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工作只是為了「謀生」,在家裡躺一天跟在公司上一天班是否沒有區別?
也就是說在一天當中的無數個選擇中,若沒有產生特殊的情緒,大腦是不會留下記憶,這些瑣碎的日常也就會被遺忘。工作對個人而言如果只是「謀生」的手段,除了負面情緒外,大部分的工作內容都會被大腦選擇性忘記。
而這些被遺忘的工作日常卻佔了你人生的1/3。
在這個角度看來,「工作一天」與「擺爛一天」似乎沒什麼區別,因為都會被忘記。
在家躺著看手機時,可能只需要選擇什麼姿勢躺、在哪裡躺、要用哪個app、要玩什麼遊戲、要看什麼影片;而一旦出了家門,路上就開始有無數的選擇需要你去決定,而這些決定又會導致下一個選擇與決定,循環往復。
因此在這兩個選項上,真正的差異就是當你出門時,你會做更多決定,產生更多變項,從而可能與更多的「事件」相遇,留下更多的回憶。
由此看來,「做了什麼」或許沒有那麼重要,「為了什麼而做」、「創造回憶」才是生活的本質。(這也許是這些年「儀式感」流行的原因。)
畢竟這個社會給予我們的評分標準就是「薪資水平」與「消費水平」(更準確的說是決定了「消費水平」的「薪資水平」)。
「轉越多錢越好」是社會賦予我們的kpi,因此工作的唯一價值就是「賺錢」,因為沒有錢就「不能生活」。
但是如果在某個平行宇宙,社會的成功標準是「每個月的躺平(物理)時數」、「每個月搭乘捷運的次數」、「每個月待在家中的次數」,我們的生活重心會不會完全不同?
我很喜歡的一款遊戲叫「模擬市民」,在遊戲中,設定了一些有趣且在意想不到時會觸發的「成就」。譬如「一整天都待在家」、「24小時不社交」、「玩一整天電腦」,都是遊玩時莫名其妙就能達成的遊戲成就。
這些特殊成就放在現實世界也會是我們願意跟別人分享的(異常驕傲)日常吧。
社會給予了一套準則與遊戲規則,從出生、求學到就業,我們以及周遭環境都在強化這些社會規則的重要性,因為「如果不遵守就無法正常生活」。
然而什麼是「正常」什麼又是「生活」呢。
人生短,但不一定要苦。
去做無數的選擇,創造正向「情緒」,產生更多回憶,才不會讓人生快轉。
把握每個當下的特殊kpi,達成生活的特殊成就吧!
人類觀察員於 05/2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