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疫情下第一線醫事人員的心理健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編輯部

#第一線醫事人員#醫護心理健康 #醫護家人#組織層次的支持

今年五月疫情爆發以來,確診、重症與死亡人數的攀升與控制,牽動著國人的神經。超越數字之外,直面這些罹病民眾照護需求的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緊繃的工作量與心理壓力。

不少媒體以訪談與事件記錄方式呈現疫情在醫護人員身上與心上的創傷,例如五月底雙和醫院有三名護理師遭確診病患砍傷;六月中新北市某康復之家的護理師因疫情壓力而在家輕生;同樣令人傷痛的是新竹國軍醫院的年輕護理師,面對病患家屬的無理要求,孤立無援心力耗竭下自傷。電視新聞重播這些照護者受傷、自傷的畫面時,同島一命的喊話是否也同樣關注著「醫療量能吃緊」的現場實況有多精疲力竭?對醫護的衝擊程度有多嚴峻?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成員(台大醫院職醫部的陳秉暉與陳宗延醫師)與鏡週刊合作,在六月進行一份網路問卷,希望能收集與評估疫情下在醫療照護院所與防疫場所設施醫事人員與工作者的心理壓力狀況。這份問卷結果於6月29日公布。問卷填答有效份數為620份,填答者以護理師居多(56.9%),其次為醫師(20.8%)。填答者所在地區以雙北為主,超過五成四;更有高達六成的填答者是在防疫專責醫院服務。可以反映第一線工作者的狀況。

問卷結果發現令人擔憂:「46%的醫護人員臨床上出現PTSD症狀,其中26%的人極可能被診斷為PTSD,17.7%的人壓力程度可能已經影響免疫系統」。其中醫護人員主要擔心的因素包括:

  • 同事有確診、或疑似確診情況
  • 高暴露風險或極高暴露風險情況,例如專責病房或是負責採檢
  • 比起自己染疫,更擔心自己傳染給家人
  • 醫療暴力事件
  • 醫療工作過載的勞動環境
  • 超過半數覺得自己未受到國家和醫院的適當保護

負責這項調查的陳秉暉醫師提醒:「我們的數據和中國去年1到3月(疫情爆發時)的數據差不多,但我們現在對疫情明明有更多認識、更多已知有效的武器,也有更多時間做準備,(醫護人員)卻產生一樣的心理衝擊,這不是很好的狀況。」

這份調查也詢問醫護人員對於疫情間工作環境需要改善的具體做法,需求強度從最高的「更直接的薪資補償」、「防疫期間居住規劃」、「反映問題的管道」到「更彈性寬鬆的班表」、「更暢通的心輔機制」。其他補充提及的項目包括「醫院內資訊更為透明、補充醫護人力、改善醫院環境、配給充足防護設備等,醫護人員同住者跟家人優先施打疫苗,醫院及政府都能聆聽一線醫護人員的心聲。」

這份問卷調查是針對這波疫情最直接瞭解第一線醫事人員身心狀態的研究,在疫情得控、降級有望的七月初,閱讀鏡週刊這份報導,更覺得衛福部門應該慎重面對這些「防疫不可或缺戰士」在此役/疫中為了全社會守住疫情擴散所付出的代價與需要幫助的項目,主動召集相關團體研究與商討減少疫情對第一線照護工作者身心衝擊的具體措施。

BMC Public Health在2021年初就曾發表一篇整理疫情以來各國對於醫護人員衝擊的研究,可以發現跟台灣這份調查有所呼應: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最常因疫情與工作而受損;醫護人員對於家人染疫的擔憂、對於自己接觸確診者風險、欠缺適切的個人防護、工作量超出負荷,也都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這份文獻回顧指出幾點有助於醫事人員維持心理健康的因素:面對巨大公衛危機的經驗;是否有過適切的訓練與配備;家人的安全得以確保;最後很重要的是來自醫療組織、政府與社區的支持。

在台灣,三級警戒期間取消內用而營業量受創的各地餐廳,許多仍維持繼續提供醫事人員購餐優惠方案;也有旅館主動提供醫護免費住宿,免除其回家可能感染家人的擔憂,這些應該是最具體展現社區支持醫護的力量。來自醫療組織與政府的組織層級的支持,可以根據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問卷結果,即時瞭解其需求並具體回應,才能留住這些負重前行的醫護同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的沙龍
49會員
41內容數
2021/07/16
面對台灣此波疫情病歷數持續下降,何時解除嚴格之防疫管制措施已成為重要之議題;但許多國家在解除疫情管制之禁令後(如允許夜店或酒吧營業、或取消口罩禁令等),均面臨病例再度上升之困境,也使得指揮中心對於是否要儘速鬆綁陷入兩難局面。  其實在川普政府於去年(2020年)初希望能盡快解除因疫情而實行之諸多禁令
2021/07/16
面對台灣此波疫情病歷數持續下降,何時解除嚴格之防疫管制措施已成為重要之議題;但許多國家在解除疫情管制之禁令後(如允許夜店或酒吧營業、或取消口罩禁令等),均面臨病例再度上升之困境,也使得指揮中心對於是否要儘速鬆綁陷入兩難局面。  其實在川普政府於去年(2020年)初希望能盡快解除因疫情而實行之諸多禁令
2021/07/15
編輯部 #疫苗護照 #新日常 #國際移動 當台灣政府與民眾在拼七月底疫苗涵蓋率達到25%,另一個跟著疫苗接種與疫情治理的新考題---疫苗護照---正以不同模式在其他疫苗涵蓋率突破五成以上的國家進行討論與實踐。在登記後等待接種的空檔時間,頗適合來想想疫苗護照這個制度或資訊,對於國內解封與國際旅遊的可能
2021/07/15
編輯部 #疫苗護照 #新日常 #國際移動 當台灣政府與民眾在拼七月底疫苗涵蓋率達到25%,另一個跟著疫苗接種與疫情治理的新考題---疫苗護照---正以不同模式在其他疫苗涵蓋率突破五成以上的國家進行討論與實踐。在登記後等待接種的空檔時間,頗適合來想想疫苗護照這個制度或資訊,對於國內解封與國際旅遊的可能
2021/07/12
案14406,在住院隔離期間病況穩定,卻可能因被延長隔離而情緒不佳,在病室中自殺。這名患者的結局著實令人傷感,然而很諷刺地,卻成為少數得以被說明究竟如何離去的患者。 7月11日為止,台灣確診死亡人數是740人。我很想知道,他們如何離世的?這並非為了好奇,而是基於撫慰亡靈與療癒生者的念想。
Thumbnail
2021/07/12
案14406,在住院隔離期間病況穩定,卻可能因被延長隔離而情緒不佳,在病室中自殺。這名患者的結局著實令人傷感,然而很諷刺地,卻成為少數得以被說明究竟如何離去的患者。 7月11日為止,台灣確診死亡人數是740人。我很想知道,他們如何離世的?這並非為了好奇,而是基於撫慰亡靈與療癒生者的念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護理人力流失現象日益加劇,衝擊醫療現場。政府新提出的政策會有什麼效果、產生什麼問題,相當值得社會關注
Thumbnail
護理人力流失現象日益加劇,衝擊醫療現場。政府新提出的政策會有什麼效果、產生什麼問題,相當值得社會關注
Thumbnail
我們可以說,專業、團隊、投入、應變、付出、忘我、溫暖、同理,是這本第一線護理人員疫情觀察誌的主旋律。29位作者、29位為台灣防疫努力的「天職者」們,將護理視為是自身的天職,扮演著疫情離亂中的天使角色、照護與撫慰人心,並在疫情方歇之時記述下來這些過程,成為一本繼續觸動人心的「療癒」之書。
Thumbnail
我們可以說,專業、團隊、投入、應變、付出、忘我、溫暖、同理,是這本第一線護理人員疫情觀察誌的主旋律。29位作者、29位為台灣防疫努力的「天職者」們,將護理視為是自身的天職,扮演著疫情離亂中的天使角色、照護與撫慰人心,並在疫情方歇之時記述下來這些過程,成為一本繼續觸動人心的「療癒」之書。
Thumbnail
陳時中深夜600字感謝信,致護理台灣隊。
Thumbnail
陳時中深夜600字感謝信,致護理台灣隊。
Thumbnail
疫情當下,最辛苦的一定是醫護和警消人員,臉書上一張張拿下防護時,勒痕滿布的臉,汗濕的醫院制服,不用動用任何文字和言語,就可以明瞭他們今天過得有多辛苦:那些時不時就傳來的救護車或警車的鳴笛聲,又要出動一批人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出勤了;那些工作地點不在冷氣房,而是一個又一個臨時快篩站,他們努力檢測,和時間賽
Thumbnail
疫情當下,最辛苦的一定是醫護和警消人員,臉書上一張張拿下防護時,勒痕滿布的臉,汗濕的醫院制服,不用動用任何文字和言語,就可以明瞭他們今天過得有多辛苦:那些時不時就傳來的救護車或警車的鳴笛聲,又要出動一批人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出勤了;那些工作地點不在冷氣房,而是一個又一個臨時快篩站,他們努力檢測,和時間賽
Thumbnail
隨著COVID-19的疫情爆發,新聞裡每日破百例的確診數、醫療量能的不足、醫病關係的緊張、防疫物資的搶購…...等,實實在在顯示壓抑不住內心的焦慮。 突然增加的確診數,衝擊了醫療體系量能。 這些是一年前的我們未曾想像過的畫面,正赤裸裸地在醫院上演著。 醫療防疫人員 帶著密不通風的N95口罩、著全身
Thumbnail
隨著COVID-19的疫情爆發,新聞裡每日破百例的確診數、醫療量能的不足、醫病關係的緊張、防疫物資的搶購…...等,實實在在顯示壓抑不住內心的焦慮。 突然增加的確診數,衝擊了醫療體系量能。 這些是一年前的我們未曾想像過的畫面,正赤裸裸地在醫院上演著。 醫療防疫人員 帶著密不通風的N95口罩、著全身
Thumbnail
看著醫護人員被攻擊被謾罵的新聞、文章,突然對台灣好失望,家裡有護理人員的我,更能明白他們辛苦與心酸。 台灣的護理人員薪水是世界排名的吊車尾,待遇差、工作量大、高壓高風險、人力長期不足,下班累到不行還是要自己花錢、花時間去上課,不然就沒獎金,沒考績、被刁難。
Thumbnail
看著醫護人員被攻擊被謾罵的新聞、文章,突然對台灣好失望,家裡有護理人員的我,更能明白他們辛苦與心酸。 台灣的護理人員薪水是世界排名的吊車尾,待遇差、工作量大、高壓高風險、人力長期不足,下班累到不行還是要自己花錢、花時間去上課,不然就沒獎金,沒考績、被刁難。
Thumbnail
最近幾天令人痛心的消息好多,而其中最怵目驚心的想必就是新北雙和醫院的三名護理師被洪姓男子拿刀攻擊的新聞了吧? 我不是醫護人員、身邊也沒有相關從業人員(倒是有即將畢業的護科生啦),只是用耳聞的就已經覺得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已經不是「辛苦」二字可以形容,大概三頭六臂都忙不過來的事情,他們竟然全得攬下……
Thumbnail
最近幾天令人痛心的消息好多,而其中最怵目驚心的想必就是新北雙和醫院的三名護理師被洪姓男子拿刀攻擊的新聞了吧? 我不是醫護人員、身邊也沒有相關從業人員(倒是有即將畢業的護科生啦),只是用耳聞的就已經覺得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已經不是「辛苦」二字可以形容,大概三頭六臂都忙不過來的事情,他們竟然全得攬下……
Thumbnail
五月三十一日雙和醫院三名護理師遭確診老翁持水果刀攻擊,導致兩名重傷,氣胸、右手韌帶、神經斷裂,洪男事後竟大言不慚說有留給她們活命就好了。各界紛紛予以指責,多少醫療同仁希冀藉此事件喚醒國人對醫療暴力重視。看完一則又一則新聞我只覺得辛酸,因為醫療暴力事件時刻發生,醫療盟、衛福部、公會重申零容忍又如何?
Thumbnail
五月三十一日雙和醫院三名護理師遭確診老翁持水果刀攻擊,導致兩名重傷,氣胸、右手韌帶、神經斷裂,洪男事後竟大言不慚說有留給她們活命就好了。各界紛紛予以指責,多少醫療同仁希冀藉此事件喚醒國人對醫療暴力重視。看完一則又一則新聞我只覺得辛酸,因為醫療暴力事件時刻發生,醫療盟、衛福部、公會重申零容忍又如何?
Thumbnail
在爆發桃園部立醫院群聚感染消息後,台灣又陷入一種稍稍升級的緊張氛圍,而某些「見縫插針」發言還真是不恰當,疫情當前不就是要全民一心防疫,守在第一線的海關、防疫計程車司機、還有承受最大壓力的醫護人員。 聽到這消息的同時,其實非常擔心該院醫護人員可能面臨心理潰堤點。但是台灣人可愛的地方也正是如此,大家透
Thumbnail
在爆發桃園部立醫院群聚感染消息後,台灣又陷入一種稍稍升級的緊張氛圍,而某些「見縫插針」發言還真是不恰當,疫情當前不就是要全民一心防疫,守在第一線的海關、防疫計程車司機、還有承受最大壓力的醫護人員。 聽到這消息的同時,其實非常擔心該院醫護人員可能面臨心理潰堤點。但是台灣人可愛的地方也正是如此,大家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