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疫情下第一線醫事人員的心理健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編輯部
#第一線醫事人員#醫護心理健康 #醫護家人#組織層次的支持
今年五月疫情爆發以來,確診、重症與死亡人數的攀升與控制,牽動著國人的神經。超越數字之外,直面這些罹病民眾照護需求的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緊繃的工作量與心理壓力。
不少媒體以訪談與事件記錄方式呈現疫情在醫護人員身上與心上的創傷,例如五月底雙和醫院有三名護理師遭確診病患砍傷;六月中新北市某康復之家的護理師因疫情壓力而在家輕生;同樣令人傷痛的是新竹國軍醫院的年輕護理師,面對病患家屬的無理要求,孤立無援心力耗竭下自傷。電視新聞重播這些照護者受傷、自傷的畫面時,同島一命的喊話是否也同樣關注著「醫療量能吃緊」的現場實況有多精疲力竭?對醫護的衝擊程度有多嚴峻?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成員(台大醫院職醫部的陳秉暉與陳宗延醫師)與鏡週刊合作,在六月進行一份網路問卷,希望能收集與評估疫情下在醫療照護院所與防疫場所設施醫事人員與工作者的心理壓力狀況。這份問卷結果於6月29日公布。問卷填答有效份數為620份,填答者以護理師居多(56.9%),其次為醫師(20.8%)。填答者所在地區以雙北為主,超過五成四;更有高達六成的填答者是在防疫專責醫院服務。可以反映第一線工作者的狀況。
問卷結果發現令人擔憂:「46%的醫護人員臨床上出現PTSD症狀,其中26%的人極可能被診斷為PTSD,17.7%的人壓力程度可能已經影響免疫系統」。其中醫護人員主要擔心的因素包括:
  • 同事有確診、或疑似確診情況
  • 高暴露風險或極高暴露風險情況,例如專責病房或是負責採檢
  • 比起自己染疫,更擔心自己傳染給家人
  • 醫療暴力事件
  • 醫療工作過載的勞動環境
  • 超過半數覺得自己未受到國家和醫院的適當保護
負責這項調查的陳秉暉醫師提醒:「我們的數據和中國去年1到3月(疫情爆發時)的數據差不多,但我們現在對疫情明明有更多認識、更多已知有效的武器,也有更多時間做準備,(醫護人員)卻產生一樣的心理衝擊,這不是很好的狀況。」
這份調查也詢問醫護人員對於疫情間工作環境需要改善的具體做法,需求強度從最高的「更直接的薪資補償」、「防疫期間居住規劃」、「反映問題的管道」到「更彈性寬鬆的班表」、「更暢通的心輔機制」。其他補充提及的項目包括「醫院內資訊更為透明、補充醫護人力、改善醫院環境、配給充足防護設備等,醫護人員同住者跟家人優先施打疫苗,醫院及政府都能聆聽一線醫護人員的心聲。」
這份問卷調查是針對這波疫情最直接瞭解第一線醫事人員身心狀態的研究,在疫情得控、降級有望的七月初,閱讀鏡週刊這份報導,更覺得衛福部門應該慎重面對這些「防疫不可或缺戰士」在此役/疫中為了全社會守住疫情擴散所付出的代價與需要幫助的項目,主動召集相關團體研究與商討減少疫情對第一線照護工作者身心衝擊的具體措施。
BMC Public Health在2021年初就曾發表一篇整理疫情以來各國對於醫護人員衝擊的研究,可以發現跟台灣這份調查有所呼應: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最常因疫情與工作而受損;醫護人員對於家人染疫的擔憂、對於自己接觸確診者風險、欠缺適切的個人防護、工作量超出負荷,也都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這份文獻回顧指出幾點有助於醫事人員維持心理健康的因素:面對巨大公衛危機的經驗;是否有過適切的訓練與配備;家人的安全得以確保;最後很重要的是來自醫療組織、政府與社區的支持。
在台灣,三級警戒期間取消內用而營業量受創的各地餐廳,許多仍維持繼續提供醫事人員購餐優惠方案;也有旅館主動提供醫護免費住宿,免除其回家可能感染家人的擔憂,這些應該是最具體展現社區支持醫護的力量。來自醫療組織與政府的組織層級的支持,可以根據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問卷結果,即時瞭解其需求並具體回應,才能留住這些負重前行的醫護同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數位社會工作 #兒童保護 #居家訪視 #新常態   「數位社會工作」並非排除既有實作,而是主張記取疫情帶來的危機與教訓,以發展一種新的模式,讓工作者在承平時候也能彈性評估數位技術和通訊媒介何時、以及如何最好地支持他們的實作和判斷,從而讓工作者與家庭在當下獲益,更能增加面對未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準備性
台灣的疫苗施打政策,爭議至今始終未減。在最新公告的十類接種順位中,前五類及第七類都是職業別,其餘才是中高齡與染疫後可能轉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疾病者。然而,有一類通常不具職業登記、年齡亦多為中高齡的群體,人數其實不多,而且其染疫與傳疫的風險都很高,卻始終未曾進入中央公告的十類優先順位中。
編輯部 #孕婦打疫苗 #疫苗遲疑 #疫苗諮詢 #疫苗資訊平台  經跨黨派立委爭取,指揮中心已在6月22日宣布,將孕婦列為第六順位施打群體,可以自由選擇目前台灣有的疫苗種類(AZ或莫德納)。指揮中心對於孕婦接種的相關建議都含納在兩種疫苗的接種說明簡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整理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的資料
台灣政府對於防疫升級至四級的謹慎戒懼,不可諱言地和經濟的考量有關。遠距上班除了是防疫的重要一環。國外有研究認為遠距工作並不會減少生產力,造成不利遠距工作的因素來自職場的一些作法與工作方式。
上個月底,雲林出現有精神障礙的確診者,因為可能處於發病時意識混亂狀態而有數日無法交代足跡,遂被縣府列為「非常危險個案」。姑且不論疫情中有多少人曾在疫調時刻意隱瞞足跡,甚至提供虛假行蹤,卻從未被冠上「非常危險」標籤,這個案例也突顯出疫情下對精神病人的照護問題。
今天的「後疫情關鍵字」不是回顧BNT在台灣的爭議,而主要是透過德文與英文為主的相關報導,來述說一個「德國觀點」的故事,希望有助於認識這隻可望來台的德國mRNA疫苗。
#數位社會工作 #兒童保護 #居家訪視 #新常態   「數位社會工作」並非排除既有實作,而是主張記取疫情帶來的危機與教訓,以發展一種新的模式,讓工作者在承平時候也能彈性評估數位技術和通訊媒介何時、以及如何最好地支持他們的實作和判斷,從而讓工作者與家庭在當下獲益,更能增加面對未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準備性
台灣的疫苗施打政策,爭議至今始終未減。在最新公告的十類接種順位中,前五類及第七類都是職業別,其餘才是中高齡與染疫後可能轉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疾病者。然而,有一類通常不具職業登記、年齡亦多為中高齡的群體,人數其實不多,而且其染疫與傳疫的風險都很高,卻始終未曾進入中央公告的十類優先順位中。
編輯部 #孕婦打疫苗 #疫苗遲疑 #疫苗諮詢 #疫苗資訊平台  經跨黨派立委爭取,指揮中心已在6月22日宣布,將孕婦列為第六順位施打群體,可以自由選擇目前台灣有的疫苗種類(AZ或莫德納)。指揮中心對於孕婦接種的相關建議都含納在兩種疫苗的接種說明簡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整理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的資料
台灣政府對於防疫升級至四級的謹慎戒懼,不可諱言地和經濟的考量有關。遠距上班除了是防疫的重要一環。國外有研究認為遠距工作並不會減少生產力,造成不利遠距工作的因素來自職場的一些作法與工作方式。
上個月底,雲林出現有精神障礙的確診者,因為可能處於發病時意識混亂狀態而有數日無法交代足跡,遂被縣府列為「非常危險個案」。姑且不論疫情中有多少人曾在疫調時刻意隱瞞足跡,甚至提供虛假行蹤,卻從未被冠上「非常危險」標籤,這個案例也突顯出疫情下對精神病人的照護問題。
今天的「後疫情關鍵字」不是回顧BNT在台灣的爭議,而主要是透過德文與英文為主的相關報導,來述說一個「德國觀點」的故事,希望有助於認識這隻可望來台的德國mRNA疫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臺灣醫護人力的逐漸短缺,病房護理師面臨照顧多位病患的壓力,特別是行動不便或重症患者的需求日益增加。為此,政府提供住院看護費用補助以減輕中低收入戶的經濟負擔。沐陽特別護理中心在這邊提供2024年台灣六都的住院看護費用補助政策,包括申請對象、金額及所需文件,幫助需要的人獲得必要的經濟及照護支持。
Thumbnail
在醫療這一塊,其實台灣的處境真的蠻悲慘的,因為時常會遇到很多事情是護理師自己要處理,而常常在處理過程,就是學會獨立之外,有時候資源也有限,所以就會發生更多的事情,真的覺得大家要更重視護理師。
Thumbnail
急診室待床患者 有增無減 最近一年來,各大醫院均鬧「床荒」,急診室待床患者有增無減,平均得等上兩三天。原本癌友兩周一次住院化療,卻變成一月一次,這讓病家萬分憂心,焦急問著主治醫師:「這真的沒有關係嗎?」再者,刷手護理師、麻醉專科護理師嚴重短缺,開刀房運作也受影響,不少病家在預定開刀日的前一天,突然
Thumbnail
近日的上班壓力過大,其實都會湧上心頭一些前塵往事,我覺得護理工作裡面,真的很留不住人的第二大主因因,除了太過廉價以外,就是護理師會為難護理師,這個真的是一個很兩難的職業。就讓我回憶一下這些年我們做了甚麼樣的人生吧!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新冠疫情趨緩後,醫院出現護理荒,許多醫院面臨關病床危機。為鼓勵護理人員投入醫院臨床工作,衛福部推出護理獎勵新制。沒想到卻讓地區醫院集體炸鍋,甚至可能引發倒閉危機!為什麼會如此?  台灣的地區醫院,最近出現這樣的怪現狀:空蕩蕩的病房,房內堆滿醫療器材,病床甚至成為衛生紙堆疊處,病房淪為雜物儲藏室。一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這幾天,每家新聞都在爭頭條,就是討論護理師的薪水如何增補,以挽救更多醫院的護師荒,這個問題真的很多值得討論程度,因為若不好好的規劃,將來情況可能是急診塞的更嚴重,因為患者無法住院之問題,我覺得這真的是國安(國人安全)之風險,希望大家不能忽視。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臺灣醫護人力的逐漸短缺,病房護理師面臨照顧多位病患的壓力,特別是行動不便或重症患者的需求日益增加。為此,政府提供住院看護費用補助以減輕中低收入戶的經濟負擔。沐陽特別護理中心在這邊提供2024年台灣六都的住院看護費用補助政策,包括申請對象、金額及所需文件,幫助需要的人獲得必要的經濟及照護支持。
Thumbnail
在醫療這一塊,其實台灣的處境真的蠻悲慘的,因為時常會遇到很多事情是護理師自己要處理,而常常在處理過程,就是學會獨立之外,有時候資源也有限,所以就會發生更多的事情,真的覺得大家要更重視護理師。
Thumbnail
急診室待床患者 有增無減 最近一年來,各大醫院均鬧「床荒」,急診室待床患者有增無減,平均得等上兩三天。原本癌友兩周一次住院化療,卻變成一月一次,這讓病家萬分憂心,焦急問著主治醫師:「這真的沒有關係嗎?」再者,刷手護理師、麻醉專科護理師嚴重短缺,開刀房運作也受影響,不少病家在預定開刀日的前一天,突然
Thumbnail
近日的上班壓力過大,其實都會湧上心頭一些前塵往事,我覺得護理工作裡面,真的很留不住人的第二大主因因,除了太過廉價以外,就是護理師會為難護理師,這個真的是一個很兩難的職業。就讓我回憶一下這些年我們做了甚麼樣的人生吧!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新冠疫情趨緩後,醫院出現護理荒,許多醫院面臨關病床危機。為鼓勵護理人員投入醫院臨床工作,衛福部推出護理獎勵新制。沒想到卻讓地區醫院集體炸鍋,甚至可能引發倒閉危機!為什麼會如此?  台灣的地區醫院,最近出現這樣的怪現狀:空蕩蕩的病房,房內堆滿醫療器材,病床甚至成為衛生紙堆疊處,病房淪為雜物儲藏室。一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這幾天,每家新聞都在爭頭條,就是討論護理師的薪水如何增補,以挽救更多醫院的護師荒,這個問題真的很多值得討論程度,因為若不好好的規劃,將來情況可能是急診塞的更嚴重,因為患者無法住院之問題,我覺得這真的是國安(國人安全)之風險,希望大家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