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遴的沙龍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著名歷史學家菲利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在其經典巨著《文明的力量》裡指出:「文明是人對自然環境的關係,出於人類想使自然符合自己需求的衝動而改造自然環境。」如是者,文明所謂的「改造」似乎更像另類的野蠻。阿梅斯托更直言:「有時候他們(人類)試圖徹底脫離自然,佯裝人不是生態系統的一部份,聲稱人類界與動物界沒有重疊。他們試圖『消滅人的自然屬性』:把內在的野蠻人切除,用精緻的衣服和禮節馴化內在的野人。」或許這可以成為蔡惠萍所著《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一個貼切的註腳。


《未完的旅程》的作者蔡惠萍是台灣《聯合報》副總編輯,她在書中自序裡提到撰寫本書的因由,是源自一部名為《一隻台灣黑熊之死──711/568的人間記事》紀錄片。生態紀錄片導演顏妏如對一隻黑熊展開長達一年半的追蹤拍攝,直至牠遭到槍殺並埋屍為止,最後輯成紀錄片。我讀過本書後才有機會在飛機上觀看這部片,在我看畢下機的一刻,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扎心。當我再讀蔡惠萍這書,不只替黑熊568的悲慘結局感到難過,更覺人類的可悲不止於自以為是,更甚的是他們所謂締造的文明,可能只是剝削甚至是殺戳的代名詞。


黑熊568事件的導火線源於2022年5月,當牠正找到返家之路,在曲折的路上趕忙時,不幸中了「山豬吊」陷阱;更不幸的是,黑熊剛巧被一對原住民獵人祖孫發現,他們不諳法規,以為誤捕黑熊會受刑責,故槍殺了黑熊,拆下衛星追蹤頸圈,最後埋下黑熊屍體。這事曝光後成為討論熱話,所涉及的爭議範圍不只是人熊的衝突關係,還有對原住民的狩獵文化、生態保育等問題。


台灣的狩獵文化一直存在高度爭議,而原住民並沒有土地私有化的概念,他們認為人只是替上天管理土地的。這一點跟聖經所記述的不謀而合,當然基督徒是否能貫徹執行這個管家的角色,就另作別論了。國民政府到台後頒佈《森林法》,延續日本殖民政府的精神,除了完全接收殖民時期的國有森林,更嚴格規定凡在國有林地上的一草一木,均屬國家所有。這樣一來,就算原住民只依循過往的生活方式使用山林資源,都會變成竊取國家財產的小偷。到底國家所有是否就等於公有化?抑或只是官方的私有化?這可能又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政治議題。的確當台灣經濟起飛後,「文明」促使原住民參與大量商業捕獵,山林開發大行其道,使大自然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是不折不扣的黑歷史。

原本的生態一旦被改變,就很難走回頭路。儘管之後台灣訂立《野生動物保育法》,嚴格限制了原住民的狩獵行為,法規卻成了雙面刃,斷絕了原住民與山林的親密關係。這對原本自覺是大地管理者的原住民而言,是難以想像的。凡認為大自然是具靈性的人,不管是不是教徒,都有可能在面對文明發展與保護大自然之際,內心感到矛盾與衝突。基督徒理應比其他宗教的信徒對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更有想法,聖經第一部經卷創世記的第一章,就已經涉及這方面的問題。傳統上,我們會以創世記一章26至28節來理解神授予人類管轄受造世界的權力。這是因為人有神的形像,可以代表神管治世界和萬物;可是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反而破壞整個大自然,甚至達到崩潰邊緣,其中有多少是由基督徒所促成的呢?這就要由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捫心自問才知道了。


後來,有人反對以上的傳統觀念,其中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的創造神學的基礎就強調人和其他生物都是神所造的群體,成員之間存有關係和分受性;而基督教的生態神學則必須從「彌賽亞的基督」去理解,即生態的時間和進程是按彌賽亞的時間,而進程是朝著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等議題發展的。在這個去中心化的年代,基督徒要自省,所謂的管家並不應以自我中心為出發點,而是要按上帝的心意與萬物和平共存;不要舉著上帝為主的旗幟,就對大自然資源予取予攜,正如阿梅斯托所說:「文明的故事必須要包括不同的文明如何建立彼此的接觸。」(《文明的力量》)

《未完的旅程》記述從事生態保育的姜博仁,對黑熊568事件作出深入的研究,他在臉書上寫道:「原住民與政府的信任被打破之後,需要怎樣的努力才可以修復?⋯⋯只有讓部落再度與山連在一起,也就是『狩獵自主管理』,山才會是家⋯⋯」作者蔡惠萍對此認為「政府要取得信任的不光是部落,對狩獵文化普遍不了解,也不認同的主流社會更是一道高牆。」這反映了我們作為社會人(social human),有責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尤其自詡為上帝管家的基督徒,不能以為事情發生在遠方就跟自己無關。假如認同大地是上帝所賜予的,那就不能以畫地為牢的態度看事物;愈缺乏理解,就愈增加偏見。帶有偏見的信仰,隨時對人和自然的傷害更深。

avatar-img
加入討論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著名歷史學家菲利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在其經典巨著《文明的力量》裡指出:「文明是人對自然環境的關係,出於人類想使自然符合自己需求的衝動而改造自然環境。」如是者,文明所謂的「改造」似乎更像另類的野蠻。阿梅斯托更直言:「有時候他們(人類)試圖徹底脫離自然,佯裝人不是生態系統的一部份,聲稱人類界與動物界沒有重疊。他們試圖『消滅人的自然屬性』:把內在的野蠻人切除,用精緻的衣服和禮節馴化內在的野人。」或許這可以成為蔡惠萍所著《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一個貼切的註腳。


《未完的旅程》的作者蔡惠萍是台灣《聯合報》副總編輯,她在書中自序裡提到撰寫本書的因由,是源自一部名為《一隻台灣黑熊之死──711/568的人間記事》紀錄片。生態紀錄片導演顏妏如對一隻黑熊展開長達一年半的追蹤拍攝,直至牠遭到槍殺並埋屍為止,最後輯成紀錄片。我讀過本書後才有機會在飛機上觀看這部片,在我看畢下機的一刻,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扎心。當我再讀蔡惠萍這書,不只替黑熊568的悲慘結局感到難過,更覺人類的可悲不止於自以為是,更甚的是他們所謂締造的文明,可能只是剝削甚至是殺戳的代名詞。


黑熊568事件的導火線源於2022年5月,當牠正找到返家之路,在曲折的路上趕忙時,不幸中了「山豬吊」陷阱;更不幸的是,黑熊剛巧被一對原住民獵人祖孫發現,他們不諳法規,以為誤捕黑熊會受刑責,故槍殺了黑熊,拆下衛星追蹤頸圈,最後埋下黑熊屍體。這事曝光後成為討論熱話,所涉及的爭議範圍不只是人熊的衝突關係,還有對原住民的狩獵文化、生態保育等問題。


台灣的狩獵文化一直存在高度爭議,而原住民並沒有土地私有化的概念,他們認為人只是替上天管理土地的。這一點跟聖經所記述的不謀而合,當然基督徒是否能貫徹執行這個管家的角色,就另作別論了。國民政府到台後頒佈《森林法》,延續日本殖民政府的精神,除了完全接收殖民時期的國有森林,更嚴格規定凡在國有林地上的一草一木,均屬國家所有。這樣一來,就算原住民只依循過往的生活方式使用山林資源,都會變成竊取國家財產的小偷。到底國家所有是否就等於公有化?抑或只是官方的私有化?這可能又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政治議題。的確當台灣經濟起飛後,「文明」促使原住民參與大量商業捕獵,山林開發大行其道,使大自然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是不折不扣的黑歷史。

原本的生態一旦被改變,就很難走回頭路。儘管之後台灣訂立《野生動物保育法》,嚴格限制了原住民的狩獵行為,法規卻成了雙面刃,斷絕了原住民與山林的親密關係。這對原本自覺是大地管理者的原住民而言,是難以想像的。凡認為大自然是具靈性的人,不管是不是教徒,都有可能在面對文明發展與保護大自然之際,內心感到矛盾與衝突。基督徒理應比其他宗教的信徒對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更有想法,聖經第一部經卷創世記的第一章,就已經涉及這方面的問題。傳統上,我們會以創世記一章26至28節來理解神授予人類管轄受造世界的權力。這是因為人有神的形像,可以代表神管治世界和萬物;可是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反而破壞整個大自然,甚至達到崩潰邊緣,其中有多少是由基督徒所促成的呢?這就要由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捫心自問才知道了。


後來,有人反對以上的傳統觀念,其中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的創造神學的基礎就強調人和其他生物都是神所造的群體,成員之間存有關係和分受性;而基督教的生態神學則必須從「彌賽亞的基督」去理解,即生態的時間和進程是按彌賽亞的時間,而進程是朝著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等議題發展的。在這個去中心化的年代,基督徒要自省,所謂的管家並不應以自我中心為出發點,而是要按上帝的心意與萬物和平共存;不要舉著上帝為主的旗幟,就對大自然資源予取予攜,正如阿梅斯托所說:「文明的故事必須要包括不同的文明如何建立彼此的接觸。」(《文明的力量》)

《未完的旅程》記述從事生態保育的姜博仁,對黑熊568事件作出深入的研究,他在臉書上寫道:「原住民與政府的信任被打破之後,需要怎樣的努力才可以修復?⋯⋯只有讓部落再度與山連在一起,也就是『狩獵自主管理』,山才會是家⋯⋯」作者蔡惠萍對此認為「政府要取得信任的不光是部落,對狩獵文化普遍不了解,也不認同的主流社會更是一道高牆。」這反映了我們作為社會人(social human),有責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尤其自詡為上帝管家的基督徒,不能以為事情發生在遠方就跟自己無關。假如認同大地是上帝所賜予的,那就不能以畫地為牢的態度看事物;愈缺乏理解,就愈增加偏見。帶有偏見的信仰,隨時對人和自然的傷害更深。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