劉家豪認為,美元在下半年,隨著降息有望啟動,將會是「緩步走弱」的格局,而其中一個觀察指標,就是近期日圓的反彈。
他解釋,日本央行在今年遲遲不強力阻貶,主因就是一直看不到何時聯準會會正式啟動降息,此時因為9月降息幾成定局,接下來也有望看到日本政府開始順勢在「底部點火」,促使日圓回升。
不過,林啟超則提醒,雖然長線有望走弱,但下半年的美元,更多時間恐怕會維持在高檔震盪格局。
2024 年美國總統大選,拜登不敵黨內外輿論壓力,正式宣布退選,表態支持目前民主黨內聲望最高的現任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然而,賀錦麗能否挽救選情並不樂觀。
英國《經濟學人》以拜登宣布退選前的最新民調為基礎、仰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所建構的預測模型指出,川普於11月大選中勝出的機率,高達83%。換句話說,「狂人川普」的再度回歸,已是大概率事件。
川普的回歸,會對美國及全球帶來哪些衝擊和影響?最受國際廣泛關注的,便是川普於2023年2月提出的「新貿易計畫」,以及同年6月提出的「川普互惠貿易法案」。
根據川普互惠貿易法案,如果任何國家對「美國貨」所徵收的關稅,高於美國向它們徵收的關稅,那美國就該「以眼還眼」,向對方徵收同樣的關稅。也因此,川普強調,其他國家未來只有2種選擇,「要麼,取消對我們(美國)的關稅,要麼,向我們支付數千億美元!」
然而,「川普式互惠」的一個例外,是中國。川普指出,為了消除美國在所有關鍵領域對中國的依賴,他上任後,將取消中國的「最惠國」貿易地位,並預期通過4年計畫,逐步停止從中國進口所有「必需品」。「從電子產品到鋼鐵,再到藥品……」他一一列舉。
至於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川普在後續受訪時表示,他計劃將中國排除於基準稅率之外,並統一所有商品採用60%的「超高稅率」。根據瑞銀最新報告指出,這將讓中國近年已顯著轉弱的經濟成長率,進一步「攔腰折半」,從今年預估的近5%陡降至2.5%。
曾任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資深顧問、現任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主任的葛來儀(Bonnie Glaser)在接受《今周刊》訪問時提醒,川普2.0的抗中「力道」,恐不僅止於關稅戰而已,川普的顧問甚至還向川普建議,美國應該進一步尋求「推翻中國當前政權」。她分析,雖然美國盟邦不太可能支持如此大膽而激進的抗中目標,但這也代表,「美國和盟友間的關係,或許會因此被削弱」。
至於川普2.0對台灣的可能衝擊,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憂心,若川普上任,可能會將當前更多僅限於中國的「大院圍牆」策略,進一步擴及到包含台灣等對美國存在大量貿易順差的國家。「去年台灣出口,除了少數半導體及資通訊產品外,幾乎是全面衰退的,如果川普上任後政策更激烈,台灣的出口要怎麼辦?」
對此,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吳孟道觀察,台廠的出路恐相對有限,唯一可確定的是,「被要求赴美設廠的壓力將更大,全球貿易也將因此更零碎化」。
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則認為,在川普高舉「不公平貿易」的大旗下,台灣長期以來的油電補貼政策,以及一定程度受到人為調控的貨幣與利率政策,屆時恐都會被美國拿放大鏡檢視。
有川普政府「關稅教父」之稱的美國前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就曾特別點名批評台灣、韓國和中國,指這些國家的企業倚賴政府的大量補貼,創造了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一旦川普回歸,李鎮宇擔心,台灣過去多年被認為占美國的種種「便宜」,恐統統會被要求償還,「政府應及早正視這個危機,並成立應變小組思考如何因應」。
狂人川普回歸會怎樣?祭 60% 關稅,中國經濟成長率腰斬剩 2.5%……還想推翻習近平?
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今日在納什維爾舉行的比特幣 2024 大會發表演說,談到比特幣自誕生以來市值越來越高,很快就會超越白銀,未來會超越黃金,自己當選後美國將不賣出任何一枚比特幣,預計將比特幣做為美國戰略儲備資產,更強調「永遠不要賣掉你的比特幣」。
川普表示,比特幣仍處於起步階段,短短 15 年內,成為世界第九大最有價值的資產,比特幣的市值已經比埃克森美孚大,很快就會超越整個白銀的市值,有一天甚至可能會超越黃金,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很可能成為現實。
川普指出,演說的原因就是「美國優先」,期望打造一個主導未來的美國,並正制定計畫,以確保美國成為全球加密加密貨幣之都和全世界的比特幣超級大國,而加密貨幣將定義未來,因此希望加密貨幣在美國被挖礦、鑄造和製造,若比特幣要「to the moon」,希望美國成為引領潮流的國家。
川普自豪地表示,自己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接受比特幣和加密貨幣捐款的主要政黨提名人,並自 5 月 21 日宣布以來,已經籌集 2,500 萬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比特幣、加密貨幣和其他非常好的貨幣。
川普宣布,SEC 對加密貨密非常強硬,三年半以來,現任政府對加密貨幣發動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爭,並承諾只要自己在白宮就會放手讓加密貨幣發展,更將在上任第一天解僱現任 SEC 主席加里·根斯勒,再任命一位新的 SEC 主席,一位相信美國應該建設未來,而不是阻礙未來的 SEC 主席。
川普說明,自己將把每一個比特幣相關的工作崗位留在美國,上任後將任命一個加密貨幣總統顧問委員會,任務是為整個行業設計透明的監管指導,並將在 100 天內完成,更不會推動創建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強調只要自己擔任美國總統就永遠不會有 CBDC。
川普強調,比特幣對美元沒有構成威脅,那些認為比特幣對美元構成威脅的人完全搞錯,未來的危險不是來自加密貨幣,而是來自華盛頓特區,來自數兆美元的浪費、猖獗的通貨膨脹和開放的邊界,因此承諾當選後美國將不賣出任何一枚比特幣,更將比特幣做為美國戰略儲備資產。
天災人禍、極端氣候還是殭屍大軍來襲,你永遠不知道世界末日和明天誰先到來。美國大型連鎖超市好市多(Costco)嗅到危機就是商機,推出一桶保存期限長達 25 年的緊急救難食品包「末日求生桶」,售價為 79.99 美元(約新台幣 2,700 元)。
「末日求生桶」也在社群媒體上引起熱烈討論。有人質疑其實用性:「如果真的世界末日了,你要從哪裡取得乾淨的水來煮這些乾燥食品?」也有網友補充:「末日來了,哪來的電力或瓦斯來加熱它們?」對此,有人回應說:「真正的求生者(The survivalists)為了這個原因也會儲存瓶裝水。」還有網友表示,如果你是「真正的末日準備者,你應該早早準備好水源和濾水系統」。
「末日來臨也要吃飽吃好!」美國好市多推保存期限 25 年的「末日求生桶」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IMO)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盛大的中學生數學競賽,自 1959 年以來每年舉辦一次,今年的 IMO 已是第 65 屆,更有來自 AI 霸權 Google DeepMind 的挑戰。
Google DeepMind 推出的 AlphaProof,是一個以強化學習為基礎的新型形式數學推理系統,透過產生並驗證數百萬個證明進行自我訓練,逐步解決更困難的問題;以及 AlphaGeometry 2,是幾何解題系統的升級版本,由 Gemini 模型所支援。這兩套 AI 系統共同解決今年 IMO 競賽 6 道題目中的 4 題,達到銀牌得主的水準,並展現數學推理能力的巨大進步。
這次由 IMO 金牌得主、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得主的著名數學家 Timothy Gowers 教授,以及兩屆 IMO 金牌得主、IMO 2024 試題委員會主席 Joseph Myers 博士,根據 IMO 評分規則對 Google DeepMind 的系統進行評分。
Google DeepMind 指出,今年 IMO 競賽題目被翻譯成正式的數學語言,讓這兩套 AI 系統能夠理解。在正式比賽中,學生分兩節提交答案,每節 4.5 小時。Google DeepMind 的系統在幾分鐘內先解決一個問題,並花 3 天時間解決其他問題。
AlphaProof 透過確定答案並證明其正確性,成功解決兩個代數問題和一個數論問題,其中包括今年競賽最困難的問題,僅 5 名參賽學生有解決,加上 AlphaGeometry 2 證明的幾何問題,共解出四個問題,還有兩個組合數學問題未解決。
今年 IMO 競賽六個問題中的每解一題可獲 7 分,總分最高 42 分,金牌門檻則為 29 分。Google DeepMind 的系統獲得 28 分,距離金牌只有一步之遙。
「主要條件是,該程式比人類選手需要更長的時間,其中一些問題需要超過 60 個小時,當然處理速度比人類大腦快得多。」Timothy Gowers 賽後透過 X(前身 Twitter)談道,「如果人類選手在每個問題上允許思考這麼長的時間,他們無疑會獲得更高分數。」儘管存在限制,他認為這種 AI 系統可成為有價值的研究工具。
Google DeepMind 挑戰數學奧林匹亞競賽,6 題對 4 題達銀牌水準
美國科技媒體〈Wired〉近日發表一篇報告指出,遊戲開發商已經開始使用生成式 AI 進行許多工作,不少工程師的工作已經被人工智慧取代,影響這個行業工作人員的未來。
在 OpenAI 於 2022 年底推出 ChatGPT 後,生成式 AI 的威力席捲全球,各界多半認為許多行業將會受到人工智慧影響並遭到取代。
不過才一年半時間,美國科技媒體《Wired》發表報告指出,遊戲產業已經有許多廠商,無論是 3A 大廠或是新創公司,都已經迫不及待地使用 AI 試圖降低開發成本,取代薪資較高的遊戲工程師。
遊戲產業數十年來成長為龐大的產業,2020 年全球遊戲市值已達 1,593 億美元,比全球音樂產業多出三倍,更是整個好萊塢的四倍以上。
今年一月由遊戲開發者大會(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GDC)發布調查表示,參與調查的 3,000 遊戲產業工作者中,已有 49% 已經在使用 AI 協助執行工作。
動視暴雪的工程師莫爾琛(Brian Merchat)表示,公司 CTO 范斯(Michael Vance)曾在 2023 年春季對所有員工說明 AI 在遊戲產業的重要潛力,但也「保證」AI 不會取代工程師們的工作,僅會擔任概念設計方面的協助角色。
但微軟馬上在 2024 年 1 月大規模解雇了 1,900 動視和 Xbox 的員工,其中被解僱比例最高的就是 2D 繪圖師,而被留下的繪圖師也「被迫」使用 AI 工具進行繪圖工作。
莫爾琛指出,由於大部分遊戲產業工作者沒有工會,因此沒有辦法像美國編劇工會一樣,對好萊塢業者實行大規模罷工,並協調出可以使用生成式 AI 的相關規範,因此對於資方來說非常弱勢。
不過目前為止,根據麻省理工學院今年初發表的調查,人工成本仍然比生成式 AI 便宜,主要是因為目前 AI 製作的產品仍然會有一些問題,而需要人工調整,而這些調整要花的時間與成本,仍比起一個熟練的工作人員自行完成還要高。
但以遊戲產業來說,取代的腳步已經啟動,而未來是否會繼續擴大仍不可知,對於相關工作人員來說,可謂是凜冬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