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走入林地,所帶著的從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種與自然對話的方式。除了在576森植所進行的復育清整,更常見的情景,是在台灣各地的森林探勘旅程中,這把銅門刀始終掛在腰間,伴我穿行。面對藤蔓的纏繞、枯枝的阻斷,甚至林徑的消失,它安靜地等待著那一刻:與環境發生回應的時機。

這是一把來自花蓮銅門部落的傳統刀具,刀鋒上揚、形制簡潔,輕巧卻不失剛性。起初,只是因為實用性選擇了它:耐濕、耐用、順手,適應東部山區多雨潮濕、林相繁雜的條件。但在不斷的使用中,它的意義漸漸超出工具本身。
當刀鋒劃過藤蔓,動作乾淨利落,並非為了砍伐,而是為了開路。在這樣的過程中,空間得以鬆動、陽光重新滲透,森林的呼吸變得流暢。這樣的動作,不是為了干擾生態,而是與其協調、合作、梳理關係。藏山問行所提出的,從來不是遠離塵囂的逃逸,而是一種深度參與——以行動證明,人與自然並非對立,而能共生同行。這把刀的來歷,也帶著文化的重量。來自銅門部落的鍛造技藝,承載族群與土地的智慧。為它配上竹編刀套,是另一種身體的回應與文化支持,讓這件工具不只與森林產生關係,也與人群、地方脈絡相連。每一次腰掛它,都是在身體上記下與土地連結的印記。
在這趟藏山問行的旅途中,「一刀一徑」的意象如實地顯現。穿越林間,不再只是為了到達某地,而是過程本身即為目的。在一次次拔刀的瞬間,不只清理眼前路徑,也是在清理內在的障蔽。當枝葉橫生,當行路中斷,選擇動手清整,便是選擇不逃避,選擇與山林共處,以心念對應物相。

如此,藏山問行所面對的「問」,不只是語言的發問,而是以身體力行的方式,探索「如何走進山裡,仍能心向光明」。而這把部落的刀,便成了此路上的證物——見證著每一道斬除,也開拓出每一段安靜可行之徑。
藏山問行語錄
真正的清整,不只是清理林地,更是清理心地。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