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爭吵

含有「家人爭吵」共 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此文章由 AI 協助撰寫,作者後續將修改與潤飾內容以符合真實風格,避免誤會為全人工創作。) 那是一則停留在「已送出」的訊息。 琬琪盯著螢幕,從晚餐後一直到午夜,手機上的那個對話框始終沒有出現「已讀」兩字。 她不是第一次這樣等訊息的回音,但這次,她不再焦躁,只是有些疲憊。 事情的起因
Thumbnail
以前的女同事,突然找上我,說之前有聽到我在上靈性課程,她想要試試看能不能解決她的問題,並且跟我說了最近的煩惱: 跟男友差六歲,之前常跟男友出去過夜,但媽媽的觀念很傳統,沒有辦法接受差六歲,但又常用一些酸言酸語來叫對方趕快來提親。 先說這個女同事的狀況: 以前認識的她,個性天真活潑,樂觀開朗,樂於幫助
討厭一個人就不和他互動,是孤立自己的鳥籠效應。
Thumbnail
看了您的故事,更讓我覺得,人世間的紛爭,有多少是因為缺乏溝通產生的誤解?看過一些談溝通的書,再加上和chatGPT 調教的經驗後發現,我在和別人對話的時候,常常語句是不完整的,缺乏明確的指令、糊模的說法,在工作中其實發生許多不愉快。只有痛過才知道,原來明確的溝通那麼重要!我自己覺得,用猜的是最糟的方式。大腦天生就是會往壞的方面想,按照原始人生存理論來看,只有這樣才能活下來。但在現在社會中,大部份的擔憂都是紙老虎,只要一吹就倒了。所以,我自己在練習,有話就慢慢講,壓住怒氣,不要像我父親一樣,講沒兩句就甩門把自己關起來;我也在練習表達內心想法,這很不容易,畢竟要在情緒上來的時候,用不熟練的技術說出不熟悉的語言,太難了。但我也還在努力,希望我的經驗對您能有幫助!
好學-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6/03
阿魯貓的閱讀流水帳 您的自我分析非常對!我認為這現象普遍的存在是因為台灣(不曉得您是否台灣人)缺乏辯論課,教育不夠重視辨思,兩性互動和公眾表達也非常缺乏,我還是上了大學才接觸公眾演說(雖然是英文演說)。像是美國這樣的國家,甚至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學生的口說能力普遍強,可以從他們說話中很少用贅詞看得出來,這需要長年對用詞去蕪存菁的練習,而台灣人常常會有"我覺得"、"阿"、"啦"這樣的贅詞出現。我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人際的挫折和親人不能了解我,我被迫大量反芻消化,我也是在做自媒體的這四年才有巨量的成長。您的父親已經算較和緩了吧(我猜想),至少他不會在看不慣時大聲斥喝甚至羞辱,我的家人其實一直被我逼著進步XD現在我都是延遲反應,因為我發現有些事其實不需要溝通了🤔 謝謝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