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BY MYSHELF ∞ 蘊鏡讀旅記事 0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READ ∞ 返程


《黑暗中我們能走多高》(How High We Go in the Dark)|紅杉.永松(Sequoia Nagamatsu)|中譯本電子書


★★:請把我付出的時間、感情、還有錢還給我


【簡介】

氣候變遷導致極區冰原溶解,凍結的病毒散出,造成無法醫治的傳染病。從這個假想出發,全書由數則短篇組成,描述在災難不同階段、身居不同社會位置的人物經歷:有科學家、送染疫孩子最後一程的遊樂園員工、昏迷不醒的病患、喪葬業者、在故事後段踏上新旅程的人、在後災難時代的社會倖存的人...

拼湊起來,除了構成末日下人類命運的全幅圖像,透過把時間跨度拉長,感覺作者也想表達某種希望感;或許(我們熟知的那個)世界一直在邁向末日,但末日後,世界仍會繼續下去。




理論上,它應該會是我很愛的故事。加上前陣子疫情時,它在booktube有諸多好評,我超級期待,結果卻超級失望QQ


讀第一章時,我就已經感到不妙,作者的寫作方式是我自己很不愛的寫法:


把一切想告訴讀者的資訊都塞進對話框。


我很不喜歡這種寫法,告知(telling)與呈現(showing)的比例太往前者傾斜,又感到作者控制,沒有留空間給讀者與故事相處,好像我明明是跟故事約會,家長卻一路跟隨,還不時跳進來解釋。


接續第一章的幾則短篇,我讀得其實還算順暢,〈歡笑之城〉、〈穿過記憶花園〉、〈豬兒子〉這三篇我都喜歡,結尾意料之中,但鋪陳得水到渠成,也有感人之處。特別是〈穿過記憶花園〉,讓我一度對這本書的閱讀經驗重拾信心。


但,從那之後,全書進入了每個人物(即便他們都被貼不同標籤)都是作者傳聲筒的冗長重複。


再加上作者想傳達「希望」的重要,但幾乎都用「告知」手法。我完全沒有從哪個人物的經歷、思考或行動中,感受到希望的力量,而是每隔十幾頁,作者就借某人物之口直接說出「希望很重要」。


我讀到忍不住,還發了一則社群貼文說:


我喜歡的故事是一面鏡子,不是導演解說音量超大的螢幕。


作者忍不住解說的音量,不斷干擾我的閱讀。或許他想營造命運交織感,於是故事中的物品與人物(到了這程度,人跟物都是道具了)會不斷反覆出現、彼此連結,結果反而斧鑿痕跡太重,失去了命運交織感。


讀到這,我本來預料故事雖然不符我的期待,但如果就這樣不抱期待翻到完,或許它在我心中還會是三顆星弱,也就是:「★★★:我讀完了,這很好。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不會為它付出時間、感情或錢」


卻沒想到,它在最後一章還能再有驚人之舉...


我真的很不開心!為了防雷我就不說發生了什麼,但作者在最後揭曉了一件事,徹底抵銷了他在前90%篇幅,用湯匙一口口餵讀者的「希望很重要」、「人有能動性」等訊息。


特別是抵銷了女性人物的能動性,在我讀來,結尾的揭露反映了男性作家偶有「看似膜拜完美、理想女性(其實限縮在母性),卻實際掏空了女人(真實也好、虛構人物也好)的血肉靈魂」的創作傾向。





READiNG ∞ 沿途


《該隱》(Cain)|喬賽.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英譯本電子書(尚無中譯)


【簡介】

薩拉馬戈嘗試從該隱的角度,重寫舊約故事。




我不知道其他人,但光這描述就讓我好想讀啊!


會知道這本書,是因為在IG看到摘句:


沒有人只是一個人,例如,你同時是該隱與亞伯。

(No one is just one person, you, for example, are both Cain and Abel.)


那是同樣的老故事,從羔羊起始,以你謀殺理應最愛的人結束,但那是主的吩咐,亞伯拉罕說

(It’s the same old story, it starts with a lamb and ends with the murder of the very person you should love most, But the lord told me to do it, said abraham,)


我目前的進度還很前面,亞當跟夏娃剛被趕出伊甸園。


讀了覺得特別有趣的:


1. 誘惑夏娃吃蘋果的蛇,是她夢到的。


2. 上帝表示,如果人吃了智慧之果能識別善惡,就相當於神了。一個宇宙不能容下兩個神,所以上帝才要驅逐他們。


英譯本有非常多超長句,只用逗號隔開,卻是不同角色的對話,還有很多夾在中間的補述句,覺得讀起來有點挑戰,不知道原文是不是就那麼寫,總之需要適應一下!




《鷹女》(Chouette)|克萊爾.奧謝茨基(Claire Oshetsky)|原文電子書(尚無中譯)


raw-image


【簡介】

Tiny懷孕了,她先生非常開心,她則有點遲疑。因為孩子不是他的,孩子是個貓頭鷹寶寶。




在亞馬遜盲滑發現的。


一般來說,我對母職或女性身體為主題的小說不太有興趣,但它封面非常搶眼,下載了試讀本,第一頁開頭就很吸引人,結果我一回神,發現已經買下去了XD


I dream I’m making tender love with an owl. The next morning I see talon marks across my chest that trace the path of my owl-lover’s embrace. Two weeks later I learn that I’m pregnant.

You may wonder: How could such a thing come to pass between woman and owl? I, too, am astounded, because my owl-lover was a woman.


目前進度剛過前25%,劇情虛實交織,例如會出現:


1. 貓頭鷹飛進餐廳,周圍陷入火海


2. 有女人變成一顆樹


3. 主角睡一半醒來,在她正懷著的貓頭鷹寶寶鼓勵下「飛」出窗外


感覺能讀成魔幻寫實,或索性把一切都讀成某種象徵的意識流。


查了書評,多數人認為故事在討論母職,特別當社會無法回應孩子需求、或甚至產生嫌惡與排除的情況。


我覺得那樣讀蠻順的。但因為我沒有母職經驗,從我的角度讀起來,感覺也能有其他解讀可能。目前需要再多讀點進度,感覺看看。


我很喜歡作者文筆,許多句子讀來都很驚喜,我不斷畫線!猜想,無論後續劇情如何發展(也查到很多表示WTF的負評),單就文筆層次來說,應該會是我能享受一番的閱讀體驗。





toREAD ∞ 待發


《播種的譬喻》(Parable of the Sower)|奧克塔維婭.E.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原文電子書(尚無中譯)


【簡介】

時間是2024年,在氣候危機、極右政治崛起、社會崩壞的美國,主角Lauren與家人在封閉社區中勉力維生。社區外則被赤貧、腐敗軍警、性暴力與捲土重來的契約奴隸制覆蓋。隨情勢愈糟,在社區遭到入侵後,Lauren與兩個倖存者往北行。

她發展出新宗教,內涵是「任何你碰觸的,你都能改變,你所改變的,會改變你,神就是改變」。她認為地球已不再適合人居,需要想辦法移居其它星球,以便正式進入人類的「成年期」。




這本書是在1993年出版的!


吸引我的地方:


1. 當然因為Octavia E. Butler是經典科幻作家,她的作品一直在我的興趣清單上


老實說,我先前有點逃避她的作品,我知道那包含許多現實殘酷面向。

我很願意閱讀非裔女性作家寫這類故事,因為在我的理解中,他們書寫暴力或殘酷,因為那是故事要討論的核心,而非寫來當成劇情點綴。但我真的還沒做好心理準備。


2. 這感覺是那種「有牙齒」的故事


有趣的是,讀《黑暗中我們能走多高》反而推了我一把。

我記得跟朋友聊到,我認為科幻故事總是要與現實的社會政治對話、展現人性的複雜與張力,也就是,它會需要有一點牙齒,讓我感覺被它的質問咬了一口,但它的凶狠是為了激發帶情感的思考,不是為了剝削他者只為了取樂、獵奇或展現殘酷。

所以我就想,或許現在是時候了吧。


3. 書信體裁


下載試讀本後,我才發現它是以主角的手記組成,我最喜歡用書信體說的故事了!

(當然我讀書信體的毛也很多啦,但我相信作者!)




《Yours Truly》|艾比.吉梅內斯(Abby Jimenez)|原文電子書(尚無中譯)


這故事我知道的只有:男女愛情故事、兩位主角都是醫生,他們有彼此寫信。


所以又是因為包含書信體,被我提高待讀清單上排序的書XD


我是從cari can read這個booktuber的介紹知道它的。有趣的是!Cari對《黑暗中我們能走多高》的評價蠻好的,我那時可能也有相信了她一下。如果單論那次經驗,我們的閱讀品味顯然有落差XD


真好奇,這次這本書的閱讀經驗會如何呢?




《The Mountain in the Sea》|雷.內勒(Ray Nayler)|原文電子書(尚無中譯)


raw-image


【簡介】

人類發現了具有高等智慧(有語言跟文化)的章魚物種!接下來牠們會跟人類競爭地球主宰的地位嗎?




也是在亞馬遜盲滑發現的,同樣是被封面吸引,書的封面真的好重要啊。


它本來只被我放在待讀清單的購物車(什麼意思),之所以突然被提到這麼前面,是因為我在Tumblr上查心得時,有人推薦並提到了關鍵字:


Loneliness


我:要讀!





INKthatBREATHES ∞ 片羽


《為法蘭根斯坦醫生致辭》(Speeches for Doctor Frankenstein)|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He glows and says:

Doctor, my shadow
shivering on the table,
you dangle a leash
of your own longing;
your need grows teeth.

You sliced me loose
and said it was
Creation. I could feel the knife.

Now you would like to heal
that chasm in your side,
but I recede. I prowl.

I will not come when you call.


在「構成我的42則故事」,我考慮再三還是放了《科學怪人》,雖然單論閱讀體驗,我並沒有特別享受,主要是法蘭根斯坦的戲份也太多了,而我真的非常厭煩他。


但怪人的部分我非常喜歡。


同時,那些以科學怪人做參照、對話對象的創作,總是能觸動我心裡某個部份。所以我想,說《科學怪人》是構成我的其中一則故事,還是蠻有道理的。




《As long as there is love, there will be grief》|海蒂.普里比(Heidi Priebe)


The grief of time passing, of life moving on half-finished, of empty spaces that were once bursting with the laughter and energy of people we loved….

Grief is a giant neon sign, protruding through everything, pointing everywhere, broadcasting loudly, "LOVE WAS HERE". In the finer print, quietly, "LOVE STILL IS".


這也是我在IG看到的摘句,一查才發現,十年前我剛開始嘗試讀英文原文作品時,有買過作者的詩集《This is Me Letting You Go》,雖然閱後印象不深,在我感覺比較是IG詩的風格,但摘句這段我非常喜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蘊鏡顯影練習的沙龍
7會員
7內容數
名為蘊鏡,因為我相信 故事是以特定角度擺放的鏡子 為我們顯現世界運作的真實樣貌 後綴顯影,因為我相信 即便鏡子是作者精心佈置的機關 鏡前的讀者也能自由移動、添加光源 故事是因為我們現身,才得以成像 我們也從一次次望進故事的練習 在光影映射中看見自己當下的身影 讓我們所是的,提供我們所需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本書所描寫的是由極地發現三萬歲神秘女孩而掀起的疫病濃罩地球一路延展到太空另覓棲息地的末日故事,一篇篇看似獨立的故事卻以微妙的關係互相勾連著,揭示了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和緊密相連的社會網絡。
Thumbnail
這本書所描寫的是由極地發現三萬歲神秘女孩而掀起的疫病濃罩地球一路延展到太空另覓棲息地的末日故事,一篇篇看似獨立的故事卻以微妙的關係互相勾連著,揭示了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和緊密相連的社會網絡。
Thumbnail
「這個世界什麼都沒有欠我,它甚至還會不停地給我明天呢。」—蘇菲旋轉
Thumbnail
「這個世界什麼都沒有欠我,它甚至還會不停地給我明天呢。」—蘇菲旋轉
Thumbnail
《明日明日又明日》正是一段由不完美的人們(你或許還會對他們氣得牙癢癢)所走出的不完美故事。 就是因為如此真實,才真正打動我們心中,其實知道這世界總不如我們所願,卻總會因為一丁點快樂就找到繼續活下去的理由。
Thumbnail
《明日明日又明日》正是一段由不完美的人們(你或許還會對他們氣得牙癢癢)所走出的不完美故事。 就是因為如此真實,才真正打動我們心中,其實知道這世界總不如我們所願,卻總會因為一丁點快樂就找到繼續活下去的理由。
Thumbnail
雖然是二月的紀錄,但是是記到3/2,從日本回來的那天。因為還未從那樣的天氣和氛圍轉換回來,先逐漸把日常重拾起來。這個月大多的書都是在出國前看完的,剩下一本則是在飛機上看完的。
Thumbnail
雖然是二月的紀錄,但是是記到3/2,從日本回來的那天。因為還未從那樣的天氣和氛圍轉換回來,先逐漸把日常重拾起來。這個月大多的書都是在出國前看完的,剩下一本則是在飛機上看完的。
Thumbnail
由於疫情的關係,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交際的模式。 幸好,現在通訊方式很多元,距離不再是影響感情的因素。 記得打開視訊,和好友一起喝手搖茶,開啟這次的讀者來函。 享受難得寧靜的午茶時光。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這麼讚的東西不能只有我看到」 總之你各位來幫我分享一下吧,我寫完之後就要全部忘掉了。 《黑珍珠》
Thumbnail
由於疫情的關係,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交際的模式。 幸好,現在通訊方式很多元,距離不再是影響感情的因素。 記得打開視訊,和好友一起喝手搖茶,開啟這次的讀者來函。 享受難得寧靜的午茶時光。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這麼讚的東西不能只有我看到」 總之你各位來幫我分享一下吧,我寫完之後就要全部忘掉了。 《黑珍珠》
Thumbnail
距離上次寫月記(不是月記),差不多相隔有兩個月以上,期間講了不少廢話,應該多少有點東西可以列出來聊聊(吧),雖然好像沒什麼正經的東西。(´・ω・`)   有很多作品的捏他,小說遊戲動漫都有,捏好捏滿,會在意的人請不要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距離上次寫月記(不是月記),差不多相隔有兩個月以上,期間講了不少廢話,應該多少有點東西可以列出來聊聊(吧),雖然好像沒什麼正經的東西。(´・ω・`)   有很多作品的捏他,小說遊戲動漫都有,捏好捏滿,會在意的人請不要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主題閱讀 一月的閱讀主題是脅持事件,所以看了《白兔》和《不能贏的辯護》。 二月的閱讀主題是怪談,所以看了《筷:怪談競演奇物語》和《山羊獰笑的剎那》。 三月的閱讀主題是圖書館,所以看了《千年圖書館》和《午夜圖書館》。 四月的閱讀主題是反烏托幫,所以看了《薩哈公寓》和《1984》。 五月的閱讀主題是改變
Thumbnail
主題閱讀 一月的閱讀主題是脅持事件,所以看了《白兔》和《不能贏的辯護》。 二月的閱讀主題是怪談,所以看了《筷:怪談競演奇物語》和《山羊獰笑的剎那》。 三月的閱讀主題是圖書館,所以看了《千年圖書館》和《午夜圖書館》。 四月的閱讀主題是反烏托幫,所以看了《薩哈公寓》和《1984》。 五月的閱讀主題是改變
Thumbnail
向來不愛過於溫情的的內容,最好是主角很討人厭又充滿瑕疵的人格,想像空間得充足讓我奔馳,這本書完全滿足了我!作者文筆非常高竿,文字到她手上轉一轉就能篩出鑽石。用字遣詞多半尖銳又帶點刻薄,但通篇讀完只會感到溫柔和憐憫,就像是隻字片語成為故事後,就會變得寬容。
Thumbnail
向來不愛過於溫情的的內容,最好是主角很討人厭又充滿瑕疵的人格,想像空間得充足讓我奔馳,這本書完全滿足了我!作者文筆非常高竿,文字到她手上轉一轉就能篩出鑽石。用字遣詞多半尖銳又帶點刻薄,但通篇讀完只會感到溫柔和憐憫,就像是隻字片語成為故事後,就會變得寬容。
Thumbnail
有一天你進入最後的、絕對的黑暗 從黑暗往回看那有光的地方 你就會知道 其實 我們所有的、所有的人都是 緣那麼淺 愛那麼深
Thumbnail
有一天你進入最後的、絕對的黑暗 從黑暗往回看那有光的地方 你就會知道 其實 我們所有的、所有的人都是 緣那麼淺 愛那麼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