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

含有「釀影評」共 83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你熟悉那種可怕的融化感,彷彿溶解在流淌的河水中,自我被有機液體化為烏有的感覺嗎?你身上一切堅固、結實的東西,都在令人厭倦的流動中融化,只剩你的頭額。」二十世紀的羅馬尼亞裔法國哲學家蕭沆在 22 歲時寫下《在絕望之巔》,書名以彼時在自殺訃聞中通用的開頭為名:「在絕望之巔,年輕的某人結束了他的生命。」
Thumbnail
《偶然與想像》作為濱口竜介創作軌跡中,最為傑出的階段性成果,不以清晰可辨識的戲劇經驗切割一段特殊時刻,而是將生活無所不在地嘗試入戲與出戲的搬演。它有著仿若藝術創作活動般,關乎意識底層的感知體察;同時,每一次都是自我與他者的內在,對於一個連自身都無法壟斷其詮釋權的文本,進行重新書寫、聆聽與入戲的過程。
Thumbnail
「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是臺北市立美術館藉由跨領域策展合作,在地下樓打造的視聽空間,長期定時定點放映不同主題之單頻道影像。自2024年10月開展以來已推出三個季度,本季(Vol.4)由分別具備電影、視覺藝術策展背景的陳慧穎及馮馨共同策劃,作為放映計畫最後一季,將展出至2025年9月28日。
Thumbnail
電影中,一條支線清楚驗證了成瀨的偏好——鄰街商店老闆受不了企業競爭,與幸司一群人深夜飲酒後,選擇輕生,留下妻子和女兒面對殘酷的現實。分屬戰前舊人類的禮子丈夫,與戰後新人類的幸司,先後亡故,經歷一切的禮子卻仍活著,她,女人,始終面向「生」這一邊。
Thumbnail
女鬼的形象,某方面乘載了文化脈絡中,性別結構不平等的重中之重。女性的變異之所以駭人,即是從甩也甩不掉的想像所開始的,她們暗夜碎語哭泣,接著苦守於夜半鏡前,下一步便是她們面露猙獰,手腳彎曲,嗜血維生——得要走到如此極端、如此悖德,似乎她們才能脫下矇在觀者雙眼上的羞恥布,才會有人看見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魔女席瑪》對「愛」提出了深刻的辯證:愛是人類七情六慾中,數一數二強烈且迫切的感受,是來自席瑪靈肉的渴求與呼喚。試想,當你擁有真正致命的吸引力,能用意念影響人心,那該如何肯定戀慕的對象是出於自由意志愛上自己,還是受到自己的能力操控?又或者退一步看,在愛情裡,我們真的掌有自主權嗎?
Thumbnail
伊朗的神權統治何以透過公共律法、家庭教條壓迫異因,由外而內維繫父權秩序、鞏固威權,是近年伊朗電影工作者最重要的創作母題。導演們以此言志,就算深陷囹圄、被迫流亡也要秘密創作、遠端拍攝⋯⋯等行動,早已自證電影即是一場場的政治行動。 自 2011 年拍攝社運紀錄片,便遭伊朗當局禁拍二十年的穆罕默德・拉素
Thumbnail
觀看家庭電影,經常像在看一部驚悚電影,片中角色如何成為一面鏡子,致使其形象與對白皆如手術刀般,庖丁解牛地將我們的皮肉、骨血曝曬在強光之下,血淋淋地解剖家庭中的創傷與記憶何以透過電影復魅。而我們能否透過電影,去打開那一扇通向家庭的鑰匙,在開門/鎖門之間,望見巨獸,但不成為巨獸?
Thumbnail
付費限定
從《逃亡的女人》(The Woman Who Ran,2020)到《水畔》(2024),近年金珉禧在洪尚秀電影中「逃亡的女人」形象終於轉變,逃亡女人終於可以坐下休息。或許一直以來,逃亡的女人都是不疾不徐,但直到此刻,我們才終於看到她可以真正自在的一面。
Thumbnail
付費限定
《3 橘之戀》作為電影與歌劇的交叉點,不只是標題上的戲仿,更是一次深層的對話與拆解。歌劇中的象徵性、喜劇性、荒謬感,在電影中被一一剝離,只剩下赤裸、微溫、真實的情感試煉。那三顆橘子既不是命運,也不是魔法,而是每一段關係在現實中真實發生、真實凋萎的證明。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