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是雙向選擇的結果。」
「任何一個商,都包含著嘗試,猜想,試錯,然後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一個正確的答案,其實隱藏著許多錯誤,只不過一旦正確答案出現,這些錯誤就隱身,沈底,看不見了。」
「錯誤都是沈底的,你是看不見的----你看到的都是正確的。」
這段討論,節錄自吳伯凡老師的認知方法論[1],
引發我對「做研究與寫論文」的深刻思考。
吳伯凡老師這段話,
其實很明確點出了為何「好學生」與「能做事的科學家」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
「好學生」本身對學習「正確答案」非常擅長,
能夠通過各種定型化的測驗,在學校的制度下拿到更多的好資源。
然而,「好學生」之所以可能淪為「做題家」,
就是因為他們對「正確答案背後所隱身的錯誤」沒有足夠的「認知」。
也就是說,其實,「掌握知識」與「發現知識」的能力,
是完完全全不同的。
「掌握知識」可以靠強記硬背,刻意練習,吃苦耐勞;
然而,「發現知識」,卻要靠快速失敗,刻意失敗,大量失敗,反思失敗,
在一大推模糊不清,漏洞百出的失敗經驗中,
提煉出可靠,經得起推敲,能夠重現的知識。
這也正好解釋了,
為什麼你會覺得很多念了碩士的人其實不怎麼樣,
因為他們就只是多了兩年「掌握知識」的經驗,
但「發現知識」的能力完全缺乏,
於是就成為了人力資源中一個個待選的標準品。
Reference
[1] 吳伯凡-認知方法論-筫法与认知 4 | 如何犯一个正确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