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非洲,一般人下意識的直覺就是,很熱。這個直覺是正確的,但是,赤道從中而過、南北緯度橫跨約72度(南自34度49分;北至37度21分)、佔地面積高達三千萬平方公里的非洲大陸,氣候自然有相當多的變化,例如北邊摩洛哥、埃及的地中海型氣候、以撒哈拉沙漠為核心的熱帶沙漠氣候與亞熱帶沙漠氣候、以剛果盆地為中心的熱帶雨林氣候及其邊緣的熱帶草原氣候…
不過舉了這麼多例子,應該有注意到一個共通點:熱帶。
是的,不管你在非洲的哪裡,一年四季只要有太陽的地方,就是熱,而且是非常非常的熱,真的會熱到你嫑嫑的那種。這一次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被譽為「非洲死亡之心」的查德,是怎麼個熱法。不過在進入正題之前,先解釋一下,非洲死亡之心的稱號,一方面是因為國土大部分都是沙漠,生存不易;二方面是這個國家建國以來就一天到晚內戰;三方面是因為內戰導致經濟不好,於是醫療條件也不佳,瘧疾等疾病致死率高,再加上剛好又地處非洲中心位置,才有了這個很嚇人的稱號。
一般來說,查德只有兩個季節:乾季跟雨季。乾季從十一月底到五月底;另一半的日子都是雨季。由於雨會帶來溫度的降低,因此雖然是七八月的酷熱時段,平均溫度反倒沒有最熱的四五月高。那麼,四五月有多高呢?均溫43度,最高溫可達47度。
光看數字可能比較不好想像,我這邊舉個例子:中午的時候,你打開水龍頭,流出來的一定是人體溫度等級的熱水。沒錯,因為水塔跟管線都被太陽曬得發燙,流經裡頭的水也自動加溫了。所以當熱水器故障的時候,挑中午洗澡就對了。
那麼接下來就要帶大家進入47度的世界,準備好了嗎?
一開始,我們身處冷氣房中,穿著長袖長褲(怕被蚊蟲咬,還有防曬),逐步往門外前進。在門口時,赫然發覺門與牆是一道脆弱的結界,隱隱有股熱氣徘徊在外,隨時打算入侵。當你拉下把手,推開門往外踏出第一步後,一股炙熱的空間瞬間接收你的五官跟皮膚感覺。我不會用熱「浪」來形容,因為查德氣候乾燥,毫無浪可言。當你想將門關上時,觸碰到另一面的把手讓你大吃一驚,金屬製的表面已經燙到彷彿可以煎蛋了。
鄰近雨季的五月,偶爾還會有陣風吹過,雖然是焚風等級,至少還能讓身體感覺到四周的變化。若是將時間再往前調一些,來到四月底的階段,更是一種萬籟俱寂、萬物皆止,宛若涅槃般永恆的靜謐。如果你的周遭恰巧不是交通要道,少了交通工具的聲響,死寂就是唯一的高音。
高音來自於內在,這股熱氣深入你的四肢百骸,將你體內的水分轉化為蒸汽,逐漸暫停各項器官的功能。於是腳步開始放慢、頭不自覺地低下、頭腦已成一片空蕩的軀殼,最後,你作為靈魂的存在,一點一點地被逼出身體,望著這幅肉身在豔陽下佇立…
這真的一點都不誇張。查德的乾熱,是強悍到早上把床單丟進去洗衣機洗,拿到太陽下曬兩三個小時就內外乾透透的等級;往地上灑點水,只見到表面顏色稍微深一點點,便開始淡回去。除了蜥蜴趴趴走之外,所有的生物都屈服於炙熱的陽光,紛紛尋找陰影處避難。
在台灣時,遇到炎熱的氣候,往往會笑說水滴在柏油路面上瞬間久「茲~」的蒸發了;但是在查德,特別是沒風的日子,你連「茲~」的聲音都聽不見,因為連聲音跟你的聽覺都被蒸發掉了,真心不騙。
以前唸書時,看到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裡,用自然氣候跟地理條件來區分人種,指出「熱帶的人民比寒帶的人民在風俗習慣上有所差異而勞動較差」,當時只覺得「你在唬爛什麼啦!?」現在自己親身體驗了查德的熱,只能雙膝一跪說孟德大人我錯了~(曹操:不要跪錯人謝謝)。這種乾燥氣候的熱法,會讓你全身進入一種慵懶而喪失行動力的狀態,只想找個遮陽的地方或坐或趴,靜靜等著太陽下山—而這正是查德街頭的日常景象。
之前曾經提到,小販們都會在路旁的人行道、圓環處陳列商品叫賣,但是在太陽最烈的下午時分,呈現的景象是一幅有趣的「路上無車無人」,只看到商品靜悄悄地擺在地上,而老闆跑到對街有樹蔭的地方避暑。至於那些商品中如熱水器、熨斗之類的不會曬到壞掉嗎?在這之前賣出去就可以囉。
常常有人說台灣的濕熱像是在溫泉裡游泳,十分難受;查德的乾熱則是不會讓人覺得難受,反倒是跟電影或小說情節中,登山時被大雪困住,逐漸失溫的狀態有種極端對比的類似:你的生命如水分般一點一滴地從內蒸發,蒸發的過程中一併帶走了你的力氣、思緒、意志,成為一尊偶像;繼續經過高溫的曝曬,從皮膚組織到神經系統都完全地乾涸,漸漸變成一座沙雕,最後被覓食的蜥蜴不經意地輕觸,龐大的軀體分解為一顆顆極細的砂礫,與地上的塵土融為一體,世間彷彿不曾有你這個人的存在。
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查德的47度高溫,就是,真的很熱。
Photo Source: Ben Allen @ flick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