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
含有「觀音山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共 69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09/01
如何擁有 維摩詰的智慧?✦共同助印《維摩詰所說經》在家居士修行指南
📚 觀音山 共同助印《維摩詰所說經》2000冊 ✦我要助印 ▸ https://s.fazang.org/sutrabooks2 如何擁有 維摩詰的智慧?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是一部專為在家修行者而說的無上經典。
#
慈悲
#
龍德上師
#
功德
喜歡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09/01
學佛修行如何避免昏沉與妄想?
《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學佛修行如何避免昏沉與妄想? 聽聞或修持佛法,鬆緊要適度。如果用心過度,容易出現昏昏欲睡的狀況;如果過度放鬆,容易生出妄想。
#
龍德嚴淨仁波切
#
臺灣薩迦寺
#
觀音山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
1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09/01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隨時都能造業,這太可怕了!
在佛教修行中,口業的清淨往往被許多人忽視,然而它對修行成就的影響卻極為深遠。特別是對於密宗修行者而言,持咒與言語清淨之間的關係,更是關乎修行成敗的關鍵要素。 當我們深入觀察佛教十惡業的形成條件時,會發現不同惡業在造業難易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以邪淫為例,要完成這個惡業需要複雜的條件配合
#
shorts
#
Shorts
#
智慧
1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08/31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求財富為何必修度母法?
求財的正確方法:向度母祈求 許多人想要求財,但方法錯誤。有人會向男朋友女朋友求,向老公老婆求,向爸爸媽媽求,但這些方式只能得到一點點幫助,而且只有一次兩次。久了之後,人家怕你了,不然就是被你借光了。 真正求財的正確方法是:要跟度母求。 度母法門求財的真正秘訣在於:「你要求財,就是要修。自己要修
#
shorts
#
Shorts
#
人生
喜歡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08/30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拒絕借宿的「花報」與「果報」
為什麼會永無安身之所? 在《佛說鬼問目連經》中,又有一位餓鬼向目犍連尊者求教自己的苦況:「我一生以來,居無定所,恆倚巷陌,這是什麼罪業所導致?」 目犍連尊者以其神通顯化和善知因果的能力,洞察了這個果報的根源。尊者開示說,這種痛苦的業報源於此鬼前世為人時的惡行。 前世惡業:拒絕安住客人
#
shorts
#
Shorts
#
佛像
喜歡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08/29
〈楞嚴咒心〉威猛降伏一切妖魔邪祟🔔古梵音唱誦版
〈楞嚴咒心〉全咒38字,為〈楞嚴咒〉密義功德之總攝精萃,乃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之醍醐。 觀音山住持──慈悲 龍德嚴淨仁波切(龍德上師)開示〈楞嚴咒心〉十種殊勝成就: (一)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二)降伏諸魔。 (三)制諸外道。 (四)坐寶蓮華,應微塵國。 (五)於微塵國轉大法輪。
#
楞嚴咒心
#
楞嚴咒
#
楞嚴經
1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08/29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活著,就要做對的事!
關於死亡時間,一般人是無法預知的——死時是不定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然而,對於有修證成就的聖者來說,情況則完全不同。 聖者的預知能力 只有達到特定修證境界的人,才能準確預知自己的死期,這些有修證的人不僅知道自己的死期,甚至清楚怎麼死的具體情況。 學佛修行不是只有在預測死期。
#
shorts
#
Shorts
#
上師
1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08/28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二十一度母法門殊勝
《般若月》:度母法源與功德利益 關於度母的法源和功德利益,在慈悲 龍德上師著作《般若月》一書中,深入闡述了度母法門的殊勝性,是了解度母修持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資料。建議所有對度母法門有興趣的修行者,都應該抽時間仔細研讀這本珍貴的著作。綠度母:金剛密乘最速相應法門
#
shorts
#
Shorts
#
般若月
1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08/28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念誦六字大明咒能得安樂
在臺灣和漢地各處,有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這句話生動地描述了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在民間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無數家庭都有念誦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傳統,這種廣泛的信仰基礎反映了這兩位聖者在眾生心中的特殊地位。《悲華經》的重要記載
#
shorts
#
Shorts
#
度母
喜歡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08/27
助印《劉有生善人講病》讓慈悲與溫暖傳遍人間
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身心疾病已成為困擾無數家庭的沉重負擔。醫院人滿為患、藥費高昂,但許多疾病卻難以根治。《劉有生善人講病》這部珍貴的養生寶典,為我們指出了一條不同的康復之路。 劉有生先生憑藉數十年的行醫經驗,揭示了疾病與心性的深層關係。他用樸實的語言告訴我們:真正的治療不在昂貴的藥物.....
#
助印
#
健康
#
養身
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