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疫情下第一線醫事人員的心理健康

2021/07/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編輯部
#第一線醫事人員#醫護心理健康 #醫護家人#組織層次的支持
今年五月疫情爆發以來,確診、重症與死亡人數的攀升與控制,牽動著國人的神經。超越數字之外,直面這些罹病民眾照護需求的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緊繃的工作量與心理壓力。
不少媒體以訪談與事件記錄方式呈現疫情在醫護人員身上與心上的創傷,例如五月底雙和醫院有三名護理師遭確診病患砍傷;六月中新北市某康復之家的護理師因疫情壓力而在家輕生;同樣令人傷痛的是新竹國軍醫院的年輕護理師,面對病患家屬的無理要求,孤立無援心力耗竭下自傷。電視新聞重播這些照護者受傷、自傷的畫面時,同島一命的喊話是否也同樣關注著「醫療量能吃緊」的現場實況有多精疲力竭?對醫護的衝擊程度有多嚴峻?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成員(台大醫院職醫部的陳秉暉與陳宗延醫師)與鏡週刊合作,在六月進行一份網路問卷,希望能收集與評估疫情下在醫療照護院所與防疫場所設施醫事人員與工作者的心理壓力狀況。這份問卷結果於6月29日公布。問卷填答有效份數為620份,填答者以護理師居多(56.9%),其次為醫師(20.8%)。填答者所在地區以雙北為主,超過五成四;更有高達六成的填答者是在防疫專責醫院服務。可以反映第一線工作者的狀況。
問卷結果發現令人擔憂:「46%的醫護人員臨床上出現PTSD症狀,其中26%的人極可能被診斷為PTSD,17.7%的人壓力程度可能已經影響免疫系統」。其中醫護人員主要擔心的因素包括:
  • 同事有確診、或疑似確診情況
  • 高暴露風險或極高暴露風險情況,例如專責病房或是負責採檢
  • 比起自己染疫,更擔心自己傳染給家人
  • 醫療暴力事件
  • 醫療工作過載的勞動環境
  • 超過半數覺得自己未受到國家和醫院的適當保護
負責這項調查的陳秉暉醫師提醒:「我們的數據和中國去年1到3月(疫情爆發時)的數據差不多,但我們現在對疫情明明有更多認識、更多已知有效的武器,也有更多時間做準備,(醫護人員)卻產生一樣的心理衝擊,這不是很好的狀況。」
這份調查也詢問醫護人員對於疫情間工作環境需要改善的具體做法,需求強度從最高的「更直接的薪資補償」、「防疫期間居住規劃」、「反映問題的管道」到「更彈性寬鬆的班表」、「更暢通的心輔機制」。其他補充提及的項目包括「醫院內資訊更為透明、補充醫護人力、改善醫院環境、配給充足防護設備等,醫護人員同住者跟家人優先施打疫苗,醫院及政府都能聆聽一線醫護人員的心聲。」
這份問卷調查是針對這波疫情最直接瞭解第一線醫事人員身心狀態的研究,在疫情得控、降級有望的七月初,閱讀鏡週刊這份報導,更覺得衛福部門應該慎重面對這些「防疫不可或缺戰士」在此役/疫中為了全社會守住疫情擴散所付出的代價與需要幫助的項目,主動召集相關團體研究與商討減少疫情對第一線照護工作者身心衝擊的具體措施。
BMC Public Health在2021年初就曾發表一篇整理疫情以來各國對於醫護人員衝擊的研究,可以發現跟台灣這份調查有所呼應: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最常因疫情與工作而受損;醫護人員對於家人染疫的擔憂、對於自己接觸確診者風險、欠缺適切的個人防護、工作量超出負荷,也都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這份文獻回顧指出幾點有助於醫事人員維持心理健康的因素:面對巨大公衛危機的經驗;是否有過適切的訓練與配備;家人的安全得以確保;最後很重要的是來自醫療組織、政府與社區的支持。
在台灣,三級警戒期間取消內用而營業量受創的各地餐廳,許多仍維持繼續提供醫事人員購餐優惠方案;也有旅館主動提供醫護免費住宿,免除其回家可能感染家人的擔憂,這些應該是最具體展現社區支持醫護的力量。來自醫療組織與政府的組織層級的支持,可以根據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問卷結果,即時瞭解其需求並具體回應,才能留住這些負重前行的醫護同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
開放理性、多元提問、經歷感受。毋須立即反駁或同理,讓集體經歷過程中的存在,暫時留在當下思考,待日後有機會回應歷史的召喚,研究它、分析它、借鑑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