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德國1918年十一月革命的結果。這點,和法國大革命的結果是拿破侖一樣,有異曲同工的地方。德國這年的十一月幾十萬柏林工人的起義,成功讓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台,終結了霍亨索倫家族在德國統治的封建王朝。推翻專制政府,結果迎接一個更大的獨裁者,是很可玩味的事情。
當時,希特勒還是一名奧地利人。他從奧地利逃服兵役,並非因為怯弱。他跑到德國當兵,而且作戰英勇。他帶來的不僅是對於德國的狂熱,還有,那些遊蕩於東歐的思想幽靈——反猶主義。從負面的信息學到價值的話,這事情可以總結為沒有中心思想,也就不會堅忍不拔。
年輕的希特勒對於時代的觀察,以及得出了一份並不恰當的歷史經驗。便是十一月革命導致了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中斷。以致最終發生令人屈辱的失敗。準確的看法,是德國在一戰中的窮途末路而導致革命。但這已經不妨礙希特勒從中學到的經驗,就是不會再讓所謂的革命結束他日後的事業。
之後,他在二戰前對於所有共產黨員以及學者們進行清洗。第三帝國直到戰爭失敗,也未再遇到類似11月革命的困擾。德國人確實戰鬥到了最後一刻,直到希特勒死於自殺,還有無數的德國人準備執行他最後計劃毀滅德國的命令。很多年後,有學者定義,與其說希特勒是一個侵略者,而且某種意義上,他還算是一個叛國者。因為他意圖毀掉德國,且事實上也部分達成。
學者認為獨裁者學識往往處於半吊子的局面。但學者永遠不知道,一個渾圓完整的理論,未必適用於這個倉促貿然的時代發展之中。而成功者,往往因為只是將自己的一知半解及時應用於局面的變化之中。而獲得奇效。
《解讀希特勒》的作者觀察希特勒,在文章的開頭這樣說道:他的父親一輩子走在上升道路上,從一個私生子最終混成一個公務員一個官員。而希特勒正好相反,生來就在走下坡路。在還算富裕的家庭中,發展一直郁郁不得志。在父母逝去之後,一度生活也出現了困難。
假如不帶成見去看的話,這些生活的挫折源於希特勒內心還是屬於一個藝術家,有著很堅持的理想,事實上,他也未必因為生活的困頓而沮喪。希特勒一輩子沒在藝術中發展取得任何成功。但他至少培養出藝術家思維。具體表現於他是一個率性人,或者說有些任性。他的知識結構並不完整,但不妨礙他在決策中的天馬行空。
他的藝術素養,雖然沒有達到創造經典的地步,但完全適用他日後的政治生活中。他所影響到的第三帝國的審美,在政治運用過程中都出現獨特的化學作用。昂揚向上,激動人心。所有唱紅歌的社會其實在希特勒面前要汗顏——人家宏大主旋律電影是真正的藝術,因為直接從古代奧林匹亞中攝取到那些震撼人心的要素,那種昂揚,呈現出雕塑一般的莊嚴,優雅。
但這一切,都像是美國人斯蒂芬·巴赫寫萊妮·瑞芬斯塔爾這個天才女導演的傳記名稱,叫做《極權制造》。
其實令人感嘆的是,越是獨裁國家,越是提倡正面的情緒而杜絕負面能量。或許,熱情令人統一,而憂郁則造成分歧。
他的藝術家生活方式,使他在處理國政大事的時候,顯得極為隨意,他有時候甚至幾天不露面,行動飄忽。思維的不確定性和行蹤不定都有助於保持領袖的神秘性。
實際上,希特勒的決策也確實呈現出出其不意,而且靈感四射,在一戰後保守的西方各國領袖面前,估計希特勒以一種居高臨下 的態度鳥瞰他們,確實,他玩弄各自政治正確於手掌之中,當他幾乎吃下歐洲的時候,還有很多領袖未必能在那個叫做和平的大夢中驚醒。
他一輩子最規矩的職業習慣在他最後四年,那時候,他擔任帝國最高軍事統帥。每天要例行軍事會議。但上規矩無助於他的成果,這四年,也是他靈感最少的階段。越是失敗,越是昏招不斷。說白了,他的好運氣已經用完了。
有人說1938年假如希特勒突然死去的話,他將是德國的政治家神話。可惜,歷史沒有給希特勒這樣的機會。事實上,所有的騙子都有一個花言巧語的過程。就好像有個龐氏騙局。給你糖吃,因為最終吃的是你。然而你在吃糖的時候,你怎麽可能會有預知性的從甜蜜嘗到苦澀。人人都是樂觀主義者,所以短視。
希特勒頂著人民的名義上台,而且也是以民主的方式獲得權力。甚至,他確實在最大程度的解決民生問題了,他也建立了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然而一切,就是這麽突然,如幻如電!
現如今的時代,和互聯網社會一樣,叫做去中心主義。當然,當社會潰散如一盤散沙之後,去中心主義的結果,必然出現更大的中心。從川普上台的一刻,我很有必要提醒一句,這種傾向已經從全世界擡頭,打倒精英,迎接暴君——萬幸的是,至少目前氛圍還不足夠。
政治看的不是直接作用。而是負作用。
好吧,打住!
文章寫的神神叨叨一點,有助於胖子偶像氣質中的塑造。
學習希特勒以致用:在出其不意的地方停住就是好文章。
封面圖片:《解讀希特勒》。