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偏見,看見街友的無奈與疫苗優先原則

2021/06/2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編輯部
台灣的疫苗施打政策,爭議至今始終未減。在6月21日最新公告的十類接種順位中,前五類及第七類都是職業別,其餘才是中高齡與染疫後可能轉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疾病者(如第六類75歲以上、第八類65-74歲、第九類高風險疾病或重病等、第十類50歲以上)。從2月至今,如此優先順位的架構大致不變,細部滾動調整的主要是各職業別內的人員界定。
相較於各優先職業別中所包含人員數量一再擴張,有一類通常不具職業登記、年齡亦多為中高齡的群體,人數其實不多,而且其染疫與傳疫的風險都很高,卻始終未曾進入中央公告的十類優先順位中。這類人群就是「街友」或「遊民」。
6月21日,台北市長柯文哲終於宣布,要為北市約700名已登記造冊的街友施打疫苗。消息一出,少數持異見者不以為然地指出,其他縣市早有「安置」街友的計畫,意指柯市長宣布的政策不佳或無新意;甚至有名嘴上政論節目,質疑柯文哲,「你現在把珍貴的疫苗,打在街友身上根本莫名其妙」。
然而,安置街友與施打疫苗是兩種不同的政策,無論安置與否或街友是否願意接受安置,疫苗接種都是值得慎重考量的政策選擇。不論台北市將如何執行街友的疫苗接種,柯市長提出這個政策,既符合全台人口密度最高的都會圈現實與疫情處境,也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疫苗接種建議:即當各國疫情進入社區感染後,應將「較難保持空間距離,以至於感染與傳播風險均較高之社會族群」,如街友、集體宿舍、居住密度特高的鄰里等,依據疫苗供貨量,列入優先順位。
5月以來的這一波疫情,台北市萬華區是其中一個爆發點,而鄰近萬華的雙北地區,如新北市板橋與中和、以及街友聚集較多的台北車站一帶,都被標示為疫情熱區,5月以來陸續有街友確診、甚至住院。因此,面對街友在疫情下的處境,是雙北無以迴避的治理課題。新北市自6月18日起已啟動專案,24日之前勸進202名街友住進中途之家與安心旅館,並完成半數以上的安置街友疫苗接種。在雙北都將街友列入施打優先順位後,指揮中心才於24日表示,雙北地區的街友確實有此需要,地方政府得以專案造冊,為街友施打疫苗。
網路上針對街友接種疫苗的反應,除了前述的異見類型,還有一種玩笑似的「羨慕」類型,例如媒體報導,網友回應「請問我明天睡公園來得及嗎?」為此北市府副發言人魏佑任表示,街友本來即有列冊,並不會因為在外夜宿一天裝扮街友,就會列入名冊。
從質疑街友優先接種疫苗是「莫名其妙」、到羨慕街友可優先施打的言論,不論在情與理上如何可議,都呈現出對於街友「沒有職業身分」、「遊手好閒」、「疫情破口」的社會刻板印象。但是,街友一定是這個同質性的無面孔樣貌嗎?
《鏡傳媒》近日刊出的街友系列報導,可能顛覆了某些刻板印象。
長年生存於街頭的無家者,也就是友善用語中的「街友」,自疫情之初,一再成為被賤斥的對象。從防疫角度來看,無所依歸的街友群聚的確容易成為「破口」。不過,有時人是有家歸不得,且對有些人而言,想要在大都會中成家過於困難。
從局外人觀點來看,街友彷彿是一群紊亂無組織、散發惡臭、疏離於城市的邊緣人,但這份系列報導所描繪的台北車站無家者群像卻非如此。近身訪談讓人可以看見在外流浪的各種苦衷。街友的生存方式不像一般人直觀想像的那麼散漫,他們也有互助的系統,甚至也擔心他們一向賴以庇護的台北車站有其他地區的確診者進入,讓他們身陷染疫風險。他們,也害怕染疫。
街友的存在,其實反映的是社會整體的病灶所在。泰半的無家者都是上了年紀的辛苦人。台北市社會局於2016年委託東吳大學社工系進行一份遊民生活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的遊民屬於中高齡,平均年齡介於50到69歲之間。
他們怎麼來到街頭的?
報導訪問一名熱心的街友阿吉,他說:
有些人是一輩子都在打零工,老了租不起房子,所以睡在街頭;有的是子女也過得不好,老人家被趕了出來,只好來睡車站。
根據阿吉的觀察,報導指出:
這陣子越來越多老人來到街頭,老齡與世代貧窮的徵兆,底層最先嗅到。
街友確診,成為輿情指稱的疫情「破口」,暴露的其實是長年來整體社會安全網的失能、現代性產生的疏離,乃至一般人對苦痛承受者的理解與容納不足的社會現象。在災難臨頭時,這個系列報導,以及雙北將街友納入施打疫苗優先順位的政策,不論是從人道的角度、還是從防疫的角度,都讓我們看到,人為何落難、為何仍需「群聚」、人可以如何互助、治理可以展現何種明智與倫理高度。
然而,仍有遺憾的是,服務邊緣人的第一線工作者與慈善團體,其實也是最容易被忽視而未納入防疫網絡的對象。
台灣目前的政府福利業務幾乎採行完全外包的體制。就如第五類優先施打順位的長照人員及其受照顧者,僅納入具有公費補助的長照系統,而實際上照護與染疫風險一樣的同性質自費服務系統中人,卻不包含在第五類人員之中。同樣地,以街友服務而論,目前政府亦傾向只看見正式契約合作的街友服務團體,而忽視實質上長年協助的慈善團體與在地網絡,後者的工作性質與風險承擔其實與前者一樣。根據歐洲去年的街友防疫經驗顯示,在公共支援不足,對街友汙名歧視甚至嚴重仇恨的社會中,街友服務團體的工作人員常面臨資源匱乏及壓力過勞,甚至可能因為長期無力改變社會現實而出現無力感。
防疫與疫苗政策不應將同樣風險的工作者與對象區分出「公費」或「自費」人群之別,才能將既有的社會互助系統一體納入公正平等的治理政策之中。
施打疫苗是所有公民都應享有的基本健康人權,無論有無職業、無論職業為何、無論年齡。至於優先順位的決定,則是在社區感染的大疫風暴下,所進行的公衛倫理抉擇。這個倫理抉擇,反映了政府治理的邏輯與高度是否合宜,也反映了社會大眾在共同體下生活的容忍度與態度傾向。這是大疫賦予整體社會乃至國家的生命政治課題。
參考連結:
1. 【當我們討論「誰先打疫苗」時,必須先正視結構性暴力】
2. 【疫苗施打優先順位如何決定?WHO給的指引與考量】
3. 台北市社會局2016年委託東吳大學社工系進行一份「台北市遊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4. 《鏡傳媒》的街友系列報導:
【北車站的日與夜1】他是「盯著台北車站的一雙眼」 這裡150名無家者都能叫出名字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601timesquare002
【北車站的日與夜2】無家者並非都好吃懶做 單親爸為女兒賺補習費還學親職教育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601timesquare003/
【北車站的日與夜3】子女扶養有名無實 無家者申請福利受阻只能打官司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601timesquare004/
【北車站的日與夜4】送餐的人怕群聚不來了 無家者連想泡麵都找不到熱水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601timesquare005/u
5. 【打疫苗優先順位 是否漏掉重症病人的「居家支持網絡」人力】
6. 【防疫困境!食物包狂發泡麵 街友無奈:我沒有熱水啊】
7. 歐洲無家者協助組織(FEANTSA),2021年2月的報告,〈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Homeless Service Providers & Homeless People: The Migrant Perspective〉
https://www.feantsa.org/public/user/Resources/reports/Report_Cov19_&_migrants.pdf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
開放理性、多元提問、經歷感受。毋須立即反駁或同理,讓集體經歷過程中的存在,暫時留在當下思考,待日後有機會回應歷史的召喚,研究它、分析它、借鑑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