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走路,但你是否想過
每一步,其實都是身體在偷偷幫我們節能?
有些人走不久,一下就又累又酸痛,是否走路的姿勢不理想?
一般人每天約走6000到10000步,每步步幅大約0.45倍的身高
以中等速度走路,一小時大約可消耗200到300大卡,每千步大概消耗30~50卡,因此一天靠走路平均能消耗約100到300大卡
⸻
🦶 第一章|步態循環(Gait Cycle)
每一次腳跟著地到腳尖離地
整個週期分為兩大階段:
• 支撐期(Stance Phase): 約佔 60%,當身體重量落在該腳上,包含腳跟接觸、平足期、站立中期,以及推進期與腳趾離地 (Propulsion / Toe Off)
• 擺動期(Swing Phase): 約佔 40%,當腳離地後向前擺動,經歷擺動初期、中期與終期,直到下一次腳跟著地
過程中,身體不斷地重心轉移、吸收衝擊、儲能再釋能
每一步都是精密的連鎖反應,讓我們能在看似輕鬆的步伐中,以最少的能量持續前進
⸻
⚙️ 第二章|身體的彈簧
行走之所以流暢,是因為身體內建的彈性能量系統(Elastic Energy System)
這些系統應用伸展-收縮循環 (Stretch-Shorten Cycle, SSC) 的原理,透過肌肉筋膜、肌腱韌帶的連動,完成能量的「吸收—儲存—釋放」
🔹 Coil / Recoil|軀幹的旋轉
這個旋轉系統就像身體的引擎,它利用螺旋線 (Spiral Line) 整合全身張力,由下肢跨過腹斜肌筋膜,連結至對側肩膀與手臂
• Coil (扭緊):Mid-stance 後段到 Terminal stance ,骨盆與胸廓出現反向旋轉,將筋膜拉長,為下一步儲存動能
• Recoil (回彈): 進入擺動初期(Early Swing)時,快速釋放彈性能量,高效完成擺動加速 (Swing Phase Acceleration),讓步伐自然前擺,減少能量損耗
🔹 Windlass Effect|絞盤效應
足底筋膜是第一個儲存和釋放彈能的結構:
1. 吸收: 腳跟著地時(Heel Strike),足部外翻(Supination)穩定;轉至中期支撐(Mid Stance),足部內翻(Pronation)下沉,足底筋膜延展,大腳趾背屈到最緊
2. 釋放: 到了腳趾離地(Toe Off),足弓重新回到外翻(Supination),大腳趾和筋膜被動拉緊產生回彈
在推進時,藉由第一蹠鏈First Ray Rocking 重心轉移機制,將能量配合Windlass 效應傳導至前足。
在健康的步態中,「身體的重量轉移力線會穿過第二蹠骨,最終由第一蹠骨(大腳趾根部)釋放」,這條能量線是最高效的「步態力線」。
🔹 筋膜能量鏈|張力的傳導系統
筋膜鏈將能量從足底一路接力至軀幹和頭部
• Plantar fascia 足底筋膜:
吸收地面反作用力、釋放推進能量
• 螺旋線 (Spiral Line) 整合:
透過腹斜肌筋膜、髂脛束、胸腰筋膜,傳導 Coil/Recoil 的旋轉張力
• 其他穩定結構:
如 SIJ & Sacrotuberous fascia (穩定骨盆),Fascia Nuchae (穩定頭頸)
⸻
⚠️ 第三章|步伐失衡
🔹關鍵失衡點
所有不良步態模式的基礎問題都在於推進力 (Propulsion) 的效率喪失
•髖關節伸展不足或上肢旋轉受限會直接限制動作儲能,進而影響釋能的釋放效果
•這導致步態速度變慢,並且缺乏彈性與效率,增加身體的能量損耗
🔺常見的不良步態模式
1️⃣ Trendelenburg gait|臀中肌無力型
骨盆於支撐期下沉,無法傳遞能量,軀幹向同側傾斜代償,
2️⃣ 帕金森型步態|胸椎僵化/神經協調失調
特徵是重心過度前傾、步伐細碎、手臂不擺動、身體僵硬,骨盆旋轉受限
3️⃣ 啤酒肚型步態|骨盆前傾與過度髖伸
腹部鬆弛、臀肌失能,腰部緊繃、重心後移、步伐沈重
⸻
✨ 結語
步態,是身體能量最真實的流動
不妨觀察和感受一下步態,了解你的身體正在如何運作吧
📍 台南市東區仁和路49-5號1F
https://maps.app.goo.gl/vuzhLwgxdyV16qr49?g_st=ipc
📝開幕優惠中,歡迎預約體驗
#台南東區 #台南徒手 #台南健身
#筋膜放鬆 #運動按摩 #產後調理
#術後訓練 #銀髮訓練 #體態雕塑
#身語流境 #步態分析 #生物力學
#功能性訓練 #bodyechoes
我們每天都在走路,但你是否想過
每一步,其實都是身體在偷偷幫我們節能?
有些人走不久,一下就又累又酸痛,是否走路的姿勢不理想?
一般人每天約走6000到10000步,每步步幅大約0.45倍的身高
以中等速度走路,一小時大約可消耗200到300大卡,每千步大概消耗30~50卡,因此一天靠走路平均能消耗約100到300大卡
⸻
🦶 第一章|步態循環(Gait Cycle)
每一次腳跟著地到腳尖離地
整個週期分為兩大階段:
• 支撐期(Stance Phase): 約佔 60%,當身體重量落在該腳上,包含腳跟接觸、平足期、站立中期,以及推進期與腳趾離地 (Propulsion / Toe Off)
• 擺動期(Swing Phase): 約佔 40%,當腳離地後向前擺動,經歷擺動初期、中期與終期,直到下一次腳跟著地
過程中,身體不斷地重心轉移、吸收衝擊、儲能再釋能
每一步都是精密的連鎖反應,讓我們能在看似輕鬆的步伐中,以最少的能量持續前進
⸻
⚙️ 第二章|身體的彈簧
行走之所以流暢,是因為身體內建的彈性能量系統(Elastic Energy System)
這些系統應用伸展-收縮循環 (Stretch-Shorten Cycle, SSC) 的原理,透過肌肉筋膜、肌腱韌帶的連動,完成能量的「吸收—儲存—釋放」
🔹 Coil / Recoil|軀幹的旋轉
這個旋轉系統就像身體的引擎,它利用螺旋線 (Spiral Line) 整合全身張力,由下肢跨過腹斜肌筋膜,連結至對側肩膀與手臂
• Coil (扭緊):Mid-stance 後段到 Terminal stance ,骨盆與胸廓出現反向旋轉,將筋膜拉長,為下一步儲存動能
• Recoil (回彈): 進入擺動初期(Early Swing)時,快速釋放彈性能量,高效完成擺動加速 (Swing Phase Acceleration),讓步伐自然前擺,減少能量損耗
🔹 Windlass Effect|絞盤效應
足底筋膜是第一個儲存和釋放彈能的結構:
1. 吸收: 腳跟著地時(Heel Strike),足部外翻(Supination)穩定;轉至中期支撐(Mid Stance),足部內翻(Pronation)下沉,足底筋膜延展,大腳趾背屈到最緊
2. 釋放: 到了腳趾離地(Toe Off),足弓重新回到外翻(Supination),大腳趾和筋膜被動拉緊產生回彈
在推進時,藉由第一蹠鏈First Ray Rocking 重心轉移機制,將能量配合Windlass 效應傳導至前足。
在健康的步態中,「身體的重量轉移力線會穿過第二蹠骨,最終由第一蹠骨(大腳趾根部)釋放」,這條能量線是最高效的「步態力線」。
🔹 筋膜能量鏈|張力的傳導系統
筋膜鏈將能量從足底一路接力至軀幹和頭部
• Plantar fascia 足底筋膜:
吸收地面反作用力、釋放推進能量
• 螺旋線 (Spiral Line) 整合:
透過腹斜肌筋膜、髂脛束、胸腰筋膜,傳導 Coil/Recoil 的旋轉張力
• 其他穩定結構:
如 SIJ & Sacrotuberous fascia (穩定骨盆),Fascia Nuchae (穩定頭頸)
⸻
⚠️ 第三章|步伐失衡
🔹關鍵失衡點
所有不良步態模式的基礎問題都在於推進力 (Propulsion) 的效率喪失
•髖關節伸展不足或上肢旋轉受限會直接限制動作儲能,進而影響釋能的釋放效果
•這導致步態速度變慢,並且缺乏彈性與效率,增加身體的能量損耗
🔺常見的不良步態模式
1️⃣ Trendelenburg gait|臀中肌無力型
骨盆於支撐期下沉,無法傳遞能量,軀幹向同側傾斜代償,
2️⃣ 帕金森型步態|胸椎僵化/神經協調失調
特徵是重心過度前傾、步伐細碎、手臂不擺動、身體僵硬,骨盆旋轉受限
3️⃣ 啤酒肚型步態|骨盆前傾與過度髖伸
腹部鬆弛、臀肌失能,腰部緊繃、重心後移、步伐沈重
⸻
✨ 結語
步態,是身體能量最真實的流動
不妨觀察和感受一下步態,了解你的身體正在如何運作吧
📍 台南市東區仁和路49-5號1F
https://maps.app.goo.gl/vuzhLwgxdyV16qr49?g_st=ipc
📝開幕優惠中,歡迎預約體驗
#台南東區 #台南徒手 #台南健身
#筋膜放鬆 #運動按摩 #產後調理
#術後訓練 #銀髮訓練 #體態雕塑
#身語流境 #步態分析 #生物力學
#功能性訓練 #bodyech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