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如果沒有音樂,我不會成為這樣的大人
方格精選

雜談|如果沒有音樂,我不會成為這樣的大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小心翼翼打開壓克力 CD 盒,近乎誠惶誠恐地閱讀歌詞本上的每個文字和每張照片,新書的油墨味和指尖的觸感都牢牢記在心上,最後才戰戰兢兢地取出光碟片,捧著寶貝一般放進播放器,等待音樂從音響傳出的瞬間,放任自己的思緒跟著旋律和歌聲進入另一個世界。


這是我認真認識音樂的開始,也是一直到現在我無論如何都無法割捨的儀式感。從串流音樂的時代回望,是這個過程讓聽音樂的經驗變得不是那麼輕易取得卻深刻雋永。

raw-image

每個人的童年裡都有一個周杰倫


身為千禧年出生的小孩,在那個網路尚未普及的童年,接觸音樂的管道少,最初的音樂品味建構幾乎來自於家庭的耳濡目染。


除了家裡那一櫃寫滿英文字、完全無法吸引我目光的西洋老歌和古典音樂唱片外,跟著父親聽得最多的就是當時當紅的周杰倫。


我真的沒有天份 安靜的沒這麼快
我會學著放棄你 是因為我太愛你
—— 周杰倫〈安靜〉


那是個還不懂放棄或離開這些詞彙的年紀,對愛的想像也僅止於小說裡的情節,讀不懂歌詞背後的故事,只覺得朗朗上口的歌詞和旋律似乎頗為舒暢。


過沒幾年,從小小的隨身聽裡聽到了劉若英、梁靜茹、莫文蔚,才發現除了深沉磁性的男聲,原來這個世界上的情感還有另一種溫柔的詮釋方式。


後來 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有些人 一旦錯過就不在
—— 劉若英〈後來〉


十二歲,第一次嚐到感情世界中的酸甜苦澀,也是第一次知道原來文字能如此精準地直抵心臟。後來重新憶起這段歲月,才了解這或許就是奠定我注定沉迷於華語音樂的基礎。


從主流到獨立,音樂的世界無限擴張


升高中那年暑假,百無聊賴的日子成為我探索音樂世界的契機,從此一去不復返。高中三年,從五月天到蘇打綠、從陳綺貞到張懸、許含光到黃玠、房東的貓到傻子與白痴,聽慣了主流音樂,也開始了解獨立音樂場景是怎麼一回事。


被吩咐該用功念書的年紀,一張張專輯填滿了本該放滿教科書的書櫃,唱片裡或悅耳動聽、或奇形怪狀的歌曲,也就這麼闖進毫無防備的心裡,令我沉迷地無法自拔。在串流的時代仍然保有收藏唱片這種固執又老派的堅持,為的只是不想忘記喜歡開始的樣子。


若美麗的一切 總是看起來遙遠
親愛的 別悲傷 幸福不在他方
—— 陳綺貞〈偶然與巧合〉


或許每個人的青春裡都有過一個時期,背著超載的夢想在理想與現實的縫隙中掙扎,捧著搖搖欲墜的自己費力地生活,直到再也沒有力氣反抗,便逐漸看清痛苦的全貌。


他們說考上好的大學就會有好的未來,我卻覺得美麗的模樣遙不可及,這些浸泡在音符裡的日子、近乎絕望的夜晚、無聲流淚的場景,因為有了音樂才讓我有勇氣正視真實而破碎的自己。


你燒了整段的年華方盛 才懂了往後再找不著快樂
你扔了涉世未深的愚蠢 才懷念起了再喚不回的天真
—— 胡凱兒〈菸癮〉


年輕的歲月裡,不斷衝撞著世俗和體制的框架,一邊爭取嚮往著的自由,一邊守著近乎瘋狂的執拗,只因不願成為自己曾經瞧不起、向現實低頭的大人。


走了好長一段路回頭看才發現,曾緊握在手中的天真早已不知去向,那些年自以為足以改變世界的妄想,終將成為升學考試制度下的犧牲品。原來長大是逐漸甘於平凡的過程,我們終究會成為茫茫人海中渺小而不起眼的一個點。


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


大學來到台北生活,深刻感受到都市的美麗與哀愁。關於這座城市的記憶總是灰色的,我想是這裡乘載著好多人的夢想,同時也容納了太多失望和孤獨。


「厭世代」是我們這一輩人最常被冠上的頭銜,社會結構的快速改變,伴隨而來的壓抑、徬徨和對未來的無力感似乎已經成為這個世代年輕人的常態,於是厭世歌單應運而生,整個時代被迅速襲來的憂鬱浪潮滲透,城市中的人們吶喊著對社會的不滿,同時浸泡在軟爛的小情小愛中。


我知道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 只聽見期盼卻不曾看到未來
我知道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 委屈時只敢這樣喃喃自語
—— 好樂團〈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


在老一輩的人眼中看來,年輕人的同溫層瀰漫著消極的氛圍,我卻認為厭世風的誕生代表著另一種層面對生命的企盼。那些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心裡潰爛著的日子,聽著這些音樂總會一不小心自溺其中。


憤世嫉俗也好、自甘墮落也罷,許多看似黑暗的詞彙於我而言其實是生意盎然的,因為還想活下去,因為仍然期待從生命得到些什麼,發現自己無能為力時才會感到失望。


因為音樂而成為這樣的大人


從唱片到串流、從主流到分眾,一路走來見證了音樂型態的改變,舊的唱片工業式微,新的音樂場景誕生,不變的是音樂始終陪伴我經歷人生的每個階段。時至今日,聽著曾經滋養我、接住我的音樂,仍然能獲得莫大的溫暖和能量。


慶幸自己在年輕的年歲裡遇見的這些歌,慶幸是這些音樂建立了我的世界觀,讓我成為現在的模樣。即便可能成為了當初的自己不願長成的大人,此刻卻是個喜歡自己的大人。

avatar-img
有待 𝐒𝐨𝐮𝐧𝐝𝐜𝐡𝐞𝐜𝐤
30會員
40內容數
人生有待商榷,音樂有待 Soundcheck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這個日子用音樂和影像記住那些不能遺忘的事,是因為不願變得麻木,有時候光是記得就是一種救贖,也不忘提醒自己所有習以為常的從來不是理所當然。願這片土地永遠自由,望你順遂,台灣。
二十年過去,很多事都變了,不變的是他們都還在。雖然沒有緣分一起經歷那個百花齊放的美好年代,但活在還有他們的時代就不算太壞,也始終慶幸自己是被這些音樂餵養長大。
時隔一陣子再次聽起,玠瑋的嗓音依舊溫暖而堅定,我在歌裡遇見了當年封存的那份義無反顧的勇敢與傻勁,或許是這樣的力量在冥冥之中帶著我一路走到今天。
在這個日子用音樂和影像記住那些不能遺忘的事,是因為不願變得麻木,有時候光是記得就是一種救贖,也不忘提醒自己所有習以為常的從來不是理所當然。願這片土地永遠自由,望你順遂,台灣。
二十年過去,很多事都變了,不變的是他們都還在。雖然沒有緣分一起經歷那個百花齊放的美好年代,但活在還有他們的時代就不算太壞,也始終慶幸自己是被這些音樂餵養長大。
時隔一陣子再次聽起,玠瑋的嗓音依舊溫暖而堅定,我在歌裡遇見了當年封存的那份義無反顧的勇敢與傻勁,或許是這樣的力量在冥冥之中帶著我一路走到今天。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望向窗外,火車一直沿著海岸線跑,彷彿一條被點燃的鞭炮引線。如果就這樣衝進海裡,應該會在海中引爆吧,像水鴛鴦那樣。
情歌當然是寫給情人的,恐怕是大家對「情歌」的共識吧?透過歌曲旋律和動人歌詞,將最深刻的情感對深愛的人唱出來,不論思念或愛慕,牽掛或哀憐,經常都是情歌必備的要素。 但若說,為孩子唱首歌,這樣也算是情歌嗎?對孩子的期望與鼓舞,甚至捧在心上呵護的心情,當然也是世間真摯的情感,這樣的歌,誰說不是情歌呢?
這幾年來,我有做一點音樂創作,去年發了專輯後,我可能比從前多了更多機會,要回答我與音樂的淵源。我想過許多可能性,雖然我講述的可能大多是那一兩個版本,但我知道大多數的人會喜歡上一樣東西,應該都不只有單純的因素吧。
望向窗外,火車一直沿著海岸線跑,彷彿一條被點燃的鞭炮引線。如果就這樣衝進海裡,應該會在海中引爆吧,像水鴛鴦那樣。
情歌當然是寫給情人的,恐怕是大家對「情歌」的共識吧?透過歌曲旋律和動人歌詞,將最深刻的情感對深愛的人唱出來,不論思念或愛慕,牽掛或哀憐,經常都是情歌必備的要素。 但若說,為孩子唱首歌,這樣也算是情歌嗎?對孩子的期望與鼓舞,甚至捧在心上呵護的心情,當然也是世間真摯的情感,這樣的歌,誰說不是情歌呢?
這幾年來,我有做一點音樂創作,去年發了專輯後,我可能比從前多了更多機會,要回答我與音樂的淵源。我想過許多可能性,雖然我講述的可能大多是那一兩個版本,但我知道大多數的人會喜歡上一樣東西,應該都不只有單純的因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