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閱讀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Byung-chul Han)的作品是《倦怠社會》,那時已知道他的哲學三部曲還有《透明社會》和《愛欲之死》,他屬黑格爾主義及解構主義學派,專門探討社會哲學問題,他的書都屬哲普類,大多只有一百頁左右,對哲學門外漢如我者,都是不錯的閱讀選擇。
談韓炳哲的書並非因為我是個哲學家或社會學家,而是身為一個「社會人」(Social man),面對社會的各樣現象和變異,確實有需要作出或深或淺的思考,好讓更了解這個看似熟悉卻陌生的社會,尤其在廿一世紀,有稱是元宇宙、網絡3.0、AI世代等等多元世界,網速還要比人心轉變得更急更快,擁有大數據(Big Data)相當於擁有世界,人類社會的未來將會如何呢?這是一個大課題,不論是否抱持信仰者,都一樣面對這場日光之下的變革。
韓炳哲在這本小書中單刀直入陳述我們都身處在這個透明社會,所謂透明,可在各方面的社會性來了解,包括「肯定社會」、「展示社會」、「明證社會」、「色情社會」、「加速社會」、「親密社會」、「資訊社會」、「揭露社會」及「監控社會」。這個看似一種進程的架構,實質上又是一個循環,各種社會特質環環相扣,形成透明社會,像書中提及的「環形監獄」(邊沁)。從第一章「肯定社會」中,韓炳哲已開宗明義描繪這個透明社會的特性:「現今的社會系統,強制系統內的過程全部透明,便於操作加速,加速壓力伴隨著否定性的削弱而生,當相同者回覆相同者,產生相同者連瑣反應時,溝通速度最快,來自他性與陌生性的否定或者說來自他者的抗拒,會干擾且緩延相同者之間順暢的溝通,透明排除他者和陌生者,就能穩定與加速系統,這種有系統的強制性,將透明社會變成一體化的社會,它的特權特質就存在於其中:「一體化的新詞是「透明」。」(頁16-17)
韓炳哲說的一體化並不是共同體,透明社會不能構建共同體,因為它當中沒有亦不需講求信任,透明關係是一種死掉的關係(頁20),只憑藉過度的溝通、泛濫的資訊、赤裸色情的展示、不斷加速而排除任何形式的距離,是無法建構共同體的。
韓氏引述班雅明對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解釋彌賽亞王國的譬喻:「要建立和平王國,不需要破壞一切事物,才開始新的世界,只要稍微移動一下杯子,或那些灌木或石頭等一切事物即可⋯⋯即將來臨的和平王國不叫作透明社會,透明並非和平狀態。」(頁41-42)他又提及奧古斯丁認為上帝放置隱喻,故意使聖典隱晦不明,是為了激起更多慾望:「這些事有如披上比喻的外袍,以鍛鍊虔誠探詢之人的心智。」(頁46)在一個宣傳陽光司法的政權,要在社會上實踐互相監察的制度,聲稱人民共同守護法治精神,實際上是彼此監控,並以擁有監控權力為擁有自由民主的力量,這不啻是一種辯證,證明在透明社會中所謂的自由只能是另一種監控。
傳道書告訴我們在日光之下不論信主與否的人都會有同樣的遭遇,因為我們都因始祖犯罪而虧缺了神的榮耀,從亞當夏娃發現自己赤身露體開始,人類就活在赤裸的暴力之下,沒有了信仰賦予恩典這件衣服,人只能在罪中打滾,他們彼此仇視,互相攻訐,往往以侵佔他者為目的,而透明社會就是侵佔的終極狀態,藉著展示、揭露、親密、色情、加速與監控這些特質,消弭他者與他者的距離,亦即變成透明的狀態,在其中沒有真理,因為真理本身並非透明,而是藉著隱喻與象徵,讓人心領神會,耶穌就多以比喻來教導門徒認識真理。
韓炳哲的《透明社會》的確未必是結構嚴謹的論著,但他的演繹帶來不少思考空間,尤其作為基督徒的我們,要自知不要活在宗教的象牙塔內,當面對日漸透明的社會(如:數碼化使經濟體系透明化)所塑造的一體化,要求集體的透明性、統一性與普遍性,而忽略尊重他者的私隱性、差異性與獨特性,真理會否隨之變得僵化和扁平化呢?在彼此監控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會否隨之而瓦解,失去信任的社會又是否能造就生命?這都不是多舉辦幾次培靈會、多聽幾堂道、多上一些聖經課程就能應對得到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