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近日是端午節,又有人在討論:過五月節是毋是就會變成中國人?
多數台派都自然認為不是,但否定的理由,在我看來都千奇百怪,像是『多元文化大家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節日』,或是『台灣人過聖誕節也沒有變成歐美人』等等云云。
先從第二個理由開始講。一個國家過什麼節日,確實和國族身分認同有很大的關係。台灣人過聖誕節之所以沒有變成歐美人,是因為對比歐美國家,我們並沒有真正在過聖誕節。以德國為例,市集、聚餐、交換禮物、Adventskalender (聖誕倒數日曆)等等,相關的活動涵蓋了整個12月,還是國定假日,台灣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第一個理由,也大有問題。會一直講台灣是多元的人,通常也在迴避自己身上『中華文化』的標籤。雖然主張自由選擇、多元包容,但實際上還是沒有脫離『中華文化』的思考框架,多半都下意識將五月節視為是『中華文化』了,畢竟從小到大的義務教育都這樣教。
還有人會去扯什麼『屈原是楚國人,當時還沒有中共』,根本是搞錯重點,且不說端午的由來並非自東亞大陸的中原而是吳越一帶,台灣傳統的端午節並沒有屈原啊?講的反而是目連救母開地獄門,引發唐帝國末年黃巢之亂的故事。
更何況,民國以前的台灣龍舟並不是今日龍頭的樣式,下水前還有各種慎重的祭典儀式。除了划龍舟之外,早期還有互丟石頭的石戰傳統(聽起來很危險)。特定區域如臺中市南屯區,還有『穿木屐躦鯪鯉』的傳說和傳統,我個人還蠻希望這樣獨特的活動,可以擴張到全台,就像冥婚撿紅包(原南部習俗)、送肉粽(原中彰沿海習俗)。
綜上所述,過五月節,從來就不會變成中國人,但原因並非是『多元文化』或『過什麼節,不會變成哪一國人』。而是『台灣文化』中的五月節,和『中華文化』的端午節,其內涵有相異的面向,是互不隸屬的狀態。因此,並非是『台灣文化』含有『中華文化』的端午節;而是端午節本來就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完全沒必要以『中華文化』去橋接端午節的概念。
因為近日是端午節,又有人在討論:過五月節是毋是就會變成中國人?
多數台派都自然認為不是,但否定的理由,在我看來都千奇百怪,像是『多元文化大家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節日』,或是『台灣人過聖誕節也沒有變成歐美人』等等云云。
先從第二個理由開始講。一個國家過什麼節日,確實和國族身分認同有很大的關係。台灣人過聖誕節之所以沒有變成歐美人,是因為對比歐美國家,我們並沒有真正在過聖誕節。以德國為例,市集、聚餐、交換禮物、Adventskalender (聖誕倒數日曆)等等,相關的活動涵蓋了整個12月,還是國定假日,台灣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第一個理由,也大有問題。會一直講台灣是多元的人,通常也在迴避自己身上『中華文化』的標籤。雖然主張自由選擇、多元包容,但實際上還是沒有脫離『中華文化』的思考框架,多半都下意識將五月節視為是『中華文化』了,畢竟從小到大的義務教育都這樣教。
還有人會去扯什麼『屈原是楚國人,當時還沒有中共』,根本是搞錯重點,且不說端午的由來並非自東亞大陸的中原而是吳越一帶,台灣傳統的端午節並沒有屈原啊?講的反而是目連救母開地獄門,引發唐帝國末年黃巢之亂的故事。
更何況,民國以前的台灣龍舟並不是今日龍頭的樣式,下水前還有各種慎重的祭典儀式。除了划龍舟之外,早期還有互丟石頭的石戰傳統(聽起來很危險)。特定區域如臺中市南屯區,還有『穿木屐躦鯪鯉』的傳說和傳統,我個人還蠻希望這樣獨特的活動,可以擴張到全台,就像冥婚撿紅包(原南部習俗)、送肉粽(原中彰沿海習俗)。
綜上所述,過五月節,從來就不會變成中國人,但原因並非是『多元文化』或『過什麼節,不會變成哪一國人』。而是『台灣文化』中的五月節,和『中華文化』的端午節,其內涵有相異的面向,是互不隸屬的狀態。因此,並非是『台灣文化』含有『中華文化』的端午節;而是端午節本來就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完全沒必要以『中華文化』去橋接端午節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