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海藝術祭

含有「瀨戶內海藝術祭」共 3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今年到日本,恰巧遇上三年一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說什麼都不想錯過登島朝聖的機會! 這次去了知名的直島和小豆島,藝術結合島嶼所迸出來的創意和火花,讓我看得意猶未盡!
Thumbnail
藝式酪梨-avatar-img
7 天前
那種在藝術與大海間漫步的感覺,光是想像就覺得心靈被洗滌了。 特別是那個水車音樂裝置,用製麵工具當樂器,這種創意真的太動人了—把生活的記憶轉化成藝術的聲響。 還有橄欖油冰淇淋!聽起來就是那種會讓人想念很久的味道。 你說得對,這不只是看展,而是「與藝術共同生活」的旅程。那些散落在島嶼間的作品,就像是生活中突然綻放的詩句,讓平凡變得不凡。期待你下次的藝術朝聖分享!
島遊不在家-avatar-img
發文者
6 天前
藝式酪梨 謝謝藝式酪梨超用心的回饋! 瀨戶內藝術季讓我大開眼界,看著人們與藝術共生,那畫面讓我心生嚮往,希望未來能在臺灣看到更多這樣的風景☺️
2025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登場囉~想知道瀨戶內海跳島怎麼玩、各大展區亮點還有2025全新場館資訊✨這篇絕對要收藏!精選交通方便又靠近展區的岡山住宿&香川住宿,逛展逛街都OK🎊還加碼整理瀨戶內藝術祭行程推薦,跟著 AsiaYo 一起出國吧,即使是第一次出發日本自由行 or 獨旅挑戰者也都能超安心☺️!
Thumbnail
準備好規劃 2025 瀨戶內海藝術祭了嗎?與大家分享 2023 五月,在豐島美術館的兩個會奇妙際遇,以及對我獨一無二的原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女子獨自旅行的日記,分享了她在旅行過程中碰到的一些意外和美好時光,旅行第三天來到「直島」參觀了多個藝術館。
Thumbnail
bookarchery-avatar-img
2024/04/20
很精彩的內容,謝謝分享。
逗點-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4/25
bookarchery 謝謝你喜歡,這天的旅程真的很棒,直到回來台灣還是意猶未盡。明年島上會有三年一度的瀨戶內海藝術季,或許可以規劃去一下唷!!
寫於2019.5.15 在豐島有個作品是《Korogaru Park in Teshima》,這應該是一個在舊育幼院內建造的臨時公園,當時安排行程時在想一定要來看看,因為是公園嘛!媽媽走到哪都想帶孩子去公園。 我們在島廚房吃完飯後搭上巴士來到這個公園,荔枝在島廚房的時候早已睡歪,在巴士上也是繼續睡
Thumbnail
寫於2019.5.14 荔枝4歲4個月/蜜柑1歲10個月 上次來到直島是只有我跟鄒尼兩人,當時很小的荔枝在家,是唯一一次我們鼓起勇氣夫妻自己出國的一次,當時我很好奇,在孩子眼中這些藝術品會是什麼樣子的? 今天我終於找到答案了! 草間彌生的《紅南瓜》,在荔枝的眼裡是一個超大躲貓貓的遊戲場,因為她有好多
Thumbnail
自認不是草間彌生的狂粉,只是單純因為奶奶她太紅了,有展不看太反社會情節,所以有記憶中,大概是看了三次草間彌生的展,最近迎來了這第三次,還是最衝擊的一次,於是久違的掃掃方格子上的灰塵,作為2022的第一篇文章。
Thumbnail
我穿越蟲鳴鳥叫,陽光從樹葉之間穿透 高溫潮濕的天氣,脖子上的皮膚也因為悶熱而發癢 偶一為之的涼風,讓我迫不及待的想隨意找一間店家吹冷氣。 陽光照射在草地上放射出的熠熠光芒, 讓我想起了在瀨戶內海那一片波光粼粼 海天ㄧ線,陽光在你目光所及之處反射。 當時,身上的衣服也是濕了又乾乾了
Thumbnail
108年,是台灣所謂的地方創生元年。其實我也搞不太懂這件事情是如何發生的,只知道從那年之後,地方創生這個詞出現得十分頻繁。 前陣子,跟一群不同領域的雲林朋友組成了一個小小的讀書會,一起共讀《鄉下創業學》這本書,讀到瀨戶內藝術祭的案例時,突然領略當時這本書被夥伴推薦的原因了。
Thumbnail
brownshale-avatar-img
2021/05/06
之前看過您到雲林口湖的遊記,突然想到有個朋友在那裡負責"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的活動,感覺您可能有興趣、供您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chenglong.artproject/ 最近幾周正請藝術家駐村共同創作,所以現在應該比較熱鬧了。他在當地已經耕耘許久,開辦了長青共食食堂、輔導海產銷售。 這些藝術祭之類活動最主要的目標,或許是凝聚當地居民的認同感、發掘社區的潛力與能量、解決生活上的不便並減緩人口外移的速度。真正要能吸引人口回流、達到所謂的「地方創生」,絕對需要有更多像他這樣的人長期勞力耕耘,一點點淺見。 關於他的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aNrzK42jc0
Annie  Chou-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5/06
看完了這部紀錄片,很有感觸呀,謝謝你的分享:)成龍濕地的國際環境藝術計畫一直以來都有在關注,會再找機會再訪的!(最近正逢學校社區的六房媽祖遶境活動,打算先追完媽祖,再撥時間往海線前進!) 其實覺得地方創生是一個非常龐大、錯綜複雜的命題,隨著物理上越加接近那些被賦予創生期待的鄉村,越覺得對於地方創生的認識真的太匱乏了。也謝謝你耐心地讀完了我的文章,給了這樣的回饋,很喜歡這樣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