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香暖人情—行走港邊七十載

文字、攝影 / 林宥廷

 

那天,採訪小組從火車站出發。來到平交道邊大傘下的攤子,我們醉翁之意不在酒地向黑輪伯仔買了一百元的燒邁。薄薄的紅色一百塊換得沉甸甸一袋燒邁,不請自來的我們忐忑地湊出一個問句,好在黑輪伯仔大方且溫暖,立刻爽朗地允諾接受訪談,開啟了我們的對話。

 

[caption id="attachment_45886" align="aligncenter" width="700"] 黑輪伯與女兒,以及長年陪伴他的腳踏車攤車,林宥廷攝影。[/caption]

 

邁入人生的第八十一年,黑輪伯仔從十三、十四歲開始擺攤,已經過了七十幾個冬天。從彰化來到基隆,向魚丸店學手藝,從一份兩角到現在一份五十元;從各式小吃,甜不辣、吉古拉(竹輪)等等,到現在專售龍鳳腿及燒賣;攤子也從一開始的西岸碼頭邊,移到現在中山一路十字路的位置。物換星移,人也漸漸老去,黑輪伯仔仍堅持每日來港口邊擺攤,營業時間由早上六點半至晚上六點半,近年才將星期一訂為休息日。黑輪伯仔的稱號因之前賣過黑輪得名,而這麼一號人物,我們則是從一首歌曲中得知──名為〈黑輪伯仔〉,收錄於林強《向前行》專輯中,音樂錄影帶還是由李天祿大師所主演。阿伯的確是這歌的主角,但內容就不全然是他的故事。當時林強在基隆的鐵工廠學打鐵,下工來吃東西、聊天認識了黑輪伯仔,因此有了這首創作。

 

想起歌詞裡「基隆港邊的鐵路下,有一個下港來的老阿伯」,黑輪伯是從彰化來到基隆的,按捺不住好奇心,我們詢問他選擇來到基隆的原因。阿伯說,「因為聽說基隆工作機會卡多啦。」離開基隆工作的、離開基隆唸書的、離開基隆補習準備國考的我們長期出走,除了苦笑之外,只能暗自在心裡攫取黑倫伯仔的回憶,意圖從其言語中勾勒出基隆過去的繁華景況。

 

[caption id="attachment_51" align="aligncenter" width="672"]黑輪伯與西二三號碼頭倉庫 黑輪伯每日都會見到的西二西三號碼頭倉庫二樓棧道,陳怡君攝影。[/caption]

 

以前船多,碼頭工人、水手、軍人也多,人來人往生意很好,尤其是船換班的時候更是熱鬧。在黑輪伯仔的印象中,約莫三、四十年前開始,碼頭漸漸沒落,人流已不如以往。如今的顧客多是在附近工作、或是上班途中經過的行人。攤子現址正面對西二三碼頭倉庫,以前沿著西岸一路往下到十七、十八號碼頭,快接近仙洞的位置,都是這樣的藍白配色。日治時期的樣貌與現在相差無幾,但不同於現在的冷清,倉庫邊總是非常熱鬧,光是碼頭工人就約有六千人,而倉庫裡堆滿來自各國的舶來品,也有工廠出口的貨物。

 

黑輪伯仔攤子的另一邊,是我們兒時記憶中曾被使用的平交道,還記得那一列列載著貨物的黑色火車,如今只剩下荒廢的軌道安安靜靜地嵌在地上。這使我們想起舊照片中見過的、曾被譽為最美驛站的基隆驛。阿伯說以前的火車站的確很美麗,歐式的木造建築,車站前有陸橋聯通碼頭,人來人往;大約三十幾年前被拆掉重建,人卻漸漸變少。聽說火車站都市更新計畫將延伸到擺攤的地方,「應該會被趕走吧!」阿伯如是說,聽者感嘆,言者卻是處之泰然。

 

[caption id="attachment_53" align="aligncenter" width="193"] 西岸臨港線,林宥廷攝影。[/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54" align="aligncenter" width="197"]黑輪伯的燒賣 黑輪伯的燒賣,林宥廷攝影。[/caption]

                            

在我們採訪期間,客人絡繹不絕。在附近工作的兩位大哥一邊吃着燒邁,一邊坐在欄杆上和阿伯話家常;計程車放慢速度、停下,原來車上乘客也是阿伯的客人;機車騎士經過,帶了一包龍鳳腿滿足離開……。(其實採訪小組除了與黑輪伯仔對談外,嘴巴的另一個功能也不曾停歇,說起來有些失禮,但燒邁真的太美味。)問到美味的秘訣,黑輪伯仔完全不藏私,差點列出所有的配方,我們連忙開玩笑說配方可是商業機密,告訴阿伯其實我們有興趣的是地上那盆木炭。問完方知,原來比起方便的瓦斯,用木炭以文火燜熱,燒邁的口感較彈牙且不易軟爛。隨著視線從地上的木炭移到攤子上的炭盆和蒸籠,我們這才發現阿伯的攤子其實是一輛看起來頗有歷史感的腳踏車,「這已經壞去啦」,接著他說起他的孩子每天晚上都會來幫忙收攤並載他回家時,他眼睛和嘴角充滿了笑意,讓人感受到暖暖的親情。

 

佇立在這裡聊了這麼一陣子,實在無法不注意到,除了客人外,黑輪伯仔和一些過往的行人竟能如鄰居、朋友般地打招呼。當黑輪伯仔笑笑地說「嘿阿!攏識熟欸啦!」時,我們霎時明白,這大傘下的攤子不只是一個美食與金錢的交易場所,而是一個充滿了樸實人情味的角落。

雞籠霧雨
雞籠霧雨
雞籠霧雨(基隆物語),就是基隆故事,我們是來自基隆的孩子,希望收集更多基隆事、物與人的故事,紀錄更多屬於基隆的城市軌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