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把我付出的時間、感情、還有錢還給我
【簡介】
氣候變遷導致極區冰原溶解,凍結的病毒散出,造成無法醫治的傳染病。從這個假想出發,全書由數則短篇組成,描述在災難不同階段、身居不同社會位置的人物經歷:有科學家、送染疫孩子最後一程的遊樂園員工、昏迷不醒的病患、喪葬業者、在故事後段踏上新旅程的人、在後災難時代的社會倖存的人...
拼湊起來,除了構成末日下人類命運的全幅圖像,透過把時間跨度拉長,感覺作者也想表達某種希望感;或許(我們熟知的那個)世界一直在邁向末日,但末日後,世界仍會繼續下去。
理論上,它應該會是我很愛的故事。加上前陣子疫情時,它在booktube有諸多好評,我超級期待,結果卻超級失望QQ
讀第一章時,我就已經感到不妙,作者的寫作方式是我自己很不愛的寫法:
把一切想告訴讀者的資訊都塞進對話框。
我很不喜歡這種寫法,告知(telling)與呈現(showing)的比例太往前者傾斜,又感到作者控制,沒有留空間給讀者與故事相處,好像我明明是跟故事約會,家長卻一路跟隨,還不時跳進來解釋。
接續第一章的幾則短篇,我讀得其實還算順暢,〈歡笑之城〉、〈穿過記憶花園〉、〈豬兒子〉這三篇我都喜歡,結尾意料之中,但鋪陳得水到渠成,也有感人之處。特別是〈穿過記憶花園〉,讓我一度對這本書的閱讀經驗重拾信心。
但,從那之後,全書進入了每個人物(即便他們都被貼不同標籤)都是作者傳聲筒的冗長重複。
再加上作者想傳達「希望」的重要,但幾乎都用「告知」手法。我完全沒有從哪個人物的經歷、思考或行動中,感受到希望的力量,而是每隔十幾頁,作者就借某人物之口直接說出「希望很重要」。
我讀到忍不住,還發了一則社群貼文說:
我喜歡的故事是一面鏡子,不是導演解說音量超大的螢幕。
作者忍不住解說的音量,不斷干擾我的閱讀。或許他想營造命運交織感,於是故事中的物品與人物(到了這程度,人跟物都是道具了)會不斷反覆出現、彼此連結,結果反而斧鑿痕跡太重,失去了命運交織感。
讀到這,我本來預料故事雖然不符我的期待,但如果就這樣不抱期待翻到完,或許它在我心中還會是三顆星弱,也就是:「★★★:我讀完了,這很好。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不會為它付出時間、感情或錢」
卻沒想到,它在最後一章還能再有驚人之舉...
我真的很不開心!為了防雷我就不說發生了什麼,但作者在最後揭曉了一件事,徹底抵銷了他在前90%篇幅,用湯匙一口口餵讀者的「希望很重要」、「人有能動性」等訊息。
特別是抵銷了女性人物的能動性,在我讀來,結尾的揭露反映了男性作家偶有「看似膜拜完美、理想女性(其實限縮在母性),卻實際掏空了女人(真實也好、虛構人物也好)的血肉靈魂」的創作傾向。
【簡介】
薩拉馬戈嘗試從該隱的角度,重寫舊約故事。
我不知道其他人,但光這描述就讓我好想讀啊!
會知道這本書,是因為在IG看到摘句:
沒有人只是一個人,例如,你同時是該隱與亞伯。
(No one is just one person, you, for example, are both Cain and Abel.)
那是同樣的老故事,從羔羊起始,以你謀殺理應最愛的人結束,但那是主的吩咐,亞伯拉罕說
(It’s the same old story, it starts with a lamb and ends with the murder of the very person you should love most, But the lord told me to do it, said abraham,)
我目前的進度還很前面,亞當跟夏娃剛被趕出伊甸園。
讀了覺得特別有趣的:
1. 誘惑夏娃吃蘋果的蛇,是她夢到的。
2. 上帝表示,如果人吃了智慧之果能識別善惡,就相當於神了。一個宇宙不能容下兩個神,所以上帝才要驅逐他們。
英譯本有非常多超長句,只用逗號隔開,卻是不同角色的對話,還有很多夾在中間的補述句,覺得讀起來有點挑戰,不知道原文是不是就那麼寫,總之需要適應一下!
【簡介】
Tiny懷孕了,她先生非常開心,她則有點遲疑。因為孩子不是他的,孩子是個貓頭鷹寶寶。
在亞馬遜盲滑發現的。
一般來說,我對母職或女性身體為主題的小說不太有興趣,但它封面非常搶眼,下載了試讀本,第一頁開頭就很吸引人,結果我一回神,發現已經買下去了XD
I dream I’m making tender love with an owl. The next morning I see talon marks across my chest that trace the path of my owl-lover’s embrace. Two weeks later I learn that I’m pregnant.
You may wonder: How could such a thing come to pass between woman and owl? I, too, am astounded, because my owl-lover was a woman.
目前進度剛過前25%,劇情虛實交織,例如會出現:
1. 貓頭鷹飛進餐廳,周圍陷入火海
2. 有女人變成一顆樹
3. 主角睡一半醒來,在她正懷著的貓頭鷹寶寶鼓勵下「飛」出窗外
感覺能讀成魔幻寫實,或索性把一切都讀成某種象徵的意識流。
查了書評,多數人認為故事在討論母職,特別當社會無法回應孩子需求、或甚至產生嫌惡與排除的情況。
我覺得那樣讀蠻順的。但因為我沒有母職經驗,從我的角度讀起來,感覺也能有其他解讀可能。目前需要再多讀點進度,感覺看看。
我很喜歡作者文筆,許多句子讀來都很驚喜,我不斷畫線!猜想,無論後續劇情如何發展(也查到很多表示WTF的負評),單就文筆層次來說,應該會是我能享受一番的閱讀體驗。
【簡介】
時間是2024年,在氣候危機、極右政治崛起、社會崩壞的美國,主角Lauren與家人在封閉社區中勉力維生。社區外則被赤貧、腐敗軍警、性暴力與捲土重來的契約奴隸制覆蓋。隨情勢愈糟,在社區遭到入侵後,Lauren與兩個倖存者往北行。
她發展出新宗教,內涵是「任何你碰觸的,你都能改變,你所改變的,會改變你,神就是改變」。她認為地球已不再適合人居,需要想辦法移居其它星球,以便正式進入人類的「成年期」。
這本書是在1993年出版的!
吸引我的地方:
1. 當然因為Octavia E. Butler是經典科幻作家,她的作品一直在我的興趣清單上
老實說,我先前有點逃避她的作品,我知道那包含許多現實殘酷面向。
我很願意閱讀非裔女性作家寫這類故事,因為在我的理解中,他們書寫暴力或殘酷,因為那是故事要討論的核心,而非寫來當成劇情點綴。但我真的還沒做好心理準備。
2. 這感覺是那種「有牙齒」的故事
有趣的是,讀《黑暗中我們能走多高》反而推了我一把。
我記得跟朋友聊到,我認為科幻故事總是要與現實的社會政治對話、展現人性的複雜與張力,也就是,它會需要有一點牙齒,讓我感覺被它的質問咬了一口,但它的凶狠是為了激發帶情感的思考,不是為了剝削他者只為了取樂、獵奇或展現殘酷。
所以我就想,或許現在是時候了吧。
3. 書信體裁
下載試讀本後,我才發現它是以主角的手記組成,我最喜歡用書信體說的故事了!
(當然我讀書信體的毛也很多啦,但我相信作者!)
這故事我知道的只有:男女愛情故事、兩位主角都是醫生,他們有彼此寫信。
所以又是因為包含書信體,被我提高待讀清單上排序的書XD
我是從cari can read這個booktuber的介紹知道它的。有趣的是!Cari對《黑暗中我們能走多高》的評價蠻好的,我那時可能也有相信了她一下。如果單論那次經驗,我們的閱讀品味顯然有落差XD
真好奇,這次這本書的閱讀經驗會如何呢?
【簡介】
人類發現了具有高等智慧(有語言跟文化)的章魚物種!接下來牠們會跟人類競爭地球主宰的地位嗎?
也是在亞馬遜盲滑發現的,同樣是被封面吸引,書的封面真的好重要啊。
它本來只被我放在待讀清單的購物車(什麼意思),之所以突然被提到這麼前面,是因為我在Tumblr上查心得時,有人推薦並提到了關鍵字:
Loneliness
我:要讀!
He glows and says:
Doctor, my shadow
shivering on the table,
you dangle a leash
of your own longing;
your need grows teeth.
You sliced me loose
and said it was
Creation. I could feel the knife.
Now you would like to heal
that chasm in your side,
but I recede. I prowl.
I will not come when you call.
在「構成我的42則故事」,我考慮再三還是放了《科學怪人》,雖然單論閱讀體驗,我並沒有特別享受,主要是法蘭根斯坦的戲份也太多了,而我真的非常厭煩他。
但怪人的部分我非常喜歡。
同時,那些以科學怪人做參照、對話對象的創作,總是能觸動我心裡某個部份。所以我想,說《科學怪人》是構成我的其中一則故事,還是蠻有道理的。
The grief of time passing, of life moving on half-finished, of empty spaces that were once bursting with the laughter and energy of people we loved….
Grief is a giant neon sign, protruding through everything, pointing everywhere, broadcasting loudly, "LOVE WAS HERE". In the finer print, quietly, "LOVE STILL IS".
這也是我在IG看到的摘句,一查才發現,十年前我剛開始嘗試讀英文原文作品時,有買過作者的詩集《This is Me Letting You Go》,雖然閱後印象不深,在我感覺比較是IG詩的風格,但摘句這段我非常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