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孕婦打疫苗 #疫苗遲疑 #疫苗諮詢 #疫苗資訊平台
經跨黨派立委爭取,指揮中心已在6月22日宣布,將孕婦列為第六順位施打群體,可以自由選擇目前台灣有的疫苗種類(AZ或莫德納)。指揮中心對於孕婦接種的相關建議都含納在兩種疫苗的接種說明簡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整理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的資料為
COVID19疫苗孕婦諮詢要點,當然不少醫師也在社群媒體或新聞上提出建議。畢竟新冠疫苗臨床試驗關於孕婦的有效性與安全性資料極少,如何在欠缺足夠證據的情況下,決定建議接種與否,的確需要具體的風險利益要項以供個別孕婦與自己信任的醫師討論與評估。
1.地方政府強調便利性與諮詢機會
開放孕婦接種後,新聞媒體報導內容大致為施打人數(例如:新北152名孕婦全選莫德納)與流程(孕婦接種疫苗,桃園小黃免費接送)等服務資訊。比較具有衛教提醒效果的報導,包括
記者彙整不同醫師的建議,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協助執行「孕婦應先和醫師仔細討論自身狀況、疫苗的好處與風險,再行決定是否接種」的原則。例如台北市表示,自6月28日起將在八家醫學中心開設孕婦特別門診,以方便有需要評估接種考慮的孕婦可直接跟醫師討論、了解建議之後再做決定。
雲林縣政府也表示,考量到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安全,需經醫師評估風險,且擔心接種後產生嚴重過敏反應,所以將孕婦接種站設在縣內有能力處理產科急症的三所醫院。
2.民間強調資訊平台以作為評估與溝通基礎
這幾天有兩篇投書倒是點出了指揮中心或是醫學會可以為孕婦接種新冠疫苗做更多的溝通工作。例如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就從孕婦及其家屬角度,直接點出目前官方在此面向上的三大問題:(1)資訊稀少且雜亂,讓民眾難以知情決定;(2)缺少台灣本地資料為基礎的說明(例如目前孕產婦確診與重症比例、施打疫苗的孕產婦的副作用反應與健康追蹤);(3)政府與醫學會的資訊應該轉譯為一般民眾能夠清楚了解的資訊,並即時更新。就此,她們提出三點建議:
(1)清楚而完整說明目前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不確定性。
(2)納入台灣本地的資料,作為評估的標準。
(3)以民眾能夠理解的語言,呈現資料。
生動盟的建議中提及英國、美國各相關官方組織與醫學會的資訊平台,溝通對象強調一般民眾,很值得借鏡。
高雄縣醫師公會聯合會理事長王宏育則是提醒,如同前一陣子高齡長者施打疫苗後死亡事件帶來的不安與懷疑,面對孕婦施打也應該在細心諮詢之外,提供民眾關於懷孕相關事件的背景值,例如非疫情、沒有施打新冠疫苗前的懷孕女性的流產率為13%。日後更多孕婦接種後若出現相關事件,必須提醒民眾這類「背景值」的意涵,才能避免另一波緩打潮。
3.累積孕婦確診與接種的本土資料
在欠缺足夠的關於孕婦接種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實證資料之際,本土的確診案例狀況與不良反應事件應該可以結合健保系統、婦幼健康相關登錄資料,謹慎周延地監測與紀錄。
例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今年五月份就刊登CDC團隊透過CDC的v-safe與VAERS系統,(1)比較接種mRNA疫苗者中,孕婦與未懷孕女性的常見副作用,兩者並無差異;(2)追蹤v-safe 妊娠登錄組中完成孕期者發生自然流產、死產、早產、小於胎兒齡、先天異常、新生兒死亡等項目的比例,也與新冠大流行前發表研究結果相當。顯示截至目前為止,孕婦接種疫苗尚未發現安全疑慮。
英國研究團隊也比較2020年5月到2021年1月間的產婦(342,080)中,感染新冠肺炎的3,527位產婦的健康狀況:後者除了在社經上比較弱勢外,也有更多共病的情況,因此死胎、早產、子癲前症、緊急剖腹產、產後延長住院時間的機率都比一般產婦高,顯示感染新冠肺炎孕婦的健康風險高。這些數據與討論都來自官方機構與生殖醫學學界的共同研究成果,雖然比較方法上有其限制,但類似研究可迅速整理作為醫師與孕婦諮詢的資訊之一,並刺激構思台灣本土資料的短、中、長期的收集與分析。
新冠疫苗在台灣要達到群體免疫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如何透過細膩的疫苗接種部署安排,以盡力保護高風險或脆弱群體,不只涉及主事機構在專業、倫理上的自我要求,也是增進國人疫苗信心的必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