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觀察員的沙龍

2會員數
6內容數

人類觀察日誌 :前言

我一直有很多話想說,也說了很多,雖然大部分都是在我的床上或是浴室裡和自己進行辯論比賽;這些想法大多都是靈光一閃,並且在辯論之後就消失無蹤,直到下一次我又再想起相關的話題。而這些想法若要寫進日記裡,我又覺得不夠私人,感覺與「我」或「我的生活」沒什麼太大的關係。就像是比起字母代號或數學公式,愛因斯坦更可能會在日記裡寫下今天喝了幾杯咖啡,而將那些公式記錄在工作日誌(或類似的筆記本)中。這些想法就像是在石縫中蹦出的雜草(巧的是大腦也有許多縫隙),這些雜草既不受控制,不美觀且不具備任何功能價值,然而卻可看作是生命最自然且讓人會心一笑的存在。
在小時候,我曾經想成為一名作家。我在6歲開始可以自己靠著注音符號閱讀書籍(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的父母停止為我唸睡前故事),在小學時我幾乎將學校圖書館中所有我感興趣的書籍都看了一遍,拿過無數次的本月閱讀冠軍(或是其他名字,我記不太清了),朋友甚至拿這個稱號作為我的外號之一。到了國中,我開始閱讀一些文學小說,大多是翻譯文學,也有些是本地作者一些關於情情愛愛的雜文。我在半夜開著夜燈閱讀哈利波特,以至於我將這套書從第一本到第七本看過了不下十遍,帶著閃電疤痕的男孩與他的魔法世界也成為我人生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直到今天我還在等我的入學通知。或許是因為這些閱讀經驗,我在文字表達上一直都頗有見解,在國中國文課上的作文作業曾數次被張貼或是在課上朗讀,也因此奠定下了我想成為「作家」的這個想法,而後在大考時因為沒有錄取當時希望的「創意寫作學系」而轉向成為了一名設計師。但我依舊熱愛閱讀,也始終喜歡透過文字抒發我的想法。
表達是我自認的長處之一,我能流暢的使用三種語言,因此也擁有三種思想結構,就像擁有三種不同程序的大腦(也可以比做三台不同算法的電腦吧)。中文作為我的母語,在語言表達上是我認為最難運用的語言,因此在我的辯論比賽中(賽場則是床墊或浴室),我大多都是使用另外兩種語言與與自己對話(這是一種很好訓練外語的方法,推薦給需要的人);而在書寫時中文則成了我唯一願意使用的語言。畢竟寫作與語言之間存在差異,需要注意太多細節,很多時候我常常為了一個單字而失去了靈光的一閃。如果你在閱讀這些日誌時感覺無法理解或是不能苟同,那可能是將思考翻譯成文字時出現了一些誤差,畢竟任兩種語言都是無法完全轉換的,翻譯僅僅是將原文轉化成讀者可以理解或熟悉的表達方式而已。
你可能無法理解使用不同語言怎麼就是換了一顆腦袋。
我可能也無法很完美的說明(畢竟人腦還是一個科學未解之謎),但這也許與我的「距離感」有關。
從我開始產生「群體意識」(或其他類似意義的詞吧)起,我對我所出生的土地就一直無法產生歸屬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對於身邊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或是有興趣的話題與事件,我常常無法產生共鳴,就像是一個無法對母親產生愛的女兒,這是一種既痛苦又折磨的感受。
於我而言,需求層次理論中處於中間的社交、歸屬感需求,在這片土地上並沒有實現,因此對於更高層次的尊重與自我實現更是水中月。這段時期,卡繆的《異鄉人》、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都成為了自我安慰的來源,我甚至將哈利波特第一集看了不下三遍,至始至終都在等著一班去往異世界的列車,而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離開做準備。
然而等到我真正出發,去往我嚮往且喜愛國家生活後,我卻發現歸屬感卻沒有隨之而至。更甚者,這種疏離感從國家認同上升到了「人類」這個種屬認同。我發現我可能並不喜歡人類。與其身處社交場合,我更願意與動物相處,並且我也沒有太多社交需求,我非常擅長且享受自我獨處的時光。人類、社交、溝通,對我而言似乎就像手機電池,「充電一分鐘,通話一個月」,並且過度充電可能還會導致爆炸。
這些問題始終困擾著我,我不斷思考我出生於這片土地的原因,我生而為人的原因,以及我此生的目的。也許是因為如此,我並沒有扎根於任何文化之中,而更像是一本空白的筆記本,將所有可能紀錄的內容收錄其中。我可以理解不同文化的笑話,也認為某些情況只有特定語言的某個單字能最完美的形容,因此在我的日記本裡就會出現特定單字或特定情緒使用特定語言的段落;在我的辯論比賽中,根據不同的辯論主題也會因應使用不同的語言。
某次,我向我大學一選修課教授提出一個課堂延伸的問題時,她告訴我,對於我的問題,真正能回答我的可能是「人類學」。我為這個新到來的知識感到振奮,並且研讀了許多相關(或不相關)的書籍。由於這位教授的引導,我在書中讀到一句話,「要保持人類學的距離」。這句話一下子震撼了我的三顆腦子,我突然想這也許就是我這個人的生存目的了吧!作爲一個感覺自己游離於人屬之外,且具有思考、表達、書寫能力的物種,更具有完美近距離觀察的機會,那我就將我對人類的觀察,以及我所辯論的內容記錄下來吧。
這個部落格是我的金唱盤。其他物種可以透過人類建立的網絡看到這些觀察日誌的機會微乎其微,它存在的價值更在於紀錄我,以及我的思想的存在。等我必定的死亡到來,希望我的思想能依舊存在。
如果你看到這裡,非常感謝你的時間(在感謝別人時我一般都認為對方所花費「時間」是最寶貴的)。希望下次也能再遇到你。
人類觀察員,於 May 27, 2022.

精選內容

如果我是特別的,那我不一定是「優秀的」。 因為社會世俗所追求的「優秀」是有著既定框架的「成就」:你比其他人都好。 你只有超越了所有人,才符合「優秀」的定義。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如果你的工作只是為了「謀生」,在家裡躺一天跟在公司上一天班是否沒有區別? 社會給予了一套準則與遊戲規則,從出生、求學到就業,我們以及周遭環境都在強化這些社會規則的重要性,因為「如果不遵守就無法正常生活」。 然而什麼是「正常」什麼又是「生活」呢。 人生短,但不一定要苦。

擁有者

關於地球生物文化行為之觀察日誌。
追蹤最新動態, 和 2 位同樣興趣愛好的人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