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7
主要方向有三個,由於不知道最後畢業設計要朝哪個方向走,畢竟是要做一年的設計,但是又必須要自己能夠掌握,因此決定先在暑假,針對兩個方向提幾個問題並找尋資料,等開學後再與老師商討要朝哪個方向走(也有可能暑假就可以決定出來了🤔)
主要思路一:在淡江交換讀大四的那一年,我拿到一個課題是拆除一棟建築(想瞭解這個課題的人,可以參閱
美麗灣度假村拆除計畫),這個課題讓我了解到混凝土建築是一個在未來很麻煩的存在,如果剛好蓋在海邊,不論是施工或是拆除都有可能危害到海中的生物。
為什麼我會說對未來是一個麻煩的存在,台灣,一個可建築的土地面積不多的地方,當混凝土建築充斥其中,達到飽和時,必定面臨汰舊換新的局面,而混凝土建築不但拆除後不方便回收,拆除時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既然如此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我想到兩種:一種從根本做起,打從一開始就使用自然的材料來「建築」建築,在拆除的同時回歸自然,是一種循環的概念。另一種是再利用混凝土,另一種循環的概念,讓舊建築的混凝土作為別種用途,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繼續有意義的存在。
1. 第一個方向:使用自然的材料來「建築」建築
1-1. 設計動機:從混凝土興起時,可以看到越來越多混凝土建築充斥在社會中,在我大學期間其實也接觸到許多自然的建築材料,從木頭、蚵殼、竹子、石頭、泥土,而這些材料天然、不破壞環境,如果使用他們能讓環境保持完整,何樂而不為?
1-2. 設計目標: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建築材料的多元及他們的特性,並且讓大家知道,他們是能夠被廣泛使用的材料。
• 地景設計:利用不同的建築材料去搭建屬於他們的地景設施,搭配課程設計,讓使用者從陌生、熟悉、認識、實作這一系列的過程了解不同的建築材料的特性,以及他們可以被用在那些地方。
2. 第二個方向:舊材料再利用
1-1. 設計動機:當土地飽和時,總會面臨「拆」的問題,但是要怎麼拆才能不破壞環境,拆完後那些材料該何去何從?
1-2. 設計目標:從材料切入畢業設計,以循環經濟作為主軸,拆的時候不破壞環境,拆完之後找出那些舊材料的用途,為那個舊空間重新置入新的意義及活動。
• 舊建築再利用設計:找出一個空閒的舊建築,將其整棟的材料重新回收並使用那些材料重新創造出另一個空間。
主要思路二:實習期間,在最後一個月剛好遇到疫情爆發,因此聽到越來越多學生、上班族「在家上班、上課」。「家」在未來的用途不僅僅是聊天、吃飯、睡覺的地方、也是辦公、學習的地方,既然有如此多重的身分及活動會重疊在這個空間,那「家」又該做出什麼樣的變化?再加上家庭類型的改變,從微型到高齡家庭,空間的組合變化也會有所不同,在此之中的群落系統又該如何呈現?
3. 第三個方向:疫情下的社區生活
1-1. 設計動機:covid-19的出現,漸漸迫使人們改變生活方式,在未來如果大家都在家上班,「家」的空間布局會變得如何?家又該如何搭配多種不同的家庭類型?
1-2. 設計目標:創造符合微型到高齡家庭的群落系統
• 以在地使用者的日常為出發,觀察居民如何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來了解需求找出各個家庭類型後,開始研究他們的單元居住平面,研究疫情爆發後,在家上班、上課的空間需求,以及空間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