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舍州記|零参
漫無目的按著遙控器頻道切換鍵的人,也許都曾切換到那些自然生態的節目,又或許那些帶著戲劇效果的捕鮪魚活動讓手指暫停了五分鐘;而我個人更喜愛那些紀錄片式的影像,記載著日本對於捕鮪魚的執著與專注。
那些以捕鮪魚維生的人們,修補漁船與工具度過沒有鮪魚的二月至七月。而當季節來臨時(通常是八月至隔年一月),一艘艘漁船在浪淘中等待著,觀察著儀器與海浪之間的細微變化;而當變化被覺察,他們便試圖追上那些鮪魚,直到一尾鮪魚掛在船上。不斷重複,直到季節過去、魚群散去。
灌蟋蟀法之於等待,而出海那刻我已然知曉我需要捕抓的那尾思緒,我所做的便是在紙張、黑鏡與現實中觀察那些微的變化直到取得我所需要的材料。
休息一下
近期podcast在台灣開始急速竄紅,身為一年以上用戶我想推薦一下優質外國節目。
這個節目建構了一個完全未知的城鎮,但是不會給聽眾太多關於這個城鎮的背景知識,因此聽眾就如同漂浮在作者的想像之海,隨著浪潮移動。比如在這個名為夜谷的城鎮裡有一個禁止寵物入內的寵物公園、找不到入口的市政廳等等,讓人腦動大開的設定。我簡稱剛呼完。
甚至出了一本書
這種將一般認知的知識解離,老實說,我認為他能給予我很多關於PROGRAM的思考。
回到捕鮪魚
The Red And Blue Pills
不被意識的言論重量
One Man Table
Soundtrack
選擇漁獲
而「聲音地誌(Sound Geography)」的計畫讓我得到這題答案。藝術家試圖使用文字、速寫、抽象圖騰與照片對一個場景下的聲音地景(Soundscape)進行切片,希望透過紙張(也有形象的表現)書寫在地性的聲音。
與浪之間
決定了我要捕抓的思緒之後,我開始尋找那些所謂「浪濤之間些微的變化」。而查看案例是我們被訓練出來直覺思考。所以一堆書單先列了出來。
《超越聲音藝術:前衛主義、聲音機器、聽覺現代性》
林其蔚
《台北祕密音樂場所:有音樂,我就能在這城市生存》
李明璁
而我將這這類書籍分為兩種討論方向
其一,這類是討論現代人對於
何謂自然的聲音之探討,(甚至還有一個
聲景學會)。
其二,是進入現代人的生活裡,梳理城市聲景,發覺都市中被隱藏的聲音。
由於在上一篇對於
Soundtrack這個議題的論述,因此我更傾向對於城市的日常配樂為題(第二類。當然這些書都需要時間去消化,而這就是第三步,順著海給的線索,追著魚群而走。
我將書本的案例定調為類似「序」的類別。接著我開始觀察,建築這個同溫層裡大家如何思考這聲音的議題。
《看那個聲音》曾莉閔
進行視覺化再現,轉化疏密波。保存場域的聲音遺跡。
《畫出現場的聲音》 陳品臻
以機器人為載體,聆聽後轉譯。
《布 sound of organdie》 董泓慶
使人的感官不是分裂的,聲音資料作為時間性的產物,更深層的情緒感知。窗簾與吹進來的風,布在聆聽並反應。
《可食性情緒載體》 胡昇沛
無形的資料透過有形承接,聲音承載著情緒資料(一個烤箱)。
以上是交大建研所作品集(2016-2018)中關於聲音的案例。
追
聲音的轉譯具有其多面性;能透過實地採集計畫進行類型分類,抑或透過先行選擇載體的表達形式,而後將聲音物件進行轉譯。
而我認知上的Soundtrack更類似於對於日常聲音的描摹,就如同聲音之於電影,當配樂跳出於影像他會被視為一項失敗的產物;聲音在生活中的腳色亦同於此。之所以稱之為配樂(Soundtrack)而非聲音(Sound)就說明了他與主體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對等的。
在現代的環境中,我們習慣於將視覺設為對於物件的第一項資訊(視覺霸權),並以視覺作為想像的第一步(視覺邏輯)。而「聲音地誌(Sound Geography)」翻轉了這個關係;建築界以更具邏輯性的方式說明與呈現。
這兩項案例的過渡是我尋找後即將追尋的思緒。
〔mg 02〕女木島 Nikon FM2 底片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