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皆苦。-佛陀 我了解欲望與追求是人之所以痛苦的主要來源,但是,佛家又常會說到「願」,包括最令我動容的大願──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到底願與求有何不同? 聖嚴法師曾說:「人是要來還願的,不是要來還債的。債還完了就沒有意義,但是還願是一願又一願。」 我想,願與求或許有幾個不同,求是為了一己之私,也就是為了自我需求,而願是利益他人;同時求有一點執迷不悟的無明之意,而願有那種盡其在我的灑脫。 外國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也曾說過:「最能善盡生命的方式,是把生命投注在超越生命的東西上。」 很難安立於當下,人正否只有處在追尋當中,才能感覺活得有意義?差別的或許只是追尋的標的之不同罷了! 想起愛麗絲夢遊仙境裏的對白。 「這裏是那裏?」愛麗絲問。 「你要去那裏?」精靈回答。 「我不知道。」 「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那裏,那麼現在你在那裏就一點也不重要。」 但是,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所以人想渴望找一個目標,人需要知道自己該往何處去。不過,或許正如赫曼赫塞所說的:「究竟人生有沒有意義,並不是我們的責任;但是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意義,是我們的責任。」 因此如何活出意義,恐怕是我們一生不斷必須面對的課題,幾乎所有先聖先賢都主張將這目標放在超過物質與現實享受的領域。 寫出「一花一世界,剎那即永恒」的詩人布雷克也曾提醒「還要更多!還要更多!此乃受苦靈魂的呼喊。」 精神與物質大概就是「求」與「願」之所以不同的核心差別吧? 不過在所謂「發願」的另一面,似乎也有「隨緣」的說法「佛門雖大,不度無緣之人。天雨雖廣,不育無根之草。」 因此,很多人以「緣份未到」來當作自己因循的藉口,我卻相信緣是隨著願而產生的,你發了願就會有緣的出現,沒有願望,就是有緣也會錯身而過。 所以,我很珍惜緣份,也願意創造因為發願而產生的因緣,因為我知道與我們相遇的任何人事物,其實不是那麼容易,那麼理所當然,只要想到在這麼浩瀚的宇宙,這麼無窮盡的時空,能在渺如剎那的個人生命中彼此能相遇,就該好好珍惜。 因此,有一段不知從那裏看到的話,從學生時代至今擺放在我桌前:「了解因緣的人,更能珍視人間一切該成就的,該護念的,該報恩的,必竭力而為,絕無錯失因緣。」 另一段話,也是我的座佑銘:「對已成之事實,須看破放下,順因緣觀,不起追悔;對當前事物,宜惜取因緣,掘發可造性,積極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