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看彩虹運動的多元文化,是否需要對未成年人構成教育。

從心理學看彩虹運動的多元文化,是否需要對未成年人構成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台灣好不容易讓同婚合法,結果兒少書刊對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完全是八字不提。 同樣是針對兒少的東西,台灣吧、青春發言人、志祺七七等網路媒體的內容都還比較多元,請問兒少書刊是否還是老一輩的人在把關,完全跟不上時代? 難道台灣教育不重視未成年人的判斷力和多元價值觀,以至於獨立思考能力是成年人專屬,所以追根究柢算是教育系統的問題? 請問這樣的現象是否有社會學或是心理學的根據?《思想 鬥陣俱樂部》 From facebook.

感謝提供好問題。 我想回饋想法。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因為尊重生命,進而尊重生命所構成的現實,是每個小孩都要學習的必經過程,而異性戀是人類繁衍的自然現象,即便允許複製人存在於社會,更甚者,以後人類的社會,都是複製人,可以藉由基因改造,決定自己現實存在於社會上的性別。 「異性戀是人類繁衍的自然現象」,此一事實,還是兩性教育中必須的存在。

至此! 就能回答多元,是否要涵蓋進教育裡的問題。

答案是必須要,但不是針對未成年人,而是針對成年人,彩虹運動就是。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反而會傷害到未成年人。

「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前提」,「我」對於別人來說,就是「他人」,於是可以從「本我」、「自我」、「超我」這三種我,換個角度,再來看一次這個問題。

在「本我」看來,在社會關係中,要走到繁衍時,才會有戀愛的發生。
在「自我」看來,在社會關係中,看見愛的美好,戀愛就會發生。
在「超我」看來,在社會關係中,只要能連接接近理想,就會有戀愛的發生。

從心理學的角度審視完之後,就能發現,本我接近於社會定義的未成熟小孩,而超我接近於大人,因此符合多元教育是並非適用於未成年人,而是成年人的推論。 而現實中許多已開發國家,也在文明發展後,紛紛興起彩虹運動,證實著現實的文明也在鼓勵著成年人們,實現自己的理想,讓「超我」來興建現實,活出最美麗的自己。

我們存在的世界很美好,也符合馬斯洛需求模型,人類確實都在彼此用生命滋養著彼此,讓《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能活在現實世界裡,自由平等博愛都在生活裡的每一刻時。 成年人也該試著尊重未成年人的生命,做為法定代理人,不要奪走他們認識事實的機會。

只要讓他們成年後,可以像我們一樣,獲得實現多元的可能即可。 所以首先要讓未成年人懂得尊重事實,進而懂得尊重「異性戀是人類繁衍」的基礎,此一現實。 未來「超我」才能與「本我」完整連接,而才能確認自己是在前進,不是在找自己;確定自己是在建設,而不是破壞。



從心理學看多元文化

從心理學看多元文化


avatar-img
始力拼達人的沙龍
32會員
947內容數
呼吸不同的空氣,彷彿自己可以從零開始重新架構,進而活出那個環境最美的可能,看見不同的最美未來。 與其說是旅行到某個地方,不如說是某個地方會帶我去旅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始力拼達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你有一兆美元,你會選擇拯救未來還是拯救現在?」
在時代奠基於西元的前提下,西方文明其實已經擁有神,所以的犧牲奉獻都只是簡單地支撐著其存在,用以避免神距離我們太過於遙遠而導致近在眼前卻感受不到的悲劇再在發生,而歷史孕育文明,在二戰的文化脈絡中,中華文化卻只能具體讓老人獲得社會的絕對控制權,去避免精神的衰敗。
「如果你有一兆美元,你會選擇拯救未來還是拯救現在?」
在時代奠基於西元的前提下,西方文明其實已經擁有神,所以的犧牲奉獻都只是簡單地支撐著其存在,用以避免神距離我們太過於遙遠而導致近在眼前卻感受不到的悲劇再在發生,而歷史孕育文明,在二戰的文化脈絡中,中華文化卻只能具體讓老人獲得社會的絕對控制權,去避免精神的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