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Sho 的路上觀察手記
2024/10/09last_publish_at


讀完用途理論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寫作」的用途是什麼?


「寫作」這件事服務了兩個族群。

一個是作者,一個是讀者。


寫作平台對作者的「用途」相對比較好理解,因為人天生有「表達」的渴望,寫作可以達成這個用途,跟社群平台的用途非常類似,又比拍照拍片簡單太多了。

若說在哪寫有差異,坦白說現在無論痞客邦或方格子,差異也都極小,因為社群平台的機制可以容納長文,最後驅動我們選擇哪個的,就是該平台因定位不同而吸引來的客群不同。


但是「閱讀」呢?


「閱讀」的用途就太多了。


我直接想到一個真實世界的案例,有某位作家,文章經常被躂伐,但他卻是真正在獲利低迷的出版業上賺到錢的作家。(聽說,他已經賺到買房了)


閱讀可以提供的用途有:

1.找共情,作者寫出讀者想表達卻表達不好的情緒感受。

2.找樂子,填補現代人高壓生活下的時間空缺,例如通勤或睡前。

3.找知識,是目的性讀者或學習型讀者的主要用途。


可能有更多,但我就先列出三個。



我想這位作家真正滿足的用途是「1」和「2」吧。所以用「3」去看他而批評他的,他本來就沒有要服務這群讀者。若再細分「4」文字美感,那就更不是了。


回顧我自己的寫作史,雖然我並非多厲害的寫手,也是有過上 Google 第一頁前三名文章的成績,同時還出過電子書 / 譯作 的人,在方格子也不是完全沒有賺到付費閱讀的錢。(當然這金額小到無法生活,只能算咖啡錢)。但這樣「相對」言之有物的作品,為什麼就是賣不動?

我可是有在日本當地訪談的獨家內容呢!


我想這就是因為,無論 1~3 的哪一個用途我都做得不夠好,當沒有給讀者「讀你作品的理由」,那麼作品再好也不會賣。


找共情,一定要寫成文章嗎?不一定。如果專攻這個用途,我跟內容農場 / 正能量社群帳號的差異也沒什麼不同。

找樂子,因為作者我本人個性的關係,我喜歡鑽得很深,議題容易變得沈重,而且這個象限的競爭對手太多了,短影音也是我的對手。


找知識,可能壓根就不是這個平台用戶想要的用途,除非他就是跟著某位大神來的,但那變成是大神的用途很明確。真正想要學習的人,課程平台做得更好。


綜觀其上,我的文章用途就不夠明確了。


雖然我對自己文字的「用途」還沒有答案,不過,用「用途理論」來分析自己,就可以看到不足之處。


誰說只有商業人士才看商管書呢!

推薦這本書給大家。

Soul
Soul和其他 31 人喜歡這篇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