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不良反應與緩打現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台灣今年三月二十二日開打COVID-19疫苗,而最早上陣的正是台灣政府採購最多的牛津-阿斯特捷利康疫苗(Oxford-AstraZeneca Vaccine,台灣簡稱AZ疫苗),包括行政院長蘇貞昌、防疫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以及許多外縣市首長乃至台大醫院院長,都挽起袖子帶頭施打。之所以如此倒不是這些人特權插隊,而是因為當AZ疫苗在歐洲大規模施打之後,歐盟藥品管理局(EMA)發現極少數患者出現罕見的血栓副作用
現在認為此種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後群(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是AZ疫苗、嬌生疫苗等腺病毒載體疫苗相關的極罕見不良反應,雖然發生的機率非常低,而且以年輕人風險較高(五十歲以下施打第一劑,每十萬人約三人),但當時台灣疫情並不嚴重,這樣的訊息已足以影響排在施打第一順位、但對這類風險相當敏感的醫護人員的意願,以致疫苗接種並不踴躍,以致必須增加更多公費施打類別與開放有意出國者自費施打選項,即便純從機率與風險考量,這些人應該是要儘快接種的。
隨著部立桃園醫院、華航飛行員以及諾富特防疫旅館的本土群聚感染出現,到萬華疫情的大爆發,迫在眉睫的疫情讓眾人心態為之改變,剛開放八十五歲以上高齡者施打時,接種者頗為踴躍。然而好景不常,隨著媒體大肆報導老人家與部分病患在接種疫苗後猝死的新聞之後,打氣又消退不少,尤其是最需要疫苗保護的高齡者。一時間台灣民眾對AZ疫苗的猶豫又增加不少。儘管有專家指出台灣7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天約有十四人過世,目前打疫苗死亡的人數並未超過背景值,指揮中心也宣稱分析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並未發現異常。然而,這些說明對於減少疫苗猶豫似乎效果有限,高齡者AZ疫苗打氣不高的問題仍持續。
此一現象可以分兩個層次來分析。首先,這些施打後死亡的案例,有相當部份可能就如部分專家與指揮中心所指出的,只是時間上的巧合,施打疫苗利大於弊還是應該儘早施打。然而,這種說明的說服力顯然不是很夠。這和媒體的報導方式以及人們對風險因果關係的認知都有關係。首先,個案死亡屬於個體的層次,對親人而言,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其死亡更是如此。一般人們則較易對「有血有淚」的個人敘述產生共鳴,相較於充斥著「背景值」、「期望值」等一般人不甚了解的科學術語以及「冰冷的數字」,具體案例的敘述報導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也更具有情感渲染力與說服力。
台灣新聞媒體,尤其是二十四小時有線電視台,則更加偏好報導死者家屬的說法與反應,因為這類題材更能吸引閱聽人的興趣與注意力。當媒體反覆播放家屬訴說這樣的死亡如何讓他們意外與悲痛,強調死者生前好好的如何一下就走等說法,自然更容易讓閱聽人產生對疫苗的猶豫。即便事後病理解剖發現死因與疫苗無關,也難以扭轉這樣印象,更何況新聞媒體對解剖發現的新聞往往匆匆帶過。
類似的媒體報導問題,過去也曾出現在其他的疫苗謠言與爭議,這現象國內外皆然。例如喧騰一時的「麻疹、腮腺炎與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MMR vaccine)會導致自閉症的惡意謠言,如柯林斯(Harry Collins)與平區(Trevor Pinch)兩位社會學家所指出:「關於MMR疫苗的恐慌而言,新聞記者強化了父母的不安,這些記者為了尋求報導的『平衡』,因此傾向於把問題呈現為醫學專家和父母之間的對立,同時賦予父母的觀點和專家的觀點同樣的份量。」
柯林斯與平區也指出,人類的因果推理傾向於個人悲劇歸因於之前的不尋常事件:「苦惱的父母在試著理解他們和孩子為何會遭遇這種悲劇時,會找出發病之前小孩生活中最顯著的事件。」由於兒童被發現罹患自閉症的時間和疫苗接種的時間常很接近,「自閉症的發作有時候會在疫苗接種之前,有時候會在疫苗接種之後。現在我們考量一下那些在自閉症發作之後接受疫苗接種的小孩子;由於大家都知道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因此沒有人會認為是自閉症發作導致了MMR疫苗的接種」;然而,若事件順序相反,小孩在接種疫苗之後被發現罹患自閉症,「如果有人大肆宣揚這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的話,那麼父母就更可能把純粹的時間順序看成是因果關係。」雖然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疫苗接種和自閉症之間並無關聯,但此種人口統計層次的證據,不易說服擔心小孩罹患自閉症的父母在個體層次上的推論。類似的困難也出現在台灣目前的疫苗猶豫,要以統計數字說服一般民眾接受高齡者接種疫苗後猝死的現象和疫苗接種無關,會遭遇到相當程度的困難。
另一方面,其實也不能排除有部分衰弱的老人確實可能因為疫苗接種的副作用而過世。目前台灣似乎有不少流言將此歸咎於AZ疫苗,一方面因為AZ是首先大規模接種的疫苗,當然先讓人注意到這現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先前國際上對AZ疫苗極罕見的血栓副作用的反應受到廣泛報導,民眾很容易做出連結,得到AZ疫苗容易有危險副作用的印象。然而挪威最近針對長照機構身體很衰弱的老人施打輝瑞-BNT疫苗後死亡的現象進行研究,認為部分個案很可能和疫苗施打有關。該研究檢視一百名長照機構住民施打後死亡的案例,認為其中有十例相當可能和疫苗施打有關,二十六例或有可能,五十九例不太可能,其他則無法歸類。挪威醫療當局的專家因此建議,為極度衰弱的病人接種疫苗之前,醫師應該先進行完整的評估
台灣也有高齡醫學專家注意到這樣的問題。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師就認為,疫苗接種後猝死的關鍵「不在高齡,而是衰弱和失能」。陳院長回顧文獻,指出相關研究顯示「衰弱、失能或是長照機構住民不僅疫苗的效果較為不好,不良反應機會也高,注射疫苗後的猝死風險在數個品牌疫苗都有類似發現。」許晉譯醫師則提出可根據「臨床衰弱指數」將高齡者衰弱程度分為九級,其中1-3、 4-6、7-9這三組的疫苗接種風險相當不同,需有不同的考量。此外,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也建議:「對於長者要施打疫苗,應該回歸到熟悉病患的醫生來做,醫生照顧長者病患多年,對於長者的身體狀況其實最了解。」因此較理想的狀況是「在長者熟識的醫療院所進行,以及由醫護人員進到養護中心替長者施打
陳建煒主任也提到「政府要讓民眾知道,每個生命都很重要,每個長者打完疫苗後往生,政府都很慎重在處理。」關於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的監測,以及如何加強和民眾的溝通,「後疫情關鍵字」在〈完善新冠疫苗接種監測系統與接種溝通是當務之急〉這篇共筆有更詳細的討論可供參考。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疫苗政策 #專案輸入 #緊急授權 (二)審查階段 當專案製造與輸入之申請進入食藥署之審查流程後,便進入審查階段,而這一階段之權責專屬於·政府,應無疑義;但問題在於,在這個階段之審查標準確立,尤其是新興疾病疫苗之安全性與有效性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之前提下,究竟是單純之科學判斷,抑或涉及主觀價值之政治判
編輯部 #第一線醫事人員#醫護心理健康 #醫護家人#組織層次的支持 今年五月疫情爆發以來,確診、重症與死亡人數的攀升與控制,牽動著國人的神經。超越數字之外,直面這些罹病民眾照護需求的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緊繃的工作量與心理壓力。 不少媒體以訪談與事件記錄方式呈現疫情在醫護人員身上與心上的創傷,例如五月底
#數位社會工作 #兒童保護 #居家訪視 #新常態   「數位社會工作」並非排除既有實作,而是主張記取疫情帶來的危機與教訓,以發展一種新的模式,讓工作者在承平時候也能彈性評估數位技術和通訊媒介何時、以及如何最好地支持他們的實作和判斷,從而讓工作者與家庭在當下獲益,更能增加面對未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準備性
台灣的疫苗施打政策,爭議至今始終未減。在最新公告的十類接種順位中,前五類及第七類都是職業別,其餘才是中高齡與染疫後可能轉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疾病者。然而,有一類通常不具職業登記、年齡亦多為中高齡的群體,人數其實不多,而且其染疫與傳疫的風險都很高,卻始終未曾進入中央公告的十類優先順位中。
編輯部 #孕婦打疫苗 #疫苗遲疑 #疫苗諮詢 #疫苗資訊平台  經跨黨派立委爭取,指揮中心已在6月22日宣布,將孕婦列為第六順位施打群體,可以自由選擇目前台灣有的疫苗種類(AZ或莫德納)。指揮中心對於孕婦接種的相關建議都含納在兩種疫苗的接種說明簡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整理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的資料
台灣政府對於防疫升級至四級的謹慎戒懼,不可諱言地和經濟的考量有關。遠距上班除了是防疫的重要一環。國外有研究認為遠距工作並不會減少生產力,造成不利遠距工作的因素來自職場的一些作法與工作方式。
#疫苗政策 #專案輸入 #緊急授權 (二)審查階段 當專案製造與輸入之申請進入食藥署之審查流程後,便進入審查階段,而這一階段之權責專屬於·政府,應無疑義;但問題在於,在這個階段之審查標準確立,尤其是新興疾病疫苗之安全性與有效性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之前提下,究竟是單純之科學判斷,抑或涉及主觀價值之政治判
編輯部 #第一線醫事人員#醫護心理健康 #醫護家人#組織層次的支持 今年五月疫情爆發以來,確診、重症與死亡人數的攀升與控制,牽動著國人的神經。超越數字之外,直面這些罹病民眾照護需求的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緊繃的工作量與心理壓力。 不少媒體以訪談與事件記錄方式呈現疫情在醫護人員身上與心上的創傷,例如五月底
#數位社會工作 #兒童保護 #居家訪視 #新常態   「數位社會工作」並非排除既有實作,而是主張記取疫情帶來的危機與教訓,以發展一種新的模式,讓工作者在承平時候也能彈性評估數位技術和通訊媒介何時、以及如何最好地支持他們的實作和判斷,從而讓工作者與家庭在當下獲益,更能增加面對未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準備性
台灣的疫苗施打政策,爭議至今始終未減。在最新公告的十類接種順位中,前五類及第七類都是職業別,其餘才是中高齡與染疫後可能轉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疾病者。然而,有一類通常不具職業登記、年齡亦多為中高齡的群體,人數其實不多,而且其染疫與傳疫的風險都很高,卻始終未曾進入中央公告的十類優先順位中。
編輯部 #孕婦打疫苗 #疫苗遲疑 #疫苗諮詢 #疫苗資訊平台  經跨黨派立委爭取,指揮中心已在6月22日宣布,將孕婦列為第六順位施打群體,可以自由選擇目前台灣有的疫苗種類(AZ或莫德納)。指揮中心對於孕婦接種的相關建議都含納在兩種疫苗的接種說明簡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整理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的資料
台灣政府對於防疫升級至四級的謹慎戒懼,不可諱言地和經濟的考量有關。遠距上班除了是防疫的重要一環。國外有研究認為遠距工作並不會減少生產力,造成不利遠距工作的因素來自職場的一些作法與工作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流行後,門診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特地來自費施打疫苗的患者,多數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開始重視疫苗接種以及自身的健康。其實平常偶爾也有家長問歐醫師,除了流感跟新冠疫苗,還有沒有哪些自費疫苗可以施打?我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心裡一定是希望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更久的時間。 成人也可以打的
Thumbnail
你知道全球每年有超過250萬人因疫苗而免於死亡嗎?疫苗在現代醫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你可能未必知道一些有關疫苗的重要事實。本文將揭示5個你未聽過但必須知道的疫苗事實。 1. 疫苗不僅保護接種者,還能保護社區 社區免疫的力量 疫苗不僅僅是為了個人健康,還能夠保護整個社區,這就是所謂的「
Thumbnail
新冠疫情變異後迎來了新高峰 無法確定化療中施打疫苗的效果與反應 採取躲避戰術,出遊只往空曠的地方走,盡可能的居家生活   2022/5/4(三)  維持期第十週,回診打藥日 上週弟弟出院前,主治醫生特別說明了新疫情高峰的狀況 分析了施打疫苗的利與弊 (但媽媽感覺有說跟沒說一樣,因為根本不
Thumbnail
作為一位父親,我們怎麼面對腸病毒的季節流行?為了孩子的健康,我們經過評估後決定讓他們施打安特羅生技腸病毒疫苗。在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們的選擇理由和疫苗接種的相關經驗。希望這能提供其他家長參考。文章中也附上了社團法人臺灣病毒暨疫苗學會的腸病毒衛教網站連結,讓大家可以更深入瞭解和預防腸病毒。
Thumbnail
「千萬不可小看肺炎鏈球菌!歷史及醫學文獻上告訴我們,即使青壯年感染流行性感冒,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可能病程進展快速,短短48小時就過世,相當可怕!」
Thumbnail
施打疫苗是大家遠離疾病的方法之一,從小到大我們接種了B型肝炎、小兒麻痹與日本腦炎等等多種疫苗,都是為了提升國民健康生活的狀況。        但是當我們還是小小孩的時候,有的人會非常害怕打針,即使是長大了,還是有人被注射時會有暈針現象,其實打針的確也是身體被攻擊的一種狀態,當你越害怕時,肌肉就
Thumbnail
身為媽媽後沒多久,很快就會遇到寶寶需要施打疫苗,嘉琪醫師簡單和您分享寶寶的疫苗注射。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Thumbnail
「65歲民眾可以接種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囉!」曹玉婷醫師指出,「為了長者提升保護力,避免因感染肺炎鏈球菌而導致嚴重併發症,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對象已從71歲放寬至65歲,並納入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 ,大家一定要趕緊帶家中長輩到醫療院所接種!」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流行後,門診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特地來自費施打疫苗的患者,多數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開始重視疫苗接種以及自身的健康。其實平常偶爾也有家長問歐醫師,除了流感跟新冠疫苗,還有沒有哪些自費疫苗可以施打?我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心裡一定是希望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更久的時間。 成人也可以打的
Thumbnail
你知道全球每年有超過250萬人因疫苗而免於死亡嗎?疫苗在現代醫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你可能未必知道一些有關疫苗的重要事實。本文將揭示5個你未聽過但必須知道的疫苗事實。 1. 疫苗不僅保護接種者,還能保護社區 社區免疫的力量 疫苗不僅僅是為了個人健康,還能夠保護整個社區,這就是所謂的「
Thumbnail
新冠疫情變異後迎來了新高峰 無法確定化療中施打疫苗的效果與反應 採取躲避戰術,出遊只往空曠的地方走,盡可能的居家生活   2022/5/4(三)  維持期第十週,回診打藥日 上週弟弟出院前,主治醫生特別說明了新疫情高峰的狀況 分析了施打疫苗的利與弊 (但媽媽感覺有說跟沒說一樣,因為根本不
Thumbnail
作為一位父親,我們怎麼面對腸病毒的季節流行?為了孩子的健康,我們經過評估後決定讓他們施打安特羅生技腸病毒疫苗。在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們的選擇理由和疫苗接種的相關經驗。希望這能提供其他家長參考。文章中也附上了社團法人臺灣病毒暨疫苗學會的腸病毒衛教網站連結,讓大家可以更深入瞭解和預防腸病毒。
Thumbnail
「千萬不可小看肺炎鏈球菌!歷史及醫學文獻上告訴我們,即使青壯年感染流行性感冒,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可能病程進展快速,短短48小時就過世,相當可怕!」
Thumbnail
施打疫苗是大家遠離疾病的方法之一,從小到大我們接種了B型肝炎、小兒麻痹與日本腦炎等等多種疫苗,都是為了提升國民健康生活的狀況。        但是當我們還是小小孩的時候,有的人會非常害怕打針,即使是長大了,還是有人被注射時會有暈針現象,其實打針的確也是身體被攻擊的一種狀態,當你越害怕時,肌肉就
Thumbnail
身為媽媽後沒多久,很快就會遇到寶寶需要施打疫苗,嘉琪醫師簡單和您分享寶寶的疫苗注射。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Thumbnail
「65歲民眾可以接種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囉!」曹玉婷醫師指出,「為了長者提升保護力,避免因感染肺炎鏈球菌而導致嚴重併發症,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對象已從71歲放寬至65歲,並納入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 ,大家一定要趕緊帶家中長輩到醫療院所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