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9|如何區分基礎失敗、複雜失敗和精明失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透過了解三種類型的情境以及各自對應的失敗類型,我們對失敗的困惑得以減輕。


01 穩定場景 Consistent Context:有完整知識達到理想效果,能夠計畫成為日常


02 不穩定場景 Variable Context:有處理標準狀況的知識,但也會出現未知的狀況需要做應變


03 創新場景 Novel Context:你什麼都要試,然後看什麼成功


而這三種場景對應了”基礎失敗 Basic Failure“,"複雜失敗 Complex Failure","精明失敗 Intelligent Failure"。」


這段討論,引用自美國作者 Amy Edmondson [1] ,


於2023年9月5日出版的,


《Right Kind of Wrong: The Science of Failing Well》[2]的第32-35頁,


啟發了我對失敗的分類的認知新維度。


Amy 進一步舉例,用社會上的工作描述三種場景:


01 汽車組裝人員處於穩定場景,有系統知識達到理想效果,不確定性很低,得到的失敗是「基礎失敗 Basic Failure」。


02 手術房的醫生處於不穩定場景,有系統知識處理標準狀況,但對未預期的狀況需要變通,不確定性中等,得到的失敗是「複雜失敗 Complex Failure」。


03 科學研究室的研究員處於創新場景,只有有限的知識,需要各種嘗試觀察哪些會成功,不確定性很高,得到的失敗是「精明失敗 Intelligent Failure」。


Amy的這個分類,的確解開了我對失敗的困惑!


由於我的工作是研究員,我所處的環境的確是創新場景,只能依靠有限的知識,去觀察哪些會成功。


我想起我在博士二年級時,當時的師兄,目前在Open AI擔任研究科學家的 Dr. Botao Hao曾說,


如果一個研究,你不用做實驗就已經可以知道結果,那就真的不值得做了。


不用做實驗就能知道結果的研究,常常是透過對理論工具的熟悉,


或多或少就可以預測往這個方向做下去能得到什麼結果。


如果能得到怎樣的結果已經很清晰,得到想像的成功,


還真的更該去挑戰自己沒有直覺的研究問題,去獲得「精明失敗 Intelligent Failure」。


研究人員的天命就是持續失敗,持續試錯,找到成功的種子。


當能夠具備如此格局,那麼你也已經有了成為科學家的氣度。


Reference

[1] https://www.hbs.edu/faculty/Pages/profile.aspx?facId=6451

[2] https://www.simonandschuster.com/books/Right-Kind-of-Wrong/Amy-C-Edmondson/9781982195069

367會員
1.2KContent count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只把寫作當作任務,沒有長期投資: - 很多研究生只將寫作視為完成學業任務的一部分,忽略了寫作的真正力量。良好的寫作不僅是展現研究成果,更是構建學術聲望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寫作的速度和質量直接影響他人對你的認知,能否迅速且清晰地表達你的研究,往往決定了你的研究是否能在學術界得到廣泛認可。
【碩博士生必備的「假說思維」:掌握 Abduction 推理來強化研究創新】 ── 1. 如何運用溯因推理 2. 假設與假說的關鍵差異 3. 提升研究創造力的核心思維 作為碩博士生,研究的核心不僅僅是驗證既有理論,更重要的是提出創新的假說,探索未解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從現有的事實中推導出合
「執行階段將 Do 定量化,就是 KDI (Key Do Indicator),代表"計畫可以執行到什麼程度"。」 「行動只在於做與不做,能做或不能做,很容易控制。而制定KDI,要區分完結型的DO 與持續行的 DO。」 這段討論,節錄自日本作家富田和成[1]於2017年9月29日出版中文
1. 持續展現出來自學歷的優越感: - 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甚至進入研究所,往往因為考入特定的名校而感到自豪。這種根深蒂固的優越感可能會導致學生對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同儕產生不必要的偏見,影響了團隊合作與知識交流的品質,也可能在無形中限制了自己接受新觀點的機會。 2. 在社群
在碩博士的求學過程中,無論是研究進展還是生活中的挑戰,改變和不確定性是常態。學術研究本身就充滿了反覆試驗和不斷調整,因此,培養耐性是成功的重要關鍵。 陳海賢老師提出的實踐四個環節——尋找線索、嘗試行動、反思反饋、迭代行動——為碩博士學生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框架來面對變化,並幫助我們在學術生涯中更有
「商,是雙向選擇的結果。」 「任何一個商,都包含著嘗試,猜想,試錯,然後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一個正確的答案,其實隱藏著許多錯誤,只不過一旦正確答案出現,這些錯誤就隱身,沈底,看不見了。」 「錯誤都是沈底的,你是看不見的----你看到的都是正確的。」 這段討論,節錄自吳伯凡
1. 只把寫作當作任務,沒有長期投資: - 很多研究生只將寫作視為完成學業任務的一部分,忽略了寫作的真正力量。良好的寫作不僅是展現研究成果,更是構建學術聲望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寫作的速度和質量直接影響他人對你的認知,能否迅速且清晰地表達你的研究,往往決定了你的研究是否能在學術界得到廣泛認可。
【碩博士生必備的「假說思維」:掌握 Abduction 推理來強化研究創新】 ── 1. 如何運用溯因推理 2. 假設與假說的關鍵差異 3. 提升研究創造力的核心思維 作為碩博士生,研究的核心不僅僅是驗證既有理論,更重要的是提出創新的假說,探索未解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從現有的事實中推導出合
「執行階段將 Do 定量化,就是 KDI (Key Do Indicator),代表"計畫可以執行到什麼程度"。」 「行動只在於做與不做,能做或不能做,很容易控制。而制定KDI,要區分完結型的DO 與持續行的 DO。」 這段討論,節錄自日本作家富田和成[1]於2017年9月29日出版中文
1. 持續展現出來自學歷的優越感: - 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甚至進入研究所,往往因為考入特定的名校而感到自豪。這種根深蒂固的優越感可能會導致學生對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同儕產生不必要的偏見,影響了團隊合作與知識交流的品質,也可能在無形中限制了自己接受新觀點的機會。 2. 在社群
在碩博士的求學過程中,無論是研究進展還是生活中的挑戰,改變和不確定性是常態。學術研究本身就充滿了反覆試驗和不斷調整,因此,培養耐性是成功的重要關鍵。 陳海賢老師提出的實踐四個環節——尋找線索、嘗試行動、反思反饋、迭代行動——為碩博士學生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框架來面對變化,並幫助我們在學術生涯中更有
「商,是雙向選擇的結果。」 「任何一個商,都包含著嘗試,猜想,試錯,然後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一個正確的答案,其實隱藏著許多錯誤,只不過一旦正確答案出現,這些錯誤就隱身,沈底,看不見了。」 「錯誤都是沈底的,你是看不見的----你看到的都是正確的。」 這段討論,節錄自吳伯凡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面對失敗的旅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故事。這篇文章探討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並強調持正向態度的重要性。從回顧個人經歷中,我們學會如何接受挫折,發現自己背後的故事,致力於成為更好的自己。加入我們,一同探討面對挑戰的勇氣,以及如何與朋友分享彼此的挫敗經歷。
Thumbnail
負面的經驗 在人生的旅途中,失敗似乎總是被視為一種負面的經驗,是應該被避免的。然而,失敗卻往往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成功和失敗之間的關係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只有經歷過失敗,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成功的價值,並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因此,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它是通向成功的必要階梯。
對於那些一直努力但還沒成功的人,不要灰心 你只是比別人慢一些到達成功而已 每次吸取失敗的經驗,都讓你更接近成功一步 這些寶貴的養分會成為你未來成功的基石 無論是創業、職場晉升、經營自媒體,還是追求其他目標 擁有越多失敗經驗,你應該越感到高興
Thumbnail
昨天看到一位哈佛心理學家在談「失敗」這件事,她認為失敗分三種: 第一種是「基本性的失敗Basic Failure」,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低級錯誤」,一般這種失敗都是人為且單一的因素,但是造成的後果有大有小,小的可能是做菜時把鹽錯放成糖;大的可能是某銀行行員因操作錯誤把原定的八百萬元按成八億元⋯⋯
Thumbnail
但也正因為沒有人生來完美,失敗總是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不論你對你做的事情再有自信、付出多大努力,會失敗的時候就是會失敗。 然而,失敗不代表著你的寫作人生就毫無轉機。我們必須學會與失敗相處,並把曾經醜陋的自己牢記在心。
與其體驗失敗,不如管理失敗。失敗其實有很多類型,而由於是親身體驗,失敗前後自己感受到的差異,很值得寫下來,記錄下來,接著去提煉其中得到的領悟,化成一些秘訣,教給後輩。以我在科學研究的經驗,失敗是一種,讓我的嗅覺變得更加敏感的寶貴經驗。很多研究的思路,一開始真的是死路,處處碰壁。
Thumbnail
成功並不是一條直線的路,而是經過無數次嘗試與失敗的過程。每一次失敗都是寶貴的經驗,每一條錯路都是學習的機會。勇敢嘗試、不斷探索,是通向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需要積極的努力 成功不是偶然的,這句話背後蘊含了深刻的道理與無數的故事。每個人心中對於成功的定義或許不盡相同,但大多數人都能感受到,成功往往不僅僅是一時的偶然或運氣,而是需要積極的努力、持續的學習和堅定的信念。 深入研究與不懈的實驗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看到一些耀眼的成功故事,那些看似一夕之間
成功的人遇到困難時找方法,失敗的人遇到困難時找藉口。
Thumbnail
學到失敗的那件事,讓我學到當下事情應該有的經驗,不管是成功或是失敗,讓我都有東西可以學習到該有的經驗,如書上提到的一段話,有時不順遂和失敗才能讓我們有機會學習與成長,所以失敗也讓我能夠好好去思考省思自己的失敗!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面對失敗的旅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故事。這篇文章探討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並強調持正向態度的重要性。從回顧個人經歷中,我們學會如何接受挫折,發現自己背後的故事,致力於成為更好的自己。加入我們,一同探討面對挑戰的勇氣,以及如何與朋友分享彼此的挫敗經歷。
Thumbnail
負面的經驗 在人生的旅途中,失敗似乎總是被視為一種負面的經驗,是應該被避免的。然而,失敗卻往往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成功和失敗之間的關係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只有經歷過失敗,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成功的價值,並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因此,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它是通向成功的必要階梯。
對於那些一直努力但還沒成功的人,不要灰心 你只是比別人慢一些到達成功而已 每次吸取失敗的經驗,都讓你更接近成功一步 這些寶貴的養分會成為你未來成功的基石 無論是創業、職場晉升、經營自媒體,還是追求其他目標 擁有越多失敗經驗,你應該越感到高興
Thumbnail
昨天看到一位哈佛心理學家在談「失敗」這件事,她認為失敗分三種: 第一種是「基本性的失敗Basic Failure」,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低級錯誤」,一般這種失敗都是人為且單一的因素,但是造成的後果有大有小,小的可能是做菜時把鹽錯放成糖;大的可能是某銀行行員因操作錯誤把原定的八百萬元按成八億元⋯⋯
Thumbnail
但也正因為沒有人生來完美,失敗總是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不論你對你做的事情再有自信、付出多大努力,會失敗的時候就是會失敗。 然而,失敗不代表著你的寫作人生就毫無轉機。我們必須學會與失敗相處,並把曾經醜陋的自己牢記在心。
與其體驗失敗,不如管理失敗。失敗其實有很多類型,而由於是親身體驗,失敗前後自己感受到的差異,很值得寫下來,記錄下來,接著去提煉其中得到的領悟,化成一些秘訣,教給後輩。以我在科學研究的經驗,失敗是一種,讓我的嗅覺變得更加敏感的寶貴經驗。很多研究的思路,一開始真的是死路,處處碰壁。
Thumbnail
成功並不是一條直線的路,而是經過無數次嘗試與失敗的過程。每一次失敗都是寶貴的經驗,每一條錯路都是學習的機會。勇敢嘗試、不斷探索,是通向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需要積極的努力 成功不是偶然的,這句話背後蘊含了深刻的道理與無數的故事。每個人心中對於成功的定義或許不盡相同,但大多數人都能感受到,成功往往不僅僅是一時的偶然或運氣,而是需要積極的努力、持續的學習和堅定的信念。 深入研究與不懈的實驗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看到一些耀眼的成功故事,那些看似一夕之間
成功的人遇到困難時找方法,失敗的人遇到困難時找藉口。
Thumbnail
學到失敗的那件事,讓我學到當下事情應該有的經驗,不管是成功或是失敗,讓我都有東西可以學習到該有的經驗,如書上提到的一段話,有時不順遂和失敗才能讓我們有機會學習與成長,所以失敗也讓我能夠好好去思考省思自己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